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由 倉巴鹿人 發表于 人文2022-10-17
簡介水晶內刻龍紋鎮紙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龍,是多變且豐富的圖騰龍是一種很複雜的形象,所以在各個時代都有很鮮明的特徵,而這些不同的形象也有了不同的名稱和作用

銘膚鏤骨指什麼動物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鬥彩團龍紋杯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龍,是所有華夏民族都不陌生的一種意象和紋飾。它自誕生以來,就充滿威嚴莊重的權利色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國圖騰。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龍紋圖樣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龍,是傳統文化的源頭

一個有文化的民族一定會有自己的圖騰崇拜。

中華民族在成長的幼年期就選擇了“龍”作為圖騰,在至少五千年的時間裡,龍的形象由模糊到具象,由隨性到專注,一步步的完善過程,也是民族文化有序積累的過程。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元·青花海水龍紋八稜梅瓶

關於龍的起源及龍紋的成因尚無統一的定論。

一般認為,龍紋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鱷魚等動物為圖騰的部落,在聯並融合過程中將各自圖騰綜合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龍是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閃電或彩虹等自然現象做出的解釋或想象。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新時期時代·玉龍

還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並非源於某一具體的事物,而是賴以寄託各種特定觀念的形骸,是觀念的形象表述。

龍,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物件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繡和服飾、景觀等許多方面。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西周·青玉龍紋璜

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階神秘色彩。尤其在宮廷藝術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遼·三彩刻龍紋盤

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其特點是身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鬚、四隻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

龍紋的雛形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中。紅山文化遺物中發現了類似龍形的玉器飾物。馬家窯文化遺物中發現了繪有類似龍形的彩陶壺,體態似魚,生兩爪,披鱗。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戰國·白玉龍首蒲紋璜

商周時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銅器裝飾均大量地採用了類似龍形的紋樣,又以獨角獨足的夔龍最為多見。同一時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現數十種“龍”字,這些文字均以表現扭動的蟲形身軀為特徵。

秦漢以來,龍的形態基本定形,頭、角、四爪及尾均具備鮮明的特徵,身軀由短而粗變為修長而柔細。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漢·龍首鐎鬥

這個時期將龍、鳳、麟、龜合稱為四靈獸,用作象徵四方方位。南北朝以後,龍的形象更加複雜、豐富,頭部增大、雙角聳立、項部和頦部鬣須加長,身軀扭曲,富於變化。

唐宋時期,龍的造型趨於完善,並開始走向程式化。封建統治者將龍定為至尊至貴的代表。明清時期是龍紋最後定型階段,龍的外形增強威猛、華貴和獰厲的特性。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明·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其基本形象以“三停九似”為標準,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是為“三停”(彎曲),從總體上規定了龍的佈局;“九似”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從區域性規定了龍的具體形象,從而具備了完整的結構。

充滿智慧的古人把他們對龍的信仰用各種手法表現出來,無論是古建築、玉器、青銅、陶器、傢俱還是繪畫等古器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龍紋。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康熙款鬥彩加礬紅彩龍鳳紋蓋罐

龍,是各個時代的文化代表

殷商時期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卷;春秋時期龍的共同時代特徵是透過鏤空技法修飾造型,突顯龍身。

漢代之前的龍紋初步具象化,並且形象多樣,出現了夔龍、螭龍等形象,龍頭眼、角、嘴部位清晰可變,龍身鱗、爪、鬣發開始出現。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戰國·黃玉蟠龍紋佩

整體來說這一時期龍紋線條充滿動感,風格飄逸瀟灑。漢代可以說是龍紋的轉折點,此後龍紋形像在漢代基礎之上更加具象化。

唐朝時期龍紋在瓷器上的體現開始做增加,龍形身姿矯健,張揚高調,無一不透露著盛唐氣象,這一時期龍長吻長角,眼神凌厲,細頸長身,多四足三爪,頭部、背脊與肘部多有鬣毛,飄揚向後,充滿了力量,亦是大唐強盛的最好體現。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隋·白釉雙龍尊

宋朝時期龍紋較唐代變化極大,龍紋在瓷器上的體現也較少,主要原因在於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的謹慎小心使得龍紋不會輕易出現,即便出現,也是以較為奇特的姿勢和神情覆於器物之上。

元代龍紋頭小、身軀長,形體常被繪作細脖、細腿、細爪和細尾,體態輕盈,身軀蟠舞,給人一種“昂首舉爪、遨遊在天”的感覺。風格剛勁有力,風格寫實,豪放粗曠,形象較為兇猛,反應出元朝統治者以武得天下的剛強氣魄。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宋·定窯白釉印花螭龍紋盤

明代龍紋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髮衝冠,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以示主宰權勢。具體特徵: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鬢髮成篷,毛有向上衝或向斜上衝之勢。

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肌肉發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嘴,所以人稱“豬嘴龍”。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明·鬥彩雲龍紋天字蓋罐

清代龍紋氣宇軒昂,龍首後勺豐滿、身軀健碩,蓋以龐然大物之態,行震撼天動地之威。具體特點:龍首變化很大,豬嘴收縮,顯出下顎比上顎長。

長披髮或多簇短聳發;睫毛形態多樣化,不少以竹葉形描繪,但隨著時代變遷,那條曾經翱翔九天的龍,也逐漸變得萎靡不振,凸顯了清代王朝逐漸衰亡的命運。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水晶內刻龍紋鎮紙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龍,是多變且豐富的圖騰

龍是一種很複雜的形象,所以在各個時代都有很鮮明的特徵,而這些不同的形象也有了不同的名稱和作用。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清·月白釉刻花團夔龍鳳紋太白尊

夔龍紋屬於較為古老的龍紋之一,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

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稜形龍耳瓶等。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元·卵白釉太禧銘印花雲龍紋盤

唐代《龍經》中寫道:“夔(kui)龍為群龍之主,飲食有節,不遊濁水,不飲濁泉。所謂飲於清遊於清者。”由此可見夔龍是個潔身自好的龍中大佬,擁有著無上的能力與權力。

夔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夔龍紋樣貌變化為回首形,呈S形具有非常獨特的形式美感符合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等審美需要是歷經千年歷史流傳的文化象徵。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雍正款淡黃地錐拱雲龍紋碗

應龍相比之下就比較好區分,指有翼的龍,俗稱“翼龍”“飛龍”。《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應龍,有翼之龍也。”在古人看來修煉千年的應龍,不僅是王者的象徵,其神之處更非同尋常。

應龍紋主要特點為雙足與飛翼,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尾尖長。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鬥彩螭龍紋杯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螭(chi)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對螭有多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一種是指雌性的龍,“赤螭,雌龍也”,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螭龍紋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著男女的感情。

螭紋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不同時期的螭龍紋體態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現在人們將四腳、長尾、頭上無角、類似壁虎或蜥蜴的脾性動物飾紋都歸入螭紋之列。有種說法稱,螭龍的原形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壁虎。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元·祭藍釉白龍紋盤

古代傳說中的有角的龍,也有說是無角的幼龍。虯龍寓意潛力無限,蓄勢待發。古稱“母龍曰蛟,子曰虯,其狀魚身如蛇尾,皮有珠。”虯這個字具有“漩禍姣”“捲起來”的意思,所以虯龍紋的角多是螺旋狀的角。

蟠龍紋,又稱“盤龍紋”,蟠龍指蟄伏在地上沒有昇天的龍,龍呈盤曲環繞狀。龍形巨首有兩角,雙目圓睜,身似蛇形,有鱗紋,蟠如球狀,空間填以雲紋、獸、鳥和魚紋等。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三國·錯金銅蟠龍

蟠龍紋一般用於建築細節裝飾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明清兩代的宮殿、規格較高的寺廟建築中較為常見。此外蟠龍紋也常用於傢俱、金銀器、玉器等的裝飾。

蛟龍紋,這種形象屬於已經有了龍鱗,但是離真正的龍還有點距離,蛟龍得水,可興雲作霧,騰踔雲間。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明·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其形象是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我們常在《西遊記》中看到了那個東海龍王敖廣可不是蛟龍,人家可是渡劫後妥妥的真龍。

關於龍紋的形象還有很多,比如蟒紋、飛魚紋、虺紋等等,但主題都脫離不了龍的元素,這也足以證明龍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是多麼複雜且深刻。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四神獸蓋置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關於龍生九子的說法,其實有諸多版本,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表示極多,同時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於子嗣綿延的推崇。龍生九子究竟是哪九子,說法不一,但《中國吉祥圖說》中屬於現在較有代表性的版本。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睚眥(yá zì),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也常見其身影,但同時他也心胸狹隘,正應了“睚眥必報”一詞。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睚眥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嘲風

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贔屓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

負屓(fù xì),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有時候也會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負屓

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

龍生九子,但都不是龍形,究其原因在於龍爸是同一個龍爸,但龍媽可不一樣,九個兒子都帶了父母一半的基因,所以各不相同也就不奇怪了。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雍正款淡黃地錐拱雲龍紋碗

從仰韶文化的墓葬裡為逝者摁下的第一個貝殼起,中華龍的形象就已經誕生。

六千多年來,我們的民族一直圍繞著這樣一個虛無的“神”延續文明,就是這樣一個複雜又神秘的圖騰,讓我們崇拜、仰望、熱血沸騰、生生不息。

古人從最平常的動物中找到了“龍”的樣子,它翻雲覆雨、無所不能,它是飛禽走獸的結合,既親又遠、既凡又神,既熟悉又陌生。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釉下五彩堆塑陰刻龍紋玲瓏杯 攝影 | 李冉@倉巴鹿人

龍,和時代一起往前飛躍,漢龍之仙異,唐龍之靈動,宋龍之厚重,元龍之兇猛,明龍之壯美,清龍之矯健,歷朝歷代的龍都肩負著理想的使命,都發出了各個時代個性的聲音。

龍紋|恆如日月,凜動九州

倉巴鹿人鬥彩團龍紋景德鎮品茗杯

¥

2180

淘寶

購買

主編

/倉巴鹿人

撰文

/阿森

圖源

/故宮博物院官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