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觀瀾|人倫規範群中的動物隱喻

由 圳論 發表于 人文2022-10-27
簡介這並非來自大雁的自然德性,而是人類以比德的修辭進行道德介入和語義構造的結果:大雁合於陰陽時序、忠於配偶等人為設定的德性被匯入夫妻人倫,成為夫妻相守的道義基礎:以情相接,適時配合,此乃天道

負類反倫是什麼意思

文 | 劉雲生

傳統法文化中的人倫規範群都有特定的動物隱喻。

《五倫圖》中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大人倫意蘊都涵攝在五種動物之中:鴛鴦、仙鶴、鶺鴒、鳳凰、黃鶯。

觀瀾|人倫規範群中的動物隱喻

從發生學角度考察,人倫應當是道德和法律的本源和基座。後世所謂元道德,目標所指,無非是人的行為對人倫社會的秩序價值、情感意義和互動規則。

法律所確證的夫妻、親子、親屬三大關係,無一例外地都與本民族的元道德有著正向的強關聯。

這些元道德以及衍生的人倫規範不僅有高深系統的理論闡述、規範結構、儀式儀軌,也有通俗形象的物象指稱和意義傳輸。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寫的是老翅寒雁,感慨的卻是夫妻共命雙飛不到頭的酸楚愛情。

觀瀾|人倫規範群中的動物隱喻

布迪厄借鑑福柯“話語權力”理論和維特根斯坦“語言遊戲”理論建立“語言交流經濟”理論,主張語言屬於社會實踐,既不是歷史的偶然,更不會政治中立,而是一套象徵性的思想統治工具。傳統人倫規範中的動物不是單純的自然群像,而是對法律和道德產生強大影響力的意象群,不僅有著明確的道德指向,還對應著具體的法律強制。

第一,統攝語義。

語言作為權力表達的符號系統,其前提是保持文義-修辭-義理的高度統一。自先秦至清末,大雁都是締結婚約、完成婚儀的最重要媒介;即便後世野生大雁稀少難求,換上了木雁甚至鵝鴨,但互動禮儀仍然稱為“奠雁”。大雁為什麼成為人類婚姻的見證?這並非來自大雁的自然德性,而是人類以比德的修辭進行道德介入和語義構造的結果:

大雁合於陰陽時序、忠於配偶等人為設定的德性被匯入夫妻人倫,成為夫妻相守的道義基礎:以情相接,適時配合,此乃天道;忠貞不渝,終世相守,此乃人道。

以情相接,以義相守,情與義生成了夫妻最重要的人倫規範。這種大雁與人類的價值互通後來透過禮法予以固化,形成了D·布迪教授對中國古代法律的一個基本命題設定——“法律自然化”。

第二,比附善惡。

比德是一種語義修辭,更是一種價值設定,傳統法文化透過動物隱喻群比附、檢照人類行為的善惡與功孽。比如梟獍即為逆倫的道德貶稱:梟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對於此類忘恩負義兇狠惡毒之輩,人人得而誅之。再如麀,本指母鹿,不避交者,被《禮記》斥之為“禽獸無禮”,後來成為亂倫隱喻,人人深以為恥。駱賓王一句“陷吾君於聚麀”,就將武則天釘入亂倫汙屏,永世不得翻身。

觀瀾|人倫規範群中的動物隱喻

第三,規範行為。

布迪厄認為語言關係就是權力符號關係,是社會群體相互之間的權力轉型形式。而在傳統中國,人與動物之間的語義關聯和價值銜接更為常見。動物是否有反哺機制,科學至今尚難有統一定論。但在人倫經驗領域,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早已成為國人固守的人倫典範和角色規範。一旦違逆,就會墮入梟獍之列,蒙受道德的誶詬,招致法律的嚴懲。

綜上,人倫中的動物隱喻實則是語言對法律道德核心的擷取和修辭,最終臻達文化同構。

由是而論,語言不僅是一種工具性存在,還是一種目的性存在;不僅是一套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還鑲嵌了可觀可感的道德情志。

(作者系廣州大學教授)

推薦文章

  • 雙倍呵護秀髮,DOCO負離子速幹吹風機體驗!

    雙倍呵護秀髮,DOCO負離子速幹吹風機體驗!這款吹風機採用了冷暖風雙模式的設計,風力一共兩檔柔風與強風,1800W的額定功率精準把握秀髮養護適宜環境溫度,不會因為功率過小而久吹不幹,也不會風力過大而損傷髮質,另外機身還內建了高靈敏溫控+保險絲熔斷的雙重保護,當機身檢測到溫度過高時,馬...

  • 民國才女,林徽因和陸小曼的書法誰厲害?出入晉唐間,羨煞後人矣

    如上圖所示,即為林徽因筆下的楷書,其楷書嚴謹端莊,筆畫規整有法度,挺拔秀氣,論起優美的程度,甚至不輸當代楷書名家田英章,也難怪有書友在看到林徽因楷書的時候會想到田英章,並將兩人的書法進行比較,結果都難分伯仲,可見林徽因的楷書書法功力之高,無...

  •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文字不是某個人獨創的,而是中華先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步創造並流傳的,從最開始用視覺符號表示思維、傳遞資訊到創制區別性符號來記錄語言,“原始漢字”和“原始圖畫”沒有明確界限,走過漫長的“原始積累”期,那些早期創制的文字元號很可能只在巫師、史官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