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裝滿“靈山印記”的貝殼樓

由 魯網食品頻道 發表于 人文2022-11-21
簡介60多歲的村民肖永生是土生土長的靈山島人,他前後籌備20餘年,收藏購買貝殼,花掉60餘萬積蓄,打造了一間精緻的貝殼樓

成也肖何敗也肖河的故事

魯網6月29日訊

在青島,有一處人煙稀少的小島,靈山島。60多歲的村民肖永生是土生土長的靈山島人,他前後籌備20餘年,收藏購買貝殼,花掉60餘萬積蓄,打造了一間精緻的貝殼樓。貝殼樓由中式風格和西方海島風情建築構成,小樓用了500多種類,100多萬枚貝殼。肖永生說,“希望外出離開的孩子,回來時,能看見靈山島的不同。”

裝滿“靈山印記”的貝殼樓

肖永生用上百萬枚貝殼打造“貝殼樓”

靈山島網紅地

清早,輪渡碼頭上,零星的村民準備乘最早的一班船回島上。輪船在海上行駛,船頭,新來的遊客在拍照,船艙裡,村民睡著了。大約四十分鐘後,輪渡靠岸,有人喊著,“到了到了”。

靈山島位於黃海,在青島市區西南方,總面積7。66平方公里,是青島市最大的海島,中國北方第一高島,中國第三高島。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很久以前,村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打漁為生,如今,仍有漁船飄蕩在海上,他們需要這片海域生活。

進島第一村,城口子村,貝殼樓就在這。一眼望去,小樓外牆全部用貝殼裝飾而成,錯落有致,種類繁多。貝殼樓由三種設計構成,左邊為中國古代建築,右邊為西方海島風情建築,連線兩個建築的,是一個圓形小樓。

外觀上,貝殼樓北邊以海螺殼為瓦片,以鮑魚殼為瓦當,用彩貝和彩石構成的漁家風俗;南邊為海島風情,藍與白為基色,用簡單的直線與弧線勾勒出建築直白回還的輪廓。

肖永生住在島外,很久沒來貝殼樓了。如今,是肖永生25歲的女兒在打理貝殼樓,她站在一樓,安靜地製作手鍊。哥哥肖河說,“父親生病了,我有空就回來看看。”小樓始建於1986年,1988年完工,2014年,小樓以貝殼樓面貌對外開放。

前後歷經20餘年

設計者肖永生,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土生土長的居民。退役後,他在鄉政府文化站工作,但為了藝術理想,毅然決然地辭職了。認識肖永生的人說,“他喜歡藝術,是個有點傳奇的人。”

靈山島面積不大,資源相對匱乏。建設貝殼樓之初,肖永生曾說,“靈山島與世隔絕,本就不多的人口日益減少,我希望那些走出去的孩子,回來還能看見島上的不同。”肖河告訴記者,貝殼樓的完成,前後歷經了二十多年的時光,“父親投入至少60萬的積蓄,他的本意是儘可能地蒐集、保護、挖掘靈山島的歷史文化。”肖河說,父親沒有像網上所說,“我們只是喜歡,但也有自己的生活,說句實話,建房之初,也有用於經營的打算。如果能在熱愛的同時,賺口飯吃,就再好不過了。”

肖河介紹,小樓外觀用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使用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其中,一樓是經營區,出售貝殼相關飾品,“維持貝殼樓的運營。”樓上有五間房,用來展覽稀有貝殼。肖河說,“其實在八幾年,我父母那一輩,就開始嘗試在房子外,貼上貝殼,完成了三分之一後,擱置了。”

 收集海內外貝殼

清晨和傍晚,村口海邊上,都能見到肖永生的身影,肖河說,到今年止,父親已經收集了十多年的貝殼。最初,貝殼收集只限於當地海域,在摸索中,才逐漸涉及到了國外。

慢慢地,肖永生的收集方式也打破了局限。他穿梭在當地飼料廠中,工廠將貝殼碾碎,準備製成飼料,肖永生就在一堆貝殼原殼中,找自己想要的。也有友人聽說此事,專門趕來,給他送貝殼。“收藏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肖河說,逐漸接觸到做貝殼貿易的人,可以大批次購買貝殼,“我們可以指定種類,也可要求尺度、硬度、形狀。”

2012年,肖永生決定把房子翻修,他們扒掉外牆水泥,捨去了原有的貝殼,重新抹上了水泥。肖永生在設計圖紙中思索,根據貝殼軟硬度,如何擺放最佳,連顏色和數量,都要經過嚴格的計算,“太密了影響美觀,太鬆弛了也不好看。”

一面牆壁,拆了再貼,貼了再拆,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肖河說,“有時候,圖紙設計很好看,放在牆上又不是那麼回事了,只好先在地面擺放。”貝殼外表上也有螺旋,如果找不準方向,粘好的貝殼還會脫落。肖永生僱用了三位工人,一起建造貝殼樓。肖河負責貝殼的運輸,島上運輸不便,大雨滂沱天氣,輪渡停了,碼頭上打包好的貝殼紙箱被雨淋透,肖河等天氣好了,再重新打包。父子倆協作,這一施工,就是近三年。

 繼續完善貝殼樓

“貝殼樓就在那個路口,你們去看看吧。”近年來,凡是踏上靈山島的遊客,總要被當地人推薦,去看看靈山島的獨特記憶。

多年來,肖永生研究靈山島等數座海島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收藏了靈山島大量的歷史文物及民俗用具等數萬件老物件,貝殼樓的二樓,也本是民俗展覽之地。“後來我們發現,大家可能對貝殼更感興趣,就改成貝殼展覽了。”肖河介紹。

肖河告訴記者,貝殼樓樓體主要採用當地海域的貝殼,但展覽室的300多種貝殼,除了本地海域,還有來源於澳大利亞,菲律賓等海域,“有的貝殼幾十元,有的花了上千元購買。”

做貝殼收藏,肖永生先交了一筆“學費”。肖河說,貝殼收藏不是公開收藏,沒有固定定價,“你覺得好看,你就買,嫌貴,就不買。”入行時間久了,他們覺得,以前高價購得的貝殼,有一些,“看起來確實是買貴了。”

“我們現在看貝殼樓,是有缺陷的,種類有些單調了。”肖河說,貝殼樓還需完善,未來他們打算給樓體側面,地面上都鋪上貝殼,“再準備一個休息室。”

2014年至今,貝殼樓一直對外免費開放。肖河說,“現在它還不夠完美,收費怕對不起遊客。”

有讚美有批評

旅遊旺季,貝殼樓一直開放,連廊圓樓樓頂是主人的住宿區,遇上陰天下雨,島上人煙稀少,兄妹兩人就把大門鎖上了。“貝殼樓在我們眼中,不是藝術品,是生活的一部分。”肖河說,有讚美,就少不了否定的聲音。“有人慕名而來,可能希望很大。”肖河說,遊客一旦有了落差,會質疑道“不過就是粘上貝殼,有什麼了不起。”

“剛開始我們生氣,就想著,我們都是免費給你參觀的,不圖讚美,又何必批評。”肖河說,後來他們逐漸習慣了,只想著做好自己的事。

肖永生熱愛藝術,更偏愛書法、攝影。三十多年來,他用過的相機就有十幾部,拍攝了上萬張靈山島的照片,有人物、風景、民俗、地理等。30多年下來,光穿破的運動鞋都有上百雙。

離開靈山島前,肖河和妹妹還在打理貝殼樓,零星的幾位遊客走進走出。下午兩點,碼頭上,村民和遊客混在一起,遠遠地,輪船來了,靈山島安靜地與人們告了別。(據山東商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