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由 小春說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2-10-25
簡介這樣的堅信,使得詩人在23年的巴山楚水的生活中,有了一點精神支撐,也有了“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的一點期待

澦字怎麼念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相對於《陋室銘》來說,這首詩的知名度可能小了些,但是在體現詩人風骨方面,這首詩卻有獨到之處,其中的兩句千古名句,更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劉禹錫自幼聰慧,年少時便有報國之志,二十一歲進士及第,頗受賞識,官至監察御史。後參加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革新集團,試圖改革弊政,力助大唐中興,但是浩浩蕩蕩的革新運動僅維持了兩百多天就因太子即位而終止。

革新派成員們紛紛被貶,劉禹錫當然難逃厄運,他先後被貶到朗州、連州、夔州等地。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毫無疑問是作者道出了自身內心的苦楚。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在古代,巴山楚水是貧瘠之地,多為失意官員外放之處。劉禹錫到巴山楚水一去就是23年,換做任何人都有“棄置”的感覺。白居易在遇到劉禹錫的時候,曾經贈給劉禹錫一首詩,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就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很顯然,在時間上兩個詩人產生了共鳴,又正是因為這種共鳴,所以劉禹錫在寫出《酬》這首答謝詩的時候,就用了“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一句

劉禹錫的才名再高,但是如果為朝廷棄用,巴山楚水之地一呆就是23年,這對於一個人的意志來說,無疑是一種幾近極限、近乎讓人絕望的磨鍊。故而詩人在二十三年後迴歸之時,難免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的感慨。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但詩人是不是真的絕望了呢?當然並非如此,一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詩人對人事更替的理解與期待。

在這種更迭中,詩人既有認為自身是“千帆”或“萬木”的期待,同時也有可能認同自己就是“沉舟”或“病樹”的心理。

但無論誰是“千帆”或“萬木”,只要能夠“千帆過”或“萬木春”,那麼總能夠讓人感到一絲慰藉。此時即使詩人自己落魄,也可以“聽君歌一曲”,並“憑杯酒長精神”了。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將這首詩整體理解起來,可以發現在一個社會當中的一個個體,是如何經歷宦海浮沉、人生起落的。

從自然條件來看,巴山楚水自是淒涼之地。在人的際遇當中,既有巴山楚水,自然也有京城這樣的繁華之地。生活場所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人生舞臺的變化,人生舞臺的變化,折射出的又是一個人際遇的變化。從心境上來看,詩人遭放逐,自是心境不佳。

白居易在贈詩中曾說,“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倒是道出了在朝為官之人的某種規律,作為劉禹錫這樣的人,應當是看懂了這種人生浮沉,應當知曉官場的這一變化規律。

所以,在跨越了二十三年之後,即使作者感慨“懷舊空吟聞笛賦”,驚歎“到鄉翻似爛柯人”,即也堅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不僅是詩人的情懷,更是對世事規律的堅信。

很多時候,人並不只是規律的接受者,還是規律的塑造者。即,沉舟側畔必有千帆經過,病樹前頭總有萬木之春。

這樣的堅信,使得詩人在23年的巴山楚水的生活中,有了一點精神支撐,也有了“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的一點期待。

千古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道出了怎樣的哲理?

在解讀《酬》這首詩的時候,常常讀到的是遺憾。而實際上,在作者的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非但如此,作者還沒有完全沉浸到失落當中,23年的放逐並沒有讓作者自暴自棄,相反其還能透過“聽君歌一曲,杯酒長精神”來讓自己有所放鬆,讓自己的精神有所依託。某種程度上講,知人論世的道理,也正在於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