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道德經:無私才能成就大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做到

由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發表于 人文2022-09-29
簡介當你不被周圍的利益關係所左右時,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無私之心,因為很多人之所以不能認清眼前的事情,多半是因為被利益矇蔽了雙眼,從而導致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無法實現了一個很好的預判,所以所謂的“無私之心”並不是說我們要無私奉獻,而是減少自己對利

無私有弊出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大都聽過一個關於謙讓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讓梨”,那個時候我們被教育要學會分享,要學會無私對人;可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被教育的方向開始出現變化,更多的人告訴我們要“多留心眼”,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過於無私,就意味著你要吃虧。

道德經:無私才能成就大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做到

但是老子一直都不是這麼認為的,在他所撰寫的《道德經》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需要我們分開來理解,這樣你就會發現,老子其實一直主張的都是讓人懷有一個無私的心,這樣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所謂的“聖人後其身”,實際上強調的是以下兩個意思,一方面他希望我們做事情不能衝動,不能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盲目的開始行動,如果不能搞清楚事情所包含的清晰利益關係,往往會出現大問題。另一方面是說,希望我們在面對利益的時候懂得進退有度,不能因為有利益就一味的向前。

道德經:無私才能成就大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做到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們都有一種追風的特點,他們有時不夠清晰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因為有利可圖,便開始盲目的覺得可行,甚至會出現因為所能夠獲得的利益足夠大,個人會不惜以身犯法,且根本不覺得自己的選擇存在錯誤,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而這種情況不僅對個人有效,對國家亦然。

而所謂的“外其身”就是在強調我們不能過分的糾結於外界的紛爭,周圍的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圈子是我們不能輕易就融進的,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爭奪時,我們要秉持著能不爭就不爭的原則,這樣便可以儘量減少我們所承擔的風險度,也會給自己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道德經:無私才能成就大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做到

基於此,我們要時刻注意我們的人際交往關係,在你所接觸的諸多人種,我們要儘量權衡利弊,及時對我們將要遇到的風險作出評估。對於一個社會人來說,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過多的所謂朋友,知己兩三就足夠了,對於這些人我們總是抱有一個無私的心顯然是可以的。

當你不被周圍的利益關係所左右時,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無私之心,因為很多人之所以不能認清眼前的事情,多半是因為被利益矇蔽了雙眼,從而導致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無法實現了一個很好的預判,所以所謂的“無私之心”並不是說我們要無私奉獻,而是減少自己對利益的慾望追求。

道德經:無私才能成就大業,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少有人做到

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想要擺脫利益對自己的吸引可以說是很多人窮其一生的追求,他們希望能夠更加淡然與灑脫,能夠不為這些俗事所牽繞,但是這就像是一個迴圈一樣,人們對於利益的追求彷彿就是天性使然的,想要擺脫又談何容易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