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由 佳鑫諾教育 發表于 人文2021-06-17
簡介”【賞析】無疑,和嶠是一個有氣節和堅守的人,堅持說真話講實情,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和嬌說話的藝術,他並沒有說太子像之前一樣愚笨,而是說太的資質和從前一樣,但對太子的資質如何卻不做任何評判,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時何充為敦主簿的翻譯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世說新語》導讀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劉義慶

劉義慶(403—約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典敘》、《世說》10卷、《集林》200卷、《幽明錄》20卷、《宣驗記》13卷、《小說》10卷, 有《宋臨川王劉義慶集》8卷。《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劉孝標

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註。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4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註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龔斌《世說新語校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

《世說新語》是南朝出版的圖書,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3卷。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採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採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鑑、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另有下卷23門——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透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的小說發展影響尤其大。《唐語林》《續世說》《何氏語林》《今世說》《明語林》等都是仿《世說新語》之作,稱之“世說體”。一說晏殊刪並《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成書以後,敬胤、劉孝標等人皆為之作注,今僅存劉孝標的注本。

後世評價

敬胤:“《世說》苟欲愛奇而不詳事理。”

劉知幾:“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幹、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劉孝標:“《世說》虛也”,“疑《世說》穿鑿也。”

魯迅曾稱讚《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一)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履齒蹍之,又不得①。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②。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③!”

【註釋】

①屐(jī):木板鞋。底部前後有兩塊突出的木頭,就是齒。

②內:同“納”。

③安期:王述的父親王承,字安期,清虛寡慾,為政寬恕,名望很大。豪:同“毫”。

【譯文】

藍田侯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雞蛋,用筷子去戳雞蛋,沒有戳進去,就大發脾氣,拿起雞蛋扔到了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就下地用木履齒去踩,又沒有踩破。他氣極了,再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口裡,咬破就吐了。右軍將軍王羲之聽說了,大笑起來,說:“假使安期有這種性格,尚且沒有一點可取,何況是藍田呢!”

(二)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①。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②!”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註釋】

①避難(nàn):這裡指躲避漢魏之交的動亂。輒:立即;就。

②疑:遲疑;猶豫不決。納其自託:接受了他的託身的請求,指同意他搭船。

【譯文】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帶著並幫助他。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三)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②於是敕見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④。”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⑤。”

【註釋】

②鍾繇(yáo):任相國職。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戰戰惶惶:害怕得發抖。漿:凡較濃的液體都可叫做漿。按:惶、漿二字押韻。

⑤戰戰慄慄:害怕得發抖。按:慄、出二字亦押韻。

【譯文】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出汗呢?”鍾毓回答:“由於恐懼慌張、害怕得發抖,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文帝又問鍾會:“你臉上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由於恐懼戰慄,害怕得發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四)

夏侯泰初與廣陵陳本善。本與玄在本母前宴飲,本弟騫行還,徑入,至堂戶。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雜。”

【譯文】

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廣陵郡人陳本是好朋友。一次,陳本和夏侯玄在陳母面前喝酒,陳本的弟弟陳騫從外面回來,徑自進入廳堂之內。夏侯玄於是站起身來說:“可以與人以禮相交,不可以違禮雜處。”

【賞析】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只有知節懂禮,也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想要優雅和風度,首先要和蠻橫與粗魯斷絕關係。夏侯玄雖然和陳本關係很要好,但他並沒有因此縱容陳本弟弟的粗魯和失禮,這是他的堅守和原則,不因個人關係的親疏發生任何的轉移和改變,丁是丁,卯是卯,凡是牽扯到為人原則的事情,不含糊,這是一種態度。

(五)

和嶠為武帝所親重,語峙曰:“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雲:“皇太子聖質如初。”

【譯文】

和嶠(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大臣)被晉武帝司馬炎所器重,司馬炎曾對和嶠說:“太子近來似乎有所長進了,你可以去看看。”和嶠回來後,武帝問他怎麼樣,和嶠回答說:“太子的資質同以前一樣。”

【賞析】

無疑,和嶠是一個有氣節和堅守的人,堅持說真話講實情,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和嬌說話的藝術,他並沒有說太子像之前一樣愚笨,而是說太的資質和從前一樣,但對太子的資質如何卻不做任何評判,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太子的資質如何司馬炎心裡自然清楚,和嶠的這盆冷水夠冷卻也沒有留下任何把柄和破綻,司馬炎自然也就無從苛責了生活中,我們堅持自己的主張和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為此和人針鋒相對,我們完全可以採取一種迂迴而間接的方式,委婉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主張。

新中考名著|《世說新語》導讀

(六)

山公大兒著短帢,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時論乃雲勝山公。

【譯文】

山濤的大兒子山允戴著一頂便帽,靠在車邊。晉武帝想召見他,山濤不敢替他推辭,就出來問兒子的意見,他兒子不肯去。當時的輿論認為山濤的兒子勝過父親。

【賞析】

在山允拒絕了司馬炎的邀見後,山濤謊稱山允患有疾病這才使得山允“逃過一劫”,山允雖有自己的堅守,但不顧一切的處事方式卻值得商榷,山濤並非沒有正骨和傲氣,只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保全自己,人需要堅守自己的選擇,但也需要智慧和通達。

(七)

向雄為河內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劉淮橫怒,遂與杖遣之。雄後為黃門郎,劉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聞之,敕雄復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詣劉,再拜曰:“向受詔而來,而君臣之義絕,何如?”於是即去。武帝聞尚不和,乃怒問雄曰:“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雄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臣於劉河內不為戎首,亦已幸甚,安復為君臣之好!”武帝從之。

【譯文】

向雄任河內主簿時,有件公事本來和他沒關係,可是郡太守劉淮大為震怒,對向雄施以杖刑並將其革職。後來,向雄任職黃門郎,劉淮任侍中,兩人雖在同一部門,卻從來不說話。晉武帝聽說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復兩人的關係。向雄不得已,就到劉淮那裡,行禮後說:“我奉旨來你這裡,可是我們之間的恩義已經斷絕了,怎麼辦?”說完,馬上就走了。武帝后來聽說兩人還是不和,就生氣地問向雄:“我命令你與劉淮重修於好,為什麼還要繼續絕交 ?”向雄說:“古代的君子,按禮法舉薦官員,也按禮法貶黜官員;現在的君子,任用人的時候恨不得把對方抱到膝蓋上,罷免人的時候恨不得把人推進深淵。我沒有和劉淮刀兵相見,已經萬幸了,怎麼還能重修於好呢!”晉武帝聽後,就不再勉強他了。

【賞析】

觀察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怎樣對待一個對自己已經沒有利益可言的人,失去關鍵利益的糾纏,一個人不在需要掩飾什麼,這時候,最能看清人的本性和真情。

(八)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譯文】

王含任廬江郡大守,貪贓枉法,聲名狼藉。王敦袒護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讚揚說:“我哥哥在郡內政績很好,廬江名士都稱頌他。”當時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嚴肅地說:“我就是廬江人,所聽到的和你說的不一樣。”王敦啞口無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卻十分但然,神態自若。

【賞析】

敢說真話是一種境界,敢於當著說謊者說真話是一種大境界,東晉阮裕評價何充說“卿志大宇宙,勇邁終古”。

(九)

何次道、庾季堅二人併為元輔。成帝初崩,於時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議以外寇方強,嗣子衝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會群臣,謂何曰:“朕今所以承大業,為誰之議?”何答曰:“陛下龍飛,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於時用微臣之議,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慚色。

【賞析】

何充是誠實的,不自我標榜,是非功過任人評論,我自坦蕩無欺。康帝本想讓何充難看,看他怎樣狡辯,但何充卻毫不掩飾,也不辯駁,將事情的真相告訴康帝,結果倒顯得康帝得勢不饒人,做事情要勇於承擔責任,不掩飾,不欺瞞,如果你坦蕩誠實,他人也會以一個公正寬容的心對待你。言辭立其誠,一個人的言辭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講誠信的人可能會一時掩蓋真相,但他卻很難欺人一世,一且被識破和戳穿,就很難立足,因為沒有人願意和虛偽狡詐的人相處。

(十)

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應讓杜許。”藍田雲:“汝謂我堪此不?”文度曰:“何為不堪!但克讓自是美事,恐不可闕。”藍田慨然曰:“既雲堪,何為復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如我。”

【譯文】

王述調任尚書令時,調令一到便走馬上任。他的兒子王文度說:“你本來應該把這個官位讓給杜、許兩人。”王述說:“你認為我能否勝任這個職務?”文度說:“不是說你勝任不了,而是說克己讓人總是好事,禮節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說:“既然能夠勝任,為什麼還要謙讓呢?人家說你勝過我,據我看終究不如我。”

【賞析】

人要學會謙讓,但不能事事退讓,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自信的表現,也是敢於擔當、勇於挑戰的體現。一件事情,如果堅信自己能夠做好,就無需退讓,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即將做的事情負責。

【歡迎留言討論】佳鑫諾教育中小學培訓輔導機構隨時為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