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范仲淹“不默而生”:以天下為己任,屢遭謫貶屢進言

由 黃團元彈今撥古 發表于 人文2022-12-06
簡介“議政建言”四遭謫貶(彈今撥古<27>)○ 黃團元北宋年間,朝政腐敗,民生凋敝,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在其位謀其政”,即便“不在其位”,也能仗義執言,向皇帝提出治國恤民策略

以天下為己任出自哪裡

“議政建言”四遭謫貶(彈今撥古<27>)

○ 黃團元

北宋年間,朝政腐敗,民生凋敝,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在其位謀其政”,即便“不在其位”,也能仗義執言,向皇帝提出治國恤民策略。然而,在君權神授、皇權至上的時代,他的“議政建言”,有時非但不能得到採納,反而遭到外放和撤職處分。儘管這樣,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秉性不改,依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一次遭貶:天禧元年,范仲淹升任文林郎。天聖五年,南京留守晏殊請范仲淹到府學任職。范仲淹耳聞目睹官場現狀,上疏仁宗皇帝裁減不幹實事的官員。宋天聖六年,晏殊升任副宰相後,舉薦范仲淹擔任秘書閣校理。劉太后垂簾干預政事,群臣明哲保身,皇帝惟命是從,還打算在會慶殿領百官為劉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皇帝的做法,混淆了家禮及國禮。要上奏章請太后“還政仁宗”,晏殊知道後阻止,范仲淹不聽,觸怒了劉太后。第二年(1029年),范仲淹被貶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鎮)擔任通判。

范仲淹“不默而生”:以天下為己任,屢遭謫貶屢進言

二次遭貶:三年後,劉太后死去,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右司諫。一些趨炎附勢的官員指責劉太后垂簾聽政的過錯,范仲淹卻說:“太后垂簾聽政,卻有養護皇帝之功。”明道二年(1033年),淮南、京東等地出現災情。范仲淹請纓到災區救濟和安撫災民。完成任務回京時,他將饑民餓極食用的野草呈獻仁宗,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請皇帝戒除官戚揮霍奢侈。又呈《救弊十事》,諫議朝廷改革弊端。加上他反對宰相呂夷簡廢掉郭皇后的主張。當年便被呂夷簡排擠,貶往睦州(今杭州淳安)。

三次遭貶:此後,范仲淹又調任職蘇州。因治水有功,范仲淹召回京城,被皇帝拜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宰相呂夷簡覺得他在身邊礙事,奏請皇帝下派他任開封府長官。任職期間,范仲淹將皇親國戚作惡欺壓百姓、將沒按正常渠道晉升的京官整好了材料,於景祐三年(1036年)繪成“百官圖”,呈獻給宋仁宗,指出哪些人是宰相以私人關係提拔。然而,此舉被呂夷簡反咬一口,斥范仲淹“越職言事,薦用朋黨,離間君臣”!遇事並無多大主張的仁宗皇帝,將范仲淹罷貶往饒州(今江西波陽)。

范仲淹“不默而生”:以天下為己任,屢遭謫貶屢進言

洛陽城東南范仲淹墓

四次遭貶:康定元年(1040年),年過半百的范仲淹任職軍隊,赴邊塞抗敵。北宋和西夏戰爭結束後,仁宗皇帝拜范仲淹為參政知事(副宰相)。54歲的范仲淹上任後,向宋仁宗提出獎勵耕種,除庸治貪,限制門閥士族升遷等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獲得皇上允准,於是,在全國實施“慶曆新政”。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守舊官僚利益。慶曆五年,仁宗皇帝罷免范仲淹參政知事,將他貶往鄧州(今河南鄧縣)。

范仲淹被貶饒州時,妻子李氏病死,自己也染重病。做縣令的詩人梅堯臣曾寫《靈烏賦》,勸他學“報喜鳥”,不要再因“烏鴉嘴”惹禍。范仲淹卻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回答。然而,就因為他的一而再再而三“不默”,呂夷簡給他戴上“務名無實”的帽子,晏殊也說他“好奇邀名”。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以戶部侍郎身份調任潁州,可是行至徐州,六十四歲的范仲淹就因病去世,這才停止“憂民”“憂君”的“不默”踐行。■

黃團元,湖北省直管市首位新聞正高階職稱獲得者。發表各類作品約400萬字,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瞭望》和《博覽群書》等報刊。其《“天災不由人”與“抗災不由天”》等文,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教輔、高考習題及試卷。公開出版《說黑道白》、《民族瑰寶馬寅初》、《胡適的謙和雅量》、《梁啟超之路》、《文人有行》、《諸葛亮用兵》和《劉邦用人》等多部長篇作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