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由 寶媽麗麗在修行 發表于 人文2022-09-20
簡介05 最後至於說做到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到了物質充裕,能否決定孩子這個系統,表現出延遲滿足的特性,不能說100%打包票,只能說機率更大一些

男孩14歲叫什麼年華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01 來源

“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的一系列實驗,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的主理人心理學家米歇爾,找來32名3-6歲的兒童,看他們在棉花糖、餅乾面前能堅持多久。

他對孩子們說,現在給你一塊棉花糖,我出去一會兒,如果你能在我回來前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

於是那些堅持到老師回來得到第二塊糖的,就是所謂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02 誤讀

在之後的10年裡,實驗人員還會跟蹤這些孩子,統計他們的學業和職業成就,婚姻和心理狀況,發現在糖果面前堅持得久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收入和更強的社會能力。

於是,就有人說一個人成不成功,要看他能不能延遲滿足,甚至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這一點來判斷將來的人生走向。

還有人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讓孩子懂得等待。於是,刻意去讓孩子在需求面前“等”。

其實,這些都是對這個實驗的誤讀。

當年的棉花糖實驗資料不足,參與的孩子數量只有32個,這就造成了樣本不足。而且研究的是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沒有人群中的隨機性。

因此得出來的結論就沒有普遍性。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03 修正

後來人們又在修正資料和嚴謹性的基礎上重複了這個實驗,對原先的實驗結果進行了修正。

第一個修正是:

能不能堅持到15分鐘之後再吃棉花糖跟孩子對大人的信任度有關。

如果工作人員取得了孩子的信任,那麼孩子就更容易等待更長的時間再吃糖。

第二個修正是:

家庭條件越好的孩子,越能堅持更長的時間。

主要原因是他們見過糖、吃過糖。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環境中,糖、其他食物,對他們來說都不是稀缺的。

而一個孩子生活貧困,總在匱乏狀態下,他更會採取有一抓一的策略——這看起來像及時行樂。

仔細分析這兩項修正就會發現:

延遲滿足不是孩子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它算是系統因素疊加後的行為方式。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04 我看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並非每次要求孩子等一等、對孩子嚴格要求,就能培養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這恰恰讓孩子表現得不那麼能延遲滿足。

每次都讓孩子等,就會失去孩子對我們的信任,也會讓孩子長期處於一種飢渴的狀態——更沒有耐心和意志去等待時機,去放長線釣大魚。

要想讓孩子專注在為自己帶來長久利益的事情上,是需要很多因素相互促進的。其中兩條就有物質的相對充裕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對我們信任的基礎。

也就是說,以前我們對這項實驗的誤讀,恰恰把我們推向了目的的反面。

我們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05 最後

至於說做到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到了物質充裕,能否決定孩子這個系統,表現出延遲滿足的特性,不能說100%打包票,只能說機率更大一些。

由此感慨:

人世間很多事情都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中各因素交織,呈現出的一種狀態

我們只能做正確的事,增加成功機率。

本文結束,謝謝閱讀

推薦文章

  • 周生如故番外,周生辰意外吃了一次醋

    時宜朝他笑笑,既然周生辰無事,她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好,再見...

  • 什麼是函式的作用域?

    函式呼叫結果:hello laowang結論:函式內和函式外輸出的結果相同在函式中修改引數:結果顯示:函式內和函式外的資料不一致總結:根據優先原則,函式內的變數呼叫的時候,首先在函式內查詢對應的變數,如果存在,則使用函式內定義的變數...

  • 夜逛慶都山

    在這個多情的夜裡,多情的地域,月亮害羞的躲在了天際,靜默的隱藏了自己的嬌豔,不敢與慶都山的燈火競爭美麗的原色,只好悄無聲息的息影,面對人間繁華沒辦法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