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由 遺璞廬 發表于 人文2022-10-03
簡介李唐開創了南宋文人水墨畫家筆下“殘山剩水”的先河,南宋以後的畫家不再取自然山水的全景全貌入畫而擷取自然景物的一個部分作為描繪的物件,在畫面構圖上,馬遠和夏圭習慣上將素材安置在畫面的某一角落或某一特定的空間內,在其他的位置留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渲

為什麼文人有山水情懷

提到南宋的山水畫,代表人物有李唐、馬元還有夏圭。李唐開創了南宋文人水墨畫家筆下“殘山剩水”的先河,南宋以後的畫家不再取自然山水的全景全貌入畫而擷取自然景物的一個部分作為描繪的物件,在畫面構圖上,馬遠和夏圭習慣上將素材安置在畫面的某一角落或某一特定的空間內,在其他的位置留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渲染朦朧縹緲的雲水,因此後人將其山水畫形象的稱之為“馬一角”“夏半邊”。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南宋 李唐 溪山獨釣圖 85。9cmX32。4cm

如果說馬夏筆下的“一角”“半邊”式山水畫隱喻著南宋王朝的亡國之痛、失地之恨,其實這還只是在最淺顯的層面上理解南宋的山水畫。從更深的審美文化心理角度來看,南宋的文人水墨畫家已經喪失了五代北宋畫家面對自然山水的神秘性和無限性的勇氣、能力與興趣,心靈上的創傷使得他們將投射到外在自然世界高處、深處、遠處的目光收了回來,他們此時更願意照看與自己最切近的那一部分,或許他們意識到,唯有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峰一溪才是真實可信的,存在於他們目力所及範圍之外的山川似乎無關緊要,所以他們樂於描繪區域性的山水景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夏圭作品,來源網路

南宋山水與五代北宋山水畫的區別,可以簡潔的表述從“大”到“小”的轉換,文人的生命境界也開始慢慢的淺顯了,當他們開始關心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表示他們對有限生命的超越問題不再有足夠的興趣,取而代之的是無比憐惜的感喟生命的有限和短暫,他們承認面對這一切無能為力,體驗感傷是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馬遠 梅石溪鳧圖 絹本 26。7cm×28cm

在南宋的邊角山水中,區域性的山水形象對應著人自身存在的殘缺,能夠看到殘缺性的存在固然難能可貴,只是一味的肯定和嘆息卻是不應該的,形而上的生命超越之路由此受阻,障礙不是來自外部而是文人水墨畫家自己,他們的生命本身也隨著山河的破碎而破碎,他們也已經無力修復一個完整的價值世界,或許他們也不曾奢望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價值世界。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夏圭 梧竹溪堂圖 絹本設色 23cm×26cm

在行動能力上,南宋文人有著先天致命的缺憾,他們行為上的無力感卻又病態的加劇著他們精神上的潔癖,表現在他們的山水畫中,使虛無縹緲的雲水渲染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南宋的文人水墨畫家之所以如此青睞雲水,似乎是因為,雲水的變幻莫測和遊移不定貼近著他們憂鬱的性格,而云水的輕盈、柔弱、無塵也更貼合他們在精神上對於高雅趣味的極度渴求,當他們將雲水渲染進一步簡化為畫面的留白也就實現了他們對於潔淨的偏好,“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無盡的惆悵:南宋文人的情懷,或許可以從這些山水畫得到展現

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秋 絹本設色

南宋的文人水墨畫家,都希望能夠有幸守望著這樣一方乾乾淨淨的淨土,如是,他們方能心安理得、安然無憂。在現實視域中,絕對潔淨的淨土是不可能存在的,於是他們就藉助筆墨來實現,或許他們成功了,或許他們在成功的同時又註定失敗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