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寫材料用典典故與釋義(26條)

由 huwegall 發表于 人文2022-09-13
簡介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典故】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 窮馬周遭際賣錘媼》,意思是,像水不經激發就不會高揚一樣,人不採用激勵的方法也不容易奮發

循名考實是什麼意思

寫材料用典典故與釋義(26條)

1。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2。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3。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

4。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

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6。知恥近乎勇

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8。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9。犯其至難,圖其至遠

10。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11。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12。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感必速

13。詢事考言,循名責實

14。縱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

15。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16。為人謀而不忠乎

1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18。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1。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

22。不採華名,不興偽事

23。致良知,知行合一

25。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26。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

1。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典故】出自明代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意思是,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而只有鐘山山勢由東向西,蜿蜒如龍,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

2。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典故】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意思是,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而根據敵情變化而隨時變化,稱得上用兵如神。

3。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

【典故】出自宋代胡宏《鬍子知言·好惡》,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水有根,故其生不窮;氟有性,故其運不息。德有本,故其行不窮。

意思是,水有源泉,所以它永遠流淌,沒有窮盡;樹有根本,所以它永遠青蔥,沒有衰枯。形容人有精神支柱才永遠不會垮掉。

4。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

【典故】出自唐代武則天《臣軌》,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張蓋,寒不被衾。軍並未達,將不言渴。

意思是,古時善於帶兵的將領,必定身先士卒。天熱不張開傘蓋遮陽,天冷不蓋厚被禦寒。軍隊沒到有井的地方,將領不先說自己口渴。

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典故】出自唐代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是,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6。知恥近乎勇

【典故】出自《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意思是,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

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典故】出自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意思是,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8。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典故】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意思是,疾病有“標”與“本”之分,知道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夠正確治療、不犯錯誤;如果不瞭解疾病的標本關係,就是胡亂診治、盲目行事。

9。犯其至難,圖其至遠

【典故】出自宋代蘇軾《思治論》,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意思是,向最難之處攻堅,追求最遠大的目標。

10。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典故】摘自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三·別通篇》,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故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深知道朮,無淺暗之毀也。

意思是,品德不優秀的人,不會胸懷遠大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會具有淵博的見識。

11。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意思是,先把重要的部分樹立起來,這樣次重要部分就不會迷失方向、被引入迷途了。

12。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感必速

【典故】出自明代李贄,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感必速。

意思是,如果以言論去打動人,這樣的感受不深;如果以行動去打動人,那麼效果是非常迅速的。

13。詢事考言,循名責實

【典故】出自宋代王安石《乞退表》,詢事考言,循名責實。

意思是,詢問他所作事務,考查他所說言論,按照他所任職位的名稱來求他的實際政績。

14。縱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

【典故】出自明代胡居仁《居業錄》,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縱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雖非良法,得賢才行之,亦救得一半。人、法皆善,治道成矣。

意思是,即使有好的法律制度、好的出發點,但如果執行的人執行不好,反倒會成為弊政。

15。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典故】出自宋代辛棄疾《鷓鴣天·和人韻有所贈》,趁得東風汗漫遊。見他歌后怎生愁。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雲影不留。眉黛斂,眼波流。十年薄謾揚州。明朝短棹輕衫夢,只在溪南罨畫樓。

意思是,只有留下事業才會如芳草常在,而其他一切都是浮雲。喻意要立志做事,不要迷戀做官。

16。為人謀而不忠乎

【典故】出自《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數次檢查自己:為別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忠誠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1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典故】出自《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意思是,這就如同走路,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會到達目的地;這就如同做事,事情即使很小,不做也不會成功。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整日遊手好閒的人,即使有成就,也不會超出常人多少。

18。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

【典故】出自西漢桓寬《鹽鐵論·遵道》,夫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世。故商君昭然獨見存亡,不可與世俗同者,為其沮功而多近也。

意思是,要想種好糧食,就要不違農時;要想治理好國家,就要因勢制宜。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典故】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意思是,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20。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典故】出自明代《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河狹水激,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意思是,自身要多做義舉做好當下,而不要去牽掛往後的發展。

21。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

【典故】出自近代李大釗《隱憂篇》,如敝舟深泛溟洋,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尺移寸度,原望其有彼岸之可達,乃遲遲數月,固猶在惶恐灘中也。

意思是,小船在大海中飄搖,上面風雨交加,下面波濤洶湧。比喻國家處於內外交困、內憂外患。

22。不採華名,不興偽事

【典故】出自荀悅《申鑑•俗嫌》,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言必有用,術必有典,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意思是,不接受虛妄的言論,不信從虛浮的技藝,不採用華而不實的名稱,不興作偽詐的事業。

23。致良知,知行合一

【典故】“致良知”,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知行合一”,出自明代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

“致良知”,意思是良知人人生來皆有,人們應該將其推廣,擴充到萬事萬物之上。“知行合一”,意思是,要將學到的知識和實踐想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將理論付諸於實踐。

24。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典故】出自孫中山《興中會宣言》,有心者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於他族。

意思是,急需拯救人民群眾於水深火熱之中,扶助中華民族大廈於即將傾覆之際。

25。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典故】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 窮馬周遭際賣錘媼》,

意思是,像水不經激發就不會高揚一樣,人不採用激勵的方法也不容易奮發。

26。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

【典故】出自宋代張孝祥《衡州新學記》,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致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

意思是,先王的時候,用學習作為為政之道,學習源於為政的需要,而為政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習沒有怪異的習慣,政令沒有怪異的方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