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我在錢塘江上浪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10-27
簡介當年,“搶潮頭魚”很大原因也是被逼出來的,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也沒有人再去冒生命危險,“搶潮頭魚”也就從錢塘江上絕跡

兇猛洶湧澎湃怎麼寫

我在錢塘江上浪

蘇東坡36歲那年秋天,在錢塘江邊觀潮,作詩五首。那時他的仕途並不如意,甚至是有點鬱郁不得志。被貶杭州後,蘇東坡致力於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發展的調查研究,也準備疏浚西湖。

那時候的杭州人民,每到中秋前後有一樁盛事,便是錢塘江觀潮。原本就喜歡雄壯奇觀的蘇東坡來到這裡,當然不會輕易放過。彼時杭州,八月十八觀潮,已成為每年例行的民間四時幽賞風俗。而在觀潮同時,又有檢閱水師、祭祖潮神、弄潮等一系列習俗。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書中都對“弄潮”有較詳盡的描述——當水軍演陣,煙消艦隱以後,“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催”。只見幾百名小夥子爭先恐後地躍入江中,迎著洶湧澎湃的浪頭就上去了。

那些人都是“浪裡白條”。據書上記載,他們有的手擎大幅彩旗,有的腳上扎著五面小紅旗,也有的腳踩浪木,個個出沒在翻騰的巨浪中。

很顯然,他們技藝是相當高明的,除了不被巨浪吞沒,還有更高要求——“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浮潮嬉弄,上下翻滾,身上的旗尾不沾水者,方為高手。

弄潮優勝者,除賞賜銀錢外,還插花披紅,鼓樂吹打,迎入城中,當此時,萬人夾道,歡呼爭觀,那就是英雄待遇。蘇軾也被眼前場景打動,接連寫下好幾首詩,其中就有“碧山影裡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

風口浪尖上的人,除去蘇東坡筆下的“踏浪兒”,還有一種弄潮人,並非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生計;並非是為了當英雄領賞錢,而是為了去潮頭裡“搶”出一些魚來。

《錢塘江風光》一書中寫道:“弄潮人上身赤裸,穿著褲衩,拿著長長的竹竿,上面繫個網兜。當潮頭來臨之際,沙灘上的人都先後上岸,唯獨這幾個小夥子留在沙灘上。雪山似的潮頭已暴露江面,雷聲震天,岸上的人正在為他們提心吊膽,這時,潮頭飛速來到面前,但見他們舉著網兜,一邊在潮頭前飛跑,一邊頻頻回首。高聳的潮頭即將追上他們,卻見他們突然回身,把網兜朝潮頭裡一抄,未等潮頭撲上來,便向岸邊斜奔,終於逃離了潮頭的追趕……”

錢江潮的浪頭有多兇猛!這種與潮頭拼速度、爭先後的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儘管有時候收穫頗豐,“上得岸來,倒出網兜,好一個鰻魚球,少說也有三五斤”,但這種“搶潮頭魚”,簡直就是拿命去賭了。

2007年12月20日,《杭州日報》做過一個口述實錄,口述者名叫潘張興,是一位在錢塘江上搶潮頭魚已經40多年的“老把式”。聽他講起來,那些故事真是驚心動魄。潘張興說,搶潮頭魚這一行當,太危險了,據說在搶潮頭魚中被潮水“吃掉”的人數,要超過蕭山採石場中殉職的人。所以,這支隊伍人丁並不興旺,成員主要是沿江邊的一些人。

在他的敘述中,搶潮頭魚的很多人葬身潮水之中,許多人親眼看見熟識的夥伴由於躲避不及,被潮頭追上後摔倒在沙灘上,繼而被潮水捲走。當年,“搶潮頭魚”很大原因也是被逼出來的,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也沒有人再去冒生命危險,“搶潮頭魚”也就從錢塘江上絕跡。

如今還有一種運動,叫衝浪。國際衝浪高手曾數次聚集在錢塘江上,從錢江二橋至錢江四橋,衝浪高手在浪尖上自由馳騁,與錢江大潮一較高低,出沒風波里,像風一樣飛翔,其精彩的動作,高超的技藝,博得了觀者陣陣歡呼與掌聲。

這是國際背景下的時尚“弄潮兒”,與一千年前的江上“弄潮兒”居然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重合與呼應。放眼今日的杭州錢塘江兩岸,與一千年前相比,早已舊貌換了新顏。兩岸的錢江新城與濱江高樓林立,流光溢彩,已然成為杭州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封面;杭州人敢於爭先,勇於創新,在社會各個方面創出驕人業績,也被人稱作“時代的弄潮兒”。

潮水年復一年驚濤拍岸,觀潮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太過短暫,眾人不過都是過客而已。但一代代人的作為,一代代人的勞動與智慧的成果,終在歷史的大潮中留了下來,成為永恆的財富留於世間、傳之後世。面對滔滔大河,敢問一江潮水,曾記否,那一代代逐浪的人?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本文作者:周華誠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