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由 實誠又明慧丶長頸鹿 發表于 人文2022-10-01
簡介五涼時期,疏勒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主要產品是糧食,這一時期糧食產量頗為可觀,敦煌、瓜州都是當時著名的糧倉

何為築室反耕

引言

疏勒河流域開發的歷史,就是中原農耕文化與當地遊牧兼農耕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烈交鋒與碰撞、交流與融合,疏勒河流域尤其成為這種交流的前沿。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南亞、中亞各國甚至歐洲和中原文化在這裡集聚交融,特別是西域的佛教、哲學、音樂、舞蹈,中原地區的儒學、文學、藝術等傳入疏勒河流域,與當地的各種地方文化相互融合、彼此交流與吸收,產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南下,攪動著昏昏欲睡的中原農耕文明。來自歐亞大陸的文明與中原文化在這裡匯合交融,形成流域經濟與文化的空前繁榮局面。

興辦屯田,廣積田穀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由於氣候變化,北方比較寒冷,遊牧民族為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紛紛西進、南下,大規模進入農耕區域。中原王朝實力下降,無力繼續維持統一局面,難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南壓。

各地方割據勢力擁兵自重,相互攻伐,互相兼併,中原地區烽煙四起,政權更迭頻繁。

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二月黃巾大起義開始,東漢政權衰落,社會陷入動盪,地方割據勢力紛起,東漢政權的統治名存實亡,中國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先是曹操統一北方,代漢自立,將疏勒河流域納入其統轄範圍,採取有效統治和治理。建制同東漢,敦煌郡轄疏勒河流域大部分地區,駐敦煌縣。增設宜禾縣,敦煌郡領敦煌、冥安、效谷、淵泉、廣至、龍勒、宜禾七縣。後有公元

265

年建立的西晉政權,從統一到滅亡僅

36

年。

同時,由於氣候轉冷,北方草原人民生存艱難。匈奴、鮮卑、羯、氐、羌大規模內遷入河西、河套甚至黃河流域。這一時期,疏勒河流域一帶先後被前秦(氐族)、後涼(氐族)、西涼(漢族)、北涼(匈奴族)四個割據政權所統治。

分裂割據時期,戰爭的需要促使政府必須重視農業生產來滿足軍需民用。

國家經營的屯田經濟與地主莊園經濟及農民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並存,共同發展,成為這一時期基本經濟格局。因此,各政權都實行農戰一體政策,將耕戰結合起來,以農養戰,以戰保農、促農。屯田也就成為這種結合最有效的形式。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統一北方,為強兵足食,鞏固政權,在北方推行屯田制。疏勒河流域納入其統治範圍之後,也同樣推行屯田,以解決地方軍需民用。

曹魏時屯田分軍屯與民屯兩種,軍屯多在邊境地區實行,駐防軍隊且耕且守,耕戰結合,用以解決軍糧供給問題。民屯多是招募民戶、遷徙百姓而來。西晉政權除在邊境繼續實行屯田外,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頒佈了佔田令。

佔田既允許貴族官僚及世家豪族佔有一定民戶與土地,也鼓勵農戶開墾荒地,達到佔田令規定的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魏晉屯田、佔田令的有效實施對疏勒河流域農業生產恢復起到一定作用。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當時,永嘉之亂未平,中原戰亂又起,西北地區只有包括疏勒河流域在內的河西比較安定,中原和關隴地區士人與農戶大批流落河西避亂,使該地區成為經濟、文化比較繁榮的區域。

五涼時期,為適應農戰結合要求,及時利用佔領的土地,做權宜性耕作,解決軍需民用供給,是這一時期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北涼圍困南涼樂都時,就曾在城外搞

築室返耕

,將佔領的土地短時間耕種。南涼時期,大規模擄掠人口,其目的在於獲得大量勞動力,以發展屯田經濟,保障兼併戰爭和民眾需要。

實行

興辦屯田,廣積田穀

政策比較成功的,當屬李暠西涼政權。西涼庚子元年(公元

400

年),李暠即位之初,就積極開拓邊疆。

敦煌、晉昌一帶,地處邊陲,又與西域相連,有組織地安置大量移民,對開發邊疆地區、活躍東西貿易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李暠所安置的人口,有一部分是來自人口稠密的武威以東地區。郭黁在武威作亂,武威東數千戶人向西逃奔至晉昌、敦煌。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江漢人口一萬餘戶,中州人口七千多戶,加上武威東部遷來人口數千戶,總計近二萬戶十餘萬人口,對敦煌、瓜州兩地經濟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由此,出現了

年豐谷登,百姓樂業

的豐收局面。

五涼時期,疏勒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主要產品是糧食,這一時期糧食產量頗為可觀,敦煌、瓜州都是當時著名的糧倉。特別是敦煌,經魏太和(公元

227

年-

233

年)至嘉平(公元

249

年-

254

年)間三十多年治理,農業生產技得到推廣,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皇甫隆做太守時,教民眾使用

耬犁

衍溉

。延至五涼時期,敦煌等地生產糧食也為軍隊補給。張大豫起兵,郭瑀、索嘏一次運糧三十萬石,資助張大豫。公元

429

年,沮渠蒙遜出谷三十萬斛,向西秦贖取被俘的世子沮渠興國。數量巨大,可見當時農業發展水平。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此時期,疏勒河流域農作物品種比較豐富,除大麥、小麥、谷等糧食品種外,瓜果蔬菜產量也很大。當時敦煌的李廣杏、瓜州的瓜等優質水果都已經比較有名。

由於各政權普遍實行鼓勵農業政策,措施得當,使流域內農業生產水平,基本與中原保持同步。西漢中原地區糧食產量

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東漢時有所提高,

通肥之率,計稼穡之入,令畝收三斛

。前涼張駿時

議石田

,想透過改造戈壁,擴大農田面積,以解決人地矛盾。提出後,朝堂上群臣意見不一。

以參軍索孚為代表,以

后稷不墾磐石

為由反對:

今欲徙石田,運土植谷,計所損用,畝盈百石,所收不過三石而已。

其意思是得不償失,但是卻透露出這樣一個資訊,就是當時糧食畝產也接近或達到三石左右,基本與中原地區持平。

五涼時期,疏勒河流域已成為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移居疏勒河流域的流民,大多是民間自發遷徙,沒有官方統一組織,糧食供給都靠自己解決。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大批的

就食者

流入該流域,當地政權是難以妥善安置的,安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衣食供給。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疏勒河流域農業發展情況。

興盛的畜牧業

北方遊牧民族大舉西進、南下,侵入西北農業區,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破壞,打亂了當地正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秩序,使社會陷入動盪,經濟發展停滯。但是,在遊牧民族西進南下過程中,受漢字文化的影響,他們也逐漸接受了漢文化和中原先進的文明,民族習慣與生產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有些民族甚至與當地農耕民族融合而放棄了原來的遊牧生活,轉向農耕。

這使疏勒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以儲存,為後來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同時,畜牧業依然興盛,農牧業互補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疏勒河流域經濟區域具備了一定自我發展能力。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為保證戰爭對馬匹的需要,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政權都積極發展畜牧業,解決軍需民用對牲畜的需要。除農業耕作的綠洲農業外,沿綠洲邊緣條件較好的地方,也被開發成牧場,疏勒河流域成為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區域。特別是曾經的遊牧民族遷入疏勒河流域,形成新的主力軍。

漢晉時期,入居河西走廊的鮮卑有十幾個部落,統稱為

河西鮮卑

,分佈在金城以西到疏勒河流域的廣袤土地上。除此之外,還有匈奴餘部如

貲虜

和沮渠等。這些遊牧民族的匯聚,為這一帶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生產力,優質牧場資源得到開發,新的畜牧基地不斷形成。

淺析魏晉南北朝後,疏勒河流域農業開發的歷史

北魏拓跋族,原來就是一個遊牧民族,畜牧業是其部落的主業。進入中原之後,拓跋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和漢民族先進的文明,雖然重視農業,鼓勵本民族人民著漢服,與當地農耕民族融合,實行均田制、計口授田等制度,但畜牧業仍被北魏政府所非常重視。《魏書

·

食貨志》曾經記載:

世祖之平統萬,定秦隴,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橐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

結語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注重優良畜種的選擇。曹魏陳留王鹹熙二年(公元

265

年)、西晉太康六年(公元

285

年)、前秦苻堅建元十四年(公元

378

年)、北魏太延三年(公元

437

年)及北魏和平六年(公元

465

年),大宛國王曾多次派遣使節,進獻汗血馬。西域良種馬引入疏勒河流域以後,得到了繁殖。新城魏晉墓壁畫中,就

有一副

彩繪,描繪兩馬交配的情景,當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推薦文章

  • 五方五老是哪幾位神仙 五方五老與四御誰地位高

    五方五老是哪幾位神仙 五方五老與四御誰地位高道教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一,經過2000多年的積累,道教已吸納了很多神仙,目前大家所熟悉的三清四御,東木公、西王母、真武大帝,以及今天要介紹的五方五老都屬於道教神話中的神仙...

  • 預製菜成為消費新寵?如何博“菜”眾長?

    吃預製菜,何如兼顧“吃飽”與“滋養”...

  • 第5章 散列表(雜湊表)

    綜上所述,根據雜湊函式f(k)和處理衝突的方法將一組關鍵字對映到一個有限的連續的地址集(區間)上,並以關鍵字在地址集中的“像”作為記錄在表中的儲存位置,這種表便稱為散列表,這一對映過程稱為雜湊造表或雜湊,所得的儲存位置稱雜湊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