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論語別裁》:所謂行仁道,就是要從社會整體的環境來均富

由 老古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10-15
簡介孔子後來感嘆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個人才,往往會有失誤

何為千古一律

《論語別裁》:所謂行仁道,就是要從社會整體的環境來均富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使用者可登入“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並透過每日讀書打卡,與其他書友共讀好書。

精彩摘錄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才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紀一定會是精神病。這話是真的,精神病將來會越來越嚴重,現在已經開始了。物質文明雖進步,給人類帶來許多生活的方便,並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只是帶給人類更多心靈上的痛苦。這種痛苦的結果,將來又導致心理變態、精神分裂而至於現在已開始增加的精神病。

……

李斯悟出一個現實的道理。原來又瘦又小見人就逃的老鼠,是無所憑藉;而又肥又大見人不避的米倉老鼠,是有所憑藉的。分別在此而已。憑藉,就是有本事,有靠山,或有本錢之類。

鼠目寸光,只搞老鼠哲學注重現實,不知仁義道德為何物的結果,自秦始皇身死沙丘之後,李斯也自家難保。

……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人才,要幾百年社會安定的文化才能培養得出來。但戰爭一來,又都光了。如果把春秋時代的子貢、子路這班人才,來與蘇秦、張儀相比,子貢、子路一定連正眼都不看他們。可是到了戰國末期,像蘇秦、張儀等的人才,也過去了,如李斯這些人居然也出來旋乾轉坤,大擺烏龍了。由此可見當時人才之荒的嚴重。歷史是要這樣看、這樣讀的。不能光讀故事,要把環境、地理,一切搞清楚才能瞭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我們在中國文學裡,對於人生常有貧病交加的悲嘆。世界上貧病交迫的人太多了,這是我們應該用心致力的地方。所謂行仁道,就是要從社會整體的環境來均富。拿現在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要達到全民的富強康樂。

我有一個朋友,他常說人世上的兩個字,自己只准有一個字,決不許同時擁有兩字。什麼字呢?窮愁兩字。凡窮一定會愁,窮加上愁就構成窮愁潦倒。社會上貧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這個修養就相當高了。

任何人處於這種環境,心裡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可是顏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裡一樣快樂。這實在很難,物質環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我們看文章很容易,個人的修養要到達那個境界可真不簡單。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孔子的意思說,你不管做不做得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堅決的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這便是真正的努力。現在你自己劃了一個界限,還沒開步走就先認為自己過不去,這不是自甘墮落嗎?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儒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邊加一個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們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

什麼叫小人儒?書讀得很好,文章寫得很好,學理也講得很好。但除了讀書以外,把天下國家交給他,就出大問題,這就是所謂書呆子,小人儒。

所以處理國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學三者兼備,還要有真正的社會體驗,如果毫無經驗,只懂得書本上那一套,拿出來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現實情況就行不通。

君子之儒有什麼不同?就是人情練達,深通世故。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因為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人才。中國人常用孔子一句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孔子後來感嘆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個人才,往往會有失誤。孔子自己承認錯了。錯了就錯了,孔子非常勇於認錯。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第一點,歷史上每一戰爭下來,爭功爭得很厲害,同事往往因此變成仇人、冤家。第二點,由此可知魯國當時國內的人事問題太複雜,但孟之反的修養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間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還自謙以免除同事之間彼此的嫉妒。

實際上,人事紛爭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很坦白地說,在一個地方做事,成績表現好一點,就會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擠;成績不好呢?又太窩囊。人實在不大好作。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我們要了解,孔子對當時的社會有些感嘆,在孔子以前難道就都是好的?不!也是一樣的。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造成的種種煩惱,千古一律,不但中國,外國也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古代蠻好,現代卻差了。後代的人看我們現在,還認為比他們好。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來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念古書,並不是要退回去作古代的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作今天的人。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雖然對時代那麼感嘆,但是他認為還是要走正道才對。一個君子不要對現實低頭,最後的勝利,最後的成功還是歸於正道的。他說哪一個要出外的人,能夠不經過門戶出去呢?出了門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門,行左道,終歸曲折而難有結果。

這一段,也是說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標準。儘管許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時,最後還是有問題。不過許多人還是隻顧目前,不顧自己的後果。雖然我們看到不少人作惡多端,卻仍然安享天年,但是這筆帳終歸有來世結算的。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

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這個史,如果當作歷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我們要拿歷史來對證:中外歷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

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後天文化的薰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整個國家文化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社會上有才具的人,能幹的人,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不一定在學校裡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課好的學生,並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書讀得好的,一定能救國嗎?能救國、救世的人,不一定書讀得好。假定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算是一個人才。

所以我常勸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後,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再查檢視歷史上有幾個第一名狀元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一個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只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近幾十年大學第一名畢業的有多少人?對社會貢獻在哪裡?對國家貢獻在哪裡?一個人知識雖高,但才具不一定相當;而才具又不一定與品德相當。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但學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對此多加註意。

老古書屋是“書香中國 經典世界”的重要專案,老古文化聯合光華教育基金、中國文化書院、復旦大學等機構,致力於將其打造為傳承經典文化的終身大學。老古書屋採用會員制,會員可免費收看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所有內容。快來一起追南師的新書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