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書 | 重塑老齡化:問題從不在衰老本身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人文2022-12-04
簡介這些關於中年時期的評價與描述相當精準,但完全不適用於美國人的老年生活

九十至一百歲怎麼形容

讀書 | 重塑老齡化:問題從不在衰老本身

《銀髮世代:重新定義老年、反思醫療體系、重構老年生活》

[美]路易斯·阿倫森 著

蔣一琦 張光磊 周哲 譯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三幕戲劇,那作為第三幕的老年生活,現在起碼要佔據我們人生30-40年的漫長時光。人們老去,但是否能像年輕時那樣,過上從容、體面而且被善待的生活?

路易斯教授透過近30年的從醫經歷,用充滿人文色彩的語言寫出了她從學習醫學、從事老年病照護和研究以來對老年人從生理、病理到心理的醫學觀察,並給出了她對於醫療體系現狀的思考。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將老去。透過這本書,路易斯教授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老年”意味著什麼,並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規劃老年生活,如何妥善使用醫療體系,過好我們人生的後三分之一。

>>內文選讀

薩迪·德拉尼在她100歲的時候,這樣向別人形容她和妹妹貝茜的生活(她妹妹也是一位百歲老人):“要知道,活到我們這個歲數,你不知道第二天早上是否能醒來,但我和貝茜都不擔心死亡。我們的內心無比平和。”她還說:“我們埋葬了許多至愛之人,這就是活到這個年紀的難處。我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已經化為塵土。”羅傑·安傑爾表示贊同:“在人生的第十個十年,我發現老年生活的不堪在於它裝滿了腐朽的往事。”

但話又說回來,老年故事總是不止一面,還有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就像安吉爾說的:“大多數7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很快樂,我也是其中一個。”這個觀點與醫生兼作家奧利弗·薩克斯在80歲生日時在紐約時報發表的題為《老年的歡樂(不是自嘲)》相呼應。這個標題體現了文章的精髓,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我的父親活到了94歲,他常說80-90歲的那10年是他人生中最享受的10年。他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視野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變得更開闊,而我也漸漸開始有同樣的感受。一個足夠長壽的人,會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這個經歷不僅來自自己的人生,而且來自他人的人生。”

這些作家關於老年的言論與我的患者的描述相吻合,無論他們是否接受過教育、財富多少、是移民還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比起衰老本身,真正的問題在於,老年人受到侮辱,被隔絕在人際交流、社會建築、社會活動之外,遭受制度化的威脅,失去自主權和人權。原本只是有些困難的正常生活轉化為絕望與苦難,而我們總是將這兩點歸結於衰老本身。

讓我們來看一看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微侵略”是如何貶低老人的:“您竟然還能這樣起身四處逛!”“您哪裡老啦!”“您真的沒事吧?”或是“那個老太太好可愛!”“今天我們能為他做什麼?”“您好啊,年輕的女士!”“我知道這個問題不太禮貌,但是您多少歲了?”再來想一想,還有許多針對老人的非言語性微侵略:輕視、無視、傲慢、居高臨下的態度;未經詢問的“幫助”;大街上的推搡;沒有扶手的樓梯;沒有把手的椅子;不合身的衣服;為年輕人的手指、視力、聽力、喜好量身打造的科技;他人的嘲笑;白眼;提高音量;目不直視;像對待孩子一樣和他們說話。

我們如果不喜歡衰老,當然也就不想變老,不想和意味著“老”的晚年生活有關聯。我們在青壯年時期懼怕衰老,在老年時期痛惜失去的軀體功能、同事和朋友,感慨自己被職場淘汰、被社會輕視和邊緣化,最終我們真正感受到與老年相伴的“孤獨感”。我們並不想無休止地爭論或爭辯,因為這些都是徒勞。但同樣,我們也不想依賴他人,變得無助、絕望,以及被制度化,但我們大多數人最終都會經歷這樣的命運。

不過,如果我們只看到老年生活中糟糕的那部分,那麼這無異於只看到父母照顧身體不適、不斷啼哭的嬰兒而夜不能寐,只看到父母擔心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叛逆和疏遠而失眠到凌晨。這些情況確實是事實,但只是冰山一角。

稍微瀏覽一些有關人類壽命的卡通片或是名言警句,你很有可能產生兩個錯覺:首先,人生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從嬰兒期過渡到成年期;其次,人生在步入中年前都很有趣,但在那之後就變得令人沮喪、嚴肅沉重、困惑迷茫,一直是下坡路。這些關於中年時期的評價與描述相當精準,但完全不適用於美國人的老年生活。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表明,中年是男人和女人幸福指數最低、焦慮指數最高、生活滿意度最低的時期,直到步入60歲情況才開始好轉。這個現象並不是人為努力的結果。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研究了全球各種型別的國家——大國、小國,貧國、富國,農業國家、工業國家,結果表明,富裕國家人民的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增長均呈U形,而其他國家的情況則各不相同。其中美國和西歐的資料證實,大多數人在60歲左右的幸福指數要比20多歲時高,並在此後繼續攀升。

讀書 | 重塑老齡化:問題從不在衰老本身

(圖源:視覺中國)

老年生活幸福指數上升似乎是負面因素減少和積極因素增加的共同結果。近來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的焦慮情緒自青少年時期開始穩步攀升,在35-59歲達到峰值,60歲時開始下降,65歲時繼續下降,隨後達到人生焦慮指數的最低值。與20-59歲的人相比,60-64歲的人更快樂,對生活更滿意,但幸福程度不及65歲及65歲以上的人。即使是超過90歲的老人,也比中年人更幸福。正如詩人瑪麗·魯夫勒所說:“不要畏懼衰老,因為你尚未品嚐衰老帶來的絕對自由,那是令人震撼的、神魂顛倒的自由。你不再關心別人的想法。一旦變成‘隱形人’——通常這種情況更早發生在女人身上,你就會迎來令人震撼的自由。生活中所有的權威人士都消失了。你的父母相繼去世,沒錯,這確實令人心碎,但也是一種美妙的解脫。”總而言之,基於不同的衡量標準,70歲上下的老年人在各方面都優於年輕人,他們經歷著更少的壓力、沮喪、擔憂和憤怒,享受著更多的快樂、幸福和滿足。各種類似的研究都表明,人生幸福指數在65-79歲達到峰值,其次是80多歲時,最後是18-21歲。

這些研究發現具有如此高的普遍性,並與社會常識如此不同,引人注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被認為擁有最大社會權力和影響力的人,通常也是最不幸福、最不滿足的人。這也許並不是巧合,畢竟這些人也是傳播關於老年的不實資訊的罪魁禍首。

人類的老年生活千差萬別。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衰老本身帶來了痛苦,而恰恰是一系列社會行為造成了威脅和傷害,比如人生目標的缺失、貧困、被排斥以及被孤立。如何創造更好的老年生活?這一問題的答案在於填補硬資料與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之間的鴻溝。在柏拉圖《理想國》的開篇,老年克法洛斯向蘇格拉底描述他的同齡人:

有些朋友唉聲嘆氣,抱怨衰老帶來的不幸。但在我看來,他們並沒有找出核心問題。如果衰老是問題的根源,那麼我和其他老人都應該陷入同樣的痛苦。但事實上,我認識的很多老人都對老年生活擁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個好訊息。人類的四肢、面板、心臟、大腦都會隨著年齡增長髮生變化,古希臘人也一定經歷著同樣的變化,這是無法扭轉的事實。但我們可以扭轉信念、情緒、行動和政策,可以支援和慶祝各種情形下的老年生活。

作者:

[美]路易斯·阿倫森

編輯:金久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