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由 風中一粟也說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2-02
簡介縱情享受的人怕死,哥舒翰也不例外,所以唐玄宗在安祿山反叛、高仙芝等無力抵抗時想到他時(那時郭子儀、李光弼等還不知名),他卻多次稱病不願意帶兵平叛,《新唐書》上說“翰惶恐,數以疾自言,帝不聽”,他迫不得已上了前線

犬馬護歲是怎麼回事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大唐戰神哥舒翰

天寶15年(756年)陰曆6月8日,唐將哥舒翰領軍與安祿山叛軍在靈寶(今河南靈寶)交戰,史稱”靈寶之戰“。唐軍被安祿山叛軍設伏,死傷慘重,二十萬大軍只剩下不到八千人。哥舒翰收拾殘軍想繼續與叛軍周旋,卻被部將火拔歸仁劫持投降了安祿山。哥舒翰人生中最大的汙點就此出現,安祿山見到他後,得意洋洋地說:“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麼樣?”而他全然沒有了英雄膽色,居然跪伏請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於此。陛下乃撥亂之主,天命所歸。我願意為您去招降李光弼、魯炅等人,助您成就大業。”安祿山因此封他為司空,還將劫持他的火拔歸仁斬首以攏其心。可是他的部將們接到書信後紛紛斥罵他不為國家死節,有失國家大臣體面,他也因此被安祿山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而囚禁,757年被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處死。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靈寶之戰

“乾幹祐進攻,於是火拔歸仁等紿翰出關,翰曰:‘何邪?’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日覆沒,持是安歸?公不見高仙芝等事乎?’翰曰:‘吾寧效仙芝死,汝舍我。’歸仁不從,執以降賊,械送洛陽。”

“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翰俯伏謝罪曰:‘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祿山悅,即署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舊唐書》)

前面還慷慨陳詞,寧願被唐皇處死也不願投降安祿山,一見到安祿山就立馬軟蛋。

他也因此而為世人詬病,《舊唐書》說他“翰受署賊庭,苟延視息,忠義之道,即可知也,豈不愧於顏杲卿乎”,“醜哉舒翰,不能死王”,而唐玄宗給其諡號“武愍”,愍者憫也,意思是太可惜了,晚節不保啊!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哥舒翰影視形象

哥舒翰(公元704-757年)可算是中唐時期一代名將,原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他大器晚成,戰功卓著:

天寶5年(746年)與吐蕃大戰苦拔海,憑半段槍將吐蕃軍打敗,一戰成名;

天寶6年(747年)將吐蕃騎兵在積石軍誅殺殆盡,擢官至右武衛員外將軍;

天寶7年(848年)哥舒翰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又一次擊敗吐蕃軍,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天寶8年(749年)石堡城之戰,攻佔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官拜特進、鴻臚卿、御史大夫;

天寶12年(753年)哥舒翰再次大破吐蕃軍,攻佔洪濟、大漠門,佔據九曲之地。

他還建立了宛秀、神策二軍,而神策軍後來成為中央禁軍,在後世之君的宿衛征戰中充當了頂樑柱的作用;他本人也因功勳而累官至隴右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爵西平郡王。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大敗吐蕃

按理說這樣一位功勳之臣,位高權重、聲名顯赫,怎麼也應該愛惜一下自己的名聲,何至於一見面就跪地求饒、投降安祿山了呢?何況他和安祿山身份地位相當,還一直不對付?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其背後的原因。

首先從他的性格特徵和人生經歷來看。哥舒翰父親是安西副都護,家境優越,從小就喜歡享受,不思進取,要不是他父親死後不受人待見,可能他會一直啃老。依靠沒有了,他才“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因此他的大器晚成有被命運所逼的成分,40多歲了才為自己找出路。

“翰家富於財,倜儻任俠,好然諾,縱蒲酒。年四十,遭父喪,三年客居京師,為長安尉不禮,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

(《舊唐書》)

因此他功成名就之後,“好飲酒,頗恣聲色”,享受人生就是他的追求,犬馬聲色就是他的生活。縱情享受的人怕死,哥舒翰也不例外,所以唐玄宗在安祿山反叛、高仙芝等無力抵抗時想到他時(那時郭子儀、李光弼等還不知名),他卻多次稱病不願意帶兵平叛,

《新唐書》上說“翰惶恐,數以疾自言,帝不聽”

,他迫不得已上了前線。而他與安祿山素來不和,唐玄宗之前還專門調節過他們之間的關係,可想而知,如果他不投降,必然是死路一條。對於一個喜歡享受的五十多歲的老頭來說,沒有什麼比死讓他更恐懼,怕死成了他投降的直接原因。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哥舒翰畫像

其次他對唐玄宗心懷怨氣。本來他不想上前線被逼著來了心裡就不舒服,而唐玄宗還在楊國忠之流的慫恿下催他出關迎戰,致使靈寶之戰慘敗,心裡的怨氣就更大了。本來哥舒翰在前線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堅守不出,這個方略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舊唐書》說他認為

“賊兵遠來,利在速戰。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

,可耐不住

“中使相繼督責”

,又不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高負芝的前車之鑑),只能慟哭率軍出關迎敵。

“六月,引而東,慟哭出關,次靈寶西原,與乾祐戰。”(

《新唐書》)

他哭的原因可能有兩重,一是此次出戰本就不宜,極有可能敗績,為戰爭前景擔憂;二是唐玄宗已經對他不信任了,前面部將勸他回軍誅殺楊國忠的訊息洩密了,京師又派了李福、劉光庭練兵來防備他,還派杜乾運領兵一萬屯於灞上,他“心不自安”。因此兵敗被俘之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更換門庭投降了。

“翰至潼關,或勸翰曰:‘祿山起兵,以誅楊國忠為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有客洩其謀於國忠,國忠大懼,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於苑中。’詔從之,遂遣劍南將軍李福、劉光庭分統焉。又奏召募一萬人,屯於灞上,令其腹心杜乾運將之。翰慮為所圖,乃上表請乾運兵隸於潼關,遂召乾運赴潼關計事,因斬之。自是,翰心不自安。”

(《舊唐書》)

最後哥舒翰誤判了形勢,他的心在當時也蠢蠢欲動,要不部屬勸他回兵長安,他不會“心許之”。當時安祿山兵鋒正盛,打得唐軍遍地找牙,穩定了河北、鞏固了中原、一舉攻入關中,唐玄宗此時卻逃亡西蜀。如果安祿山能成事,那他哥舒翰投降後就是開國功臣,又可以攀上另一座人生高峰。隋朝大臣封德彝、蕭瑀都在李淵造反後投降了,後來李世民分封大唐開國功臣43人,此二人位列其中。想象一下如果李淵造反失敗,隋朝平叛成功,封、蕭二人是不是也和哥舒翰處境相同?不久前的例項,讓哥舒翰看到了人生的另一個出口。所以他才獻媚安祿山說“我可以為您招降唐軍”,只可惜唐軍並不買帳,他也落了個被囚禁的結果。

“翰以書招諸將,諸將皆讓翰不死節。”

(《新唐書》)

而且他也不想像高仙芝一樣落個兵敗處死的下場,只是他沒有考慮到他和高仙芝有本質的不同,他是戰敗而高仙芝是不遵號令擅自撤退,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從潼關逃回去的將領,唐玄宗一個沒殺,給了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而他本人死後還被追封為太尉。如果他提前知道這些,會不會做出另外的選擇呢?歷史沒有假設,人也不能未卜先知,哥舒翰最終還是身敗名裂!

一代名將何以晚節不保?哥舒翰投降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靈寶之戰

綜上所述,哥舒翰之所以投降,是基於他本身的性格弱點和生活經歷,更是由於他對時局形勢的誤判,才導致他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晚節不保!對他這種級別的人而言,投降是好是壞一時根本說不清楚,必須看最後的結果。安祿山如勝,那就不叫造反,而是革命;哥舒翰也不叫投降,而是追隨明主,跟真龍天子混,有什麼丟人可言?

只可惜安祿山失敗了,哥舒翰也從大唐軍界的優質偶像神壇上跌落下來,從前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今天就有“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不知道他在臨死之前是否也有過後悔?是否也為自己在安祿山面前的表現而感到羞恥?

搜尋歷史的點點滴滴,一起感悟中國五千年浩瀚歷史故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