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由 魚九九的美妝l 發表于 人文2022-09-16
簡介現在說點兒理論就好懂了:雖說“火候”的本質在於時間,但同時還跟容器裡被加熱之物的形態相關,那就是空間要素了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什麼意思

本文系由作者小牛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學生食堂裡的“大鍋飯”,請烹飪大師來做也好吃不了。大師不能叫“做飯”,得說“掌勺”。梁實秋說炒小嫩雞來不及翻攪,得把整勺東西“飛拋起來”。可食堂炊事員是拿剷土的大鐵鍁來翻攪的,那還算“炒”嗎?“火候”的本質在於時間。但“時間”一會兒也不能脫離空間,沒法兒孤立地考察。同理,談論“火候”永遠得結合著加熱物件的具體狀況,那就脫不開它的空間形態。“火候”有溫度高低、時間長短兩大要素,一般說來,火力小而時間長,跟火力大而時間短可以大致一樣。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火候

比方說著名的閩菜“佛跳牆”,傳說最早是廟裡的和尚用蠟燭的小火苗燉出來的。梁實秋《雅舍談吃·佛跳牆》說:

“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葷腥,暗中買了豬肉運入僧房,乘大眾入睡之後,……取佛堂燃剩之蠟燭頭…於釜下燒之。”

然而在烹飪的操作中問題要複雜得多。實際上火候跟空間也大有關係。下邊就借兩個例項,來分析其中的道理。蘇東坡介紹慢火燉肉,在“火候足時他自美”前面,還要求把火焰覆蓋起來,好減小火力。《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佛跳牆”是閩菜中的代表菜之一

柴頭罨煙焰不起。還有加大火力的例項:

個著名的掌故說,要想把難爛的老烏龜煮熟,訣竅是拿火力最強的桑木當燃料。

白居易的詩裡用過這個典故。《雜感》(《全唐詩》卷四二五):

“老龜烹不爛延禍及枯桑。”

分析起來,其實這兩個例項都涉及了空間要素:

把火焰掩蓋起來不讓它升騰,火的形態屬於空間;

桑木燃料質地緻密,那是“單位體積中的質量”較大,燃料的體積也屬於空間。“火候”跟空間相關,最最重要的是鍋中之油的總熱量。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鍋中之油

如果分析起來道理來呢,又太費腦筋了,也藉著例項來講吧。部隊的長官都要吃“小灶”,小灶味美,蘇東坡早就發現了。《雨後行菜圃》:

“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

道理呢,他沒說。袁枚的話倒沾點邊兒。爆炒嫩雞之類,他說必須要用武火,否則就失去嫩脆的口感。袁原話:火弱則物疲前邊談“炒”的一節分析過:炒的鐵律是“火”始終要壓倒。“火”蘊積在熱油中,不僅要在於油的高溫,而且更要在於油的體積。油的溫度乘以體積,就是熱量。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蘇東坡雕像

熱量夠不夠炒的要求,是跟被炒的肉、菜的體積相對而言的。若是油只有一勺底,要炒的菜卻有大半勺那麼多,就算把油燒到冒煙,“水”也必然會把“火”澆滅。袁枚特別強調烹調佳餚要用小灶。他說若嫌量小不夠吃,寧可再炒一鍋。《隨園食單·須知單·多寡須知》:

“煎炒之物多,則火力不透,肉亦不松,故用肉不得過半斤,用雞、魚不得過六兩。(按,中國舊時的秤一斤十六兩,半斤為八兩,六兩量更小。)或問:食之不足,如何?:俟食畢後另炒可也。”

主婦為何不如廚師?這就涉及到控制“火候”的知識

袁枚

他在同書《羽族單》裡又說,

“炒雞片:須用極旺之火炒,一盤不過四兩,火氣才透”。

至於道理,他只講了半句。他提到“火力”是對的,說“不透”就太不準確了。家庭主婦裡不乏烹飪高手,廚師的新招兒往往是跟她們學來的。然而有的菜餚,主婦們怎麼做也沒有廚師做得好吃。太太們常不服氣,她們也不想想,館子裡吃的燒肉都紅透了,人家用一鍋熱油炸一條魚,你比得了嗎?現在說點兒理論就好懂了:雖說“火候”的本質在於時間,但同時還跟容器裡被加熱之物的形態相關,那就是空間要素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