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由 職場女性後花園 發表于 人文2022-09-20
簡介上半年,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只堅持做了這一件事情:設定目標—付諸行動—持續行動—覆盤總結

作繭自傅是學習行為嗎

作者 | 小Y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相信自己,你就能作繭自縛、破繭成蝶。

2019年,我為自己制定了七大flag:寫作、晨記、閱讀、親子閱讀、運動、考證、專案續標。。。才過半年,我就已經完成年度三分之二的目標任務,並且一直堅持了下來。

朋友圈裡,有人曬著自己flag的打卡進度,有的則曬著曬著就不見人影了。

只有那些堅持下來了的人發生了蛻變,蛻變成了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至少已經在成為他們自己想的樣子的路上。

與2018年相比,才過半年時間,我終於可以“毫不要臉”地說:我終於努力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做得有多好,更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有多麼的優秀,而是因為自己更努力了。

因為,時間,不會辜負一個愛努力的人。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上半年,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只堅持做了這一件事情:

設定目標—付諸行動—持續行動—覆盤總結。

一、成長,第一劑藥就是設定目標

古語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01

為什麼要設定目標?

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個計劃或者準備,才能有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如果沒有制定目標,任何行動都是盲目的、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哈佛大學有一個十分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佈現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佔3%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我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發奮,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精英、社會精英。

那些佔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等。

其中佔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個性的成績。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生活都過的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由此調查可見,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指引和導向作用。

所以,對於大部分成功者來說,更關鍵的因素是情商(目標、興趣、意志、毅力)因素,而不是智商因素。

02

怎麼設定目標?

第一、多問自己幾個“what”

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常常會以某個領域或行業類牛人大咖作為標杆人物,以作為自己前進的風向標。

但不要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

所有的目標設定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

如寫作方面,如果我們以蔣方舟作為標杆人物,那就與自身目標偏離太大。

蔣方舟少年就已成名,來看看她的經歷:

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開啟天窗》。

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學》雜誌社主辦的第七屆人民文學獎評獎中,蔣方舟獲得散文獎。

201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就任《新週刊》雜誌副主編。

如果大家以蔣方舟為寫作方向的標杆,想成為蔣方舟那樣的作家,那麼個人的目標設定就太大了,不切實際,容易達不成,實現不了。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所以,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多問自己“what”: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

我的專業特長是什麼?

我的能力水平是什麼?

我有什麼樣的資源?

我能達到什麼程度?

綜合評估自身能力與目標之間的恆定,才能設定有效的,可達成的目標。

第二、善用SMART五大原則

目標管理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管理實踐》一書中提出了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

根據彼得·德魯克的說法,管理人員一定要避免

“活動陷阱”(Activity Trap)

不能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最終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標。

制定目標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過制定目標的經歷。

但是如果上升到技術的層面,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必須學習並掌握SMART原則。

S

代表具體(Specific),指具體的、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

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目標的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目標的資料或者資訊是可以獲得的。比如我說我的目標是“提高自律力”,這種目標就很難量化,評價的時候就只能靠主觀感覺。

A

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R

代表相關性(Relevant),指目標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證明和觀察;目標是與本職工作或者自己的角色相關聯的。

T

代表有時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目標的特定期限。

無論是在制定工作目標還是個人目標過程中, 都必須符合上述原則,五個原則缺一不可。

可衡量、可評估、可落地執行、可實現的目標才是有效的目標。

第三、遵從“易效能”平衡原則

每個人是社會上是獨立的個體,也不是獨立的個體,因為人的社會屬性賦予我們個人的社會角色是不同的。

首先我們是我們自己,然後還是子女、配偶、父母、朋友、同事等等。

在所有這些角色中,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可以著重發展某些角色,但是其他角色要保持起碼的平衡,否則就會給生活造成失衡。

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也要充分每個角色與目標之間的關係,時間配比,不能顧此失彼,失去平衡。

比如一個人為了追求事業,犧牲了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最後要實現目標的時候,發現自己出現婚姻危機、健康危機,最後妻離子散,則屬於典型的目標失衡。

時間管理導師葉武濱老師提出的“易效能”八大關注,實際上就是關注個體社會角色的平衡,個人目標的平衡。

所以,提醒大家一點的是,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應考慮到自己其他社會身份,並對目標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序。

並在執行過程保證多個目標、社會身份之間的平衡。不要丟了西瓜揀芝麻,因小失大,得不嘗失。

二、成長,意味要著落地執行

有人說,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向著目標一直走,終有一天你會到達。

設定目標,只是計劃,將計劃落地執行,才能開始成長。

有一隻蝸牛想去泰山,想站在山頂上領略大自然的雄奇風光。

一隻雲雀路過,看到一隻蝸牛正在一片葉子上緩慢爬行。

雲雀問它在做什麼,蝸牛十分驕傲的說要去泰山看看。

可半年後,雲雀從南方飛回來,看見蝸牛還在它的住所裡。雲雀十分驚訝,以為它從泰山回來了。

蝸牛說它還沒去,要選一個恰當的日子。

結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蝸牛老了,再也爬不動了。

而去泰山成了蝸牛一個永遠的遺憾。

故事中的蝸牛,其實是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今天立了flag,說等等吧,明天再執行。

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在朋友圈裡會經常看見的一句話就是:“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

我們總是嘴上說著

“等我準備好再說”

,卻遲遲不行動,永遠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有句話說的好:“立即行動永遠是最有效的執行力。”

我們常常覺得鍛鍊身體這件事情,總是沒有時間,因為要工作,要照顧家庭,完全抽不開身,只能對自己說明天再去做。

如果用單一模式去思考問題,則永遠不可能有計劃的結果。

你覺得鍛鍊身體沒有時間,因為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正因為你不去運動,所以你也感受不到它的價值。

如你覺得學歷沒什麼用,其背後根本原因可能是為自己沒學歷找心理平衡。

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學歷對你的生活軌跡能帶來多少改變,你只是基於當時的場景,假使自己手裡額外多了一張紙而已。

你覺得開始寫作後沒有東西可寫,所以你就不去學,也就不開始寫。

但當你開始去做這件事,主動的去做,從生活中安排資源去做的時候, 你會有新的啟發,開始進入到新的世界。

如按計劃鍛鍊身體,每晚跑步半個小時,發現也不經常生病了,精力也比以前充足了。

按計劃寫作,寫不出來東西的時候,輸出倒逼輸入,會主動去學習,開始大量的閱讀,增加個人知識的儲備量。

所以,改變單一思考模式,要多采用動態視角看問題。

要知道,很多事情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才改變的,而不是因為你想清楚了才真正的開始。

三、成長,更需要持續的行動力

做一件事情,落地執行是開始的原點;而做好一件事,持續行動是所有成長進步的終點。

日本的“ 工匠精神”都為大家所熟知, 工匠精神之所以強大,在於他們一生持續不斷地專注做一件事情。

“工匠”在日語中被稱之為Takumi,從詞義上來看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含義。

用一生的時間鑽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並不鮮見,有些行業還出現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這就是持續行動帶來的複利。

其實,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存在這樣的工匠人物。

徐建華,幾十年如一日守在故宮文保科技部的老人。幾十年來用技藝、心血參與修復了《清明上河圖》、《遊春圖》、《五牛圖》等傳世名作,延續古書畫的生命。

按照學這行的規矩,第一年託綾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軸,第三年做手卷、冊頁,三年才出徒。

但徐建華坦言:“想真正把手藝學精了,至少要十年。”,“想學好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

在行業中,他被視為“國寶級”專家。6年前,徐建華正式退休,可裱畫室裡徒弟多、師傅少,於是,他每天仍舊擠著公交車去故宮“上班”。

一個人要真心地熱愛自己從事的每一件的事情,

十年如一日地專注、沉著地對待自己認定的目標,保持持續性的行動。

如此,也就才能擁有了成為“一流匠人”的基礎。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如果你想進步和突破,那就每天穩定地持續地向前,讓自己想辦法每天去做,並讓自己每天的行動和表現比前一天有實質性的進步。

持續行動,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任正非曾說過一句話:“板凳要坐十年冷。”

對於認定的事情,就要拿出做冷板凳的心。

保持持續的行動力,紮紮實實地做好一些事情,相信有一天一定能把板凳坐熱。

四、覆盤能力,是持續成長的風向標

一個人一直往錯的方向走,即使再努力始終到達不了終點。

持續行動過程中,不要忘記了對目標和行動進行復盤。

看看方向是否正確,方法是否正確,後續行動中哪些不利之處可以規避,哪些可以借鑑,找準持續成長的風向標。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2019年我們完成了哪幾件年初就定下來的目標?目標進度達到了嗎?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些發起的疑問,就是我們需要對個人設定的目標進行總結、回顧、分析,是要進行一次推演和重新的審視。

而這,正是覆盤,覆盤能幫助我們更深層次的、機制化的、系統化的總結和反思。

所以,成長最有效路徑,就是覆盤。

“吾日三省吾身。”那應該如何不斷的總結反思,實現自己的成長呢?

第一、高頻率的覆盤,加快成長的速度

覆盤並不一定年終總結,年初定個計劃,年底做個總結匯報。覆盤的頻率一定要高,從年變成季度,從季度變成月,甚至到一週、一天。

你的覆盤頻率越高,代表著你迭代更新的越快。

你越快,就代表著你比別人越快一步,儘早地實現進化,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第二、持續性的覆盤,促進成長的強度

和目標的持續行動一樣,覆盤總結也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跑比賽。

它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持久,比的是誰先累得趴下,比的是誰能堅持到最後。

有的人覆盤一段時間就不復盤了,而有的人則保持覆盤的連續性。

保持覆盤的人總會比那些沒有覆盤的人先到達終點。

所以,我們需要保持對目標覆盤的持續性,不要這周覆盤了下週就不復盤了,只有持續覆盤才能明確知道自己距離目標距離的遠近,後續採取什麼策略能更好的到達。

那個保持持續行動、覆盤,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贏。

第三、深度化的覆盤,促進成長的質量

我們往往會陷入覆盤的一個誤區,那就是指只需要按時間週期、按規律做一下覆盤就算完成任務了。

實際上很多人都是淺嘗輒止,對覆盤總結永遠浮於表面,不去深思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到最佳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所謂的深度不夠。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深度不夠,就無法實現進化的突破。

這就是覆盤,將覆盤的頻率從年、季、月,壓縮到以周、日為單位,不斷地透過週記、日記等方式。

把自己打碎、重建,再打碎、再重建..

這樣的一個過程,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一種高強度、高質量、高頻率的快速高效成長。

學會覆盤,才能讓這些東西發揮真正效力,才能實現這些學習提升的深層次的目標,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楊瀾說:“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我做對了一件事

有人說成長就是不斷接受失去的過程,有人說成長就是負重前行,還有人說成長就是懂得珍惜和感恩。

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不過我覺得成長就是

“今天比昨天更好一點”。

楊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

2019年的上半場已過,下半場,願你我都只堅持做一件對的事情:

設定目標—付諸行動—持續行動—覆盤總結

,努力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因為,一個有決心、有方法的人,終會找到他的航標,抵到彼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