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人文2022-10-28
簡介永正堂,把鄭氏族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也承載著整個家族的信仰和歷史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是什麼意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段羅君/文 俞躍/攝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淳安西南方向,距離汾口鎮10公里的地方是一個叫石峰村的村落。

石峰村坐落在龍源溪畔,溪水清澈見底。

迎著小雨,穿過村莊,沿著狹窄而又彎曲的小巷,尋找永正堂。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悠悠600年

在一條狹窄的巷子盡頭,便是永正堂。

永正堂建於明朝中期,重修於清乾隆二十七年,2014年成為淳安縣二類古建築。

這座門面不大的八角樓,黛瓦白牆的徽派建築,雖然歷經數百年時光流轉,昔人已逝,卻依舊保留著鄭氏族人對始祖的記憶。

據《鄭氏正宗統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先祖鄭進安從遂安水南鄭氏遷居石壁山成村,至今已有600年曆史。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大門兩側懸掛著四個雄渾大字,左側“報功”,右側“崇德”,出自《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推門而入,豁然開朗。

大廳庭院裡放置著兩座旗杆墩,可以想見當年旌旗招展的氣派。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坐北朝南的永正堂,明亮、寬敞,三間五進二天井,是按前廳後堂佈局建造的徽派建築,整體繁簡相宜,雕樑畫棟。

數百年前,鄭氏族人在這裡精雕細琢,使原本無生命的木頭磚塊都活了起來。

大廳內20餘隻60釐米的石柱子,造型完美,有覆盆式、瓜楞式、鼓式等,以暗式浮雕圖案裝飾。

大堂正柱上的牛腿雕刻以雄獅為主題,其他花柱則刻有《八仙過海》等古代傳說,神情畢肖的人物,呼之欲出的龍鳳,刀法勻潤,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

不過,許多花雕在歲月流轉中已被盜流失。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正而永樂

不熄之火最早出現在各種神話故事中。

在石峰村,也有一盞長明燈,邊長1米,高2米,頂部呈八字稜形,有四個視窗。幾百年來,鄭氏族人的男丁輪流點燈,從未間斷。

這盞長明燈,成了鄭氏族人的精神依託。

20世紀60年代,長明燈被毀。但鄭氏族人心中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那團火,從未熄滅。

或許,在鄭氏族人心裡,早已將“永正”二字刻入骨血,代代相傳。

據《鄭氏正宗統譜》記載:“石峰鄭氏之堂取於正且不獨,曰:正而永樂者,豈其無謂而云然乎。”

永正,正身慎行之意。鄭氏先人告誡後人,需謹慎其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石峰村每年重要的日子,家族裡有重要的事,都離不開永正堂。永正堂,把鄭氏族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也承載著整個家族的信仰和歷史。

端午已至,這座古樸的村子,飄起陣陣粽葉香。石峰村的端午粽餡風味各異,有甜有鹹,豆沙、棗泥、鹹肉、火腿、豆腐等。

端午節當天,村裡的孩子不僅要穿上新衣,還要吃雞蛋,寓意健康平安。

「汾口尋根42」石峰村永正堂:正身慎行,崇德報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淳安縣汾口鎮聯合出品記錄一鎮一村的文化根脈

【之前,我們都記錄了什麼,看這個專題】

“汾口尋根”系列文化報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