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由 書畫界藝術 發表于 人文2022-09-11
簡介”文天祥個性鮮明,為人忠貞,其書法也同樣如此,字裡行間透露著他的“骨氣”

庶幾無愧是成語嗎

“骨氣”這個詞由華夏兒女詮釋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它本意指體貌氣質,在後來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它存在於中國人的骨子裡、血液裡、精神裡,延續著華夏文明綿綿不息之火。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文天祥的傲骨,也是他志氣與操守,他

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星辰,是炎黃兒女的精神源泉。他的行為影響了一代又代的中華兒女,追慕聖賢之德,捍衛家國主權!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在前幾期我們介紹了忠臣于謙的一生,他清廉奉公,維護百姓權益;平反冤獄,做到了不畏權力懲治汙吏。同時他也做到了君為輕,社稷為重。他將高尚氣節留在了世間,自己卻成為了明王朝統治者的犧牲品。

而於謙所膜拜和效仿的正是文天祥,他從小就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常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時常鞭策自己的行為。今天我們便一起走進“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世界,看他是如何詮釋“骨氣”一詞。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教育,遍讀四書五經。

在幼時,曾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有“忠”字,羨慕不已,感慨道:“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成年後的文天祥身材偉岸、儀表堂堂。就連惜字如金的正史,都不惜筆墨描寫他的外貌:

"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

顏值出眾的他,二十歲便高中進士。在殿試時,年輕的文天祥因不滿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便以“法天不息”為題論對策,文章洋洋灑灑一萬多字,沒有草稿,一氣呵成。

宋理宗看後猶如當頭一擊,對其文讚賞不已,當即點為狀元。考官王應麟也欣喜道:“這份試卷以古為借,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朝廷得到這樣的人才,應該可喜可賀!”

但文天祥並沒有像想象中一展宏圖,正直的他常常因政治上的直言不諱,得罪權貴,遭到小人的迫害。

此後的十數年時間內,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終不受重用,更在三十七歲時,由於多次得罪佞臣賈似道,為其構陷致仕。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糾集大軍沿江南下,這對正處於中後期南宋,堪稱致命的一擊。一時間朝廷上下震動,人心惶惶。朝廷徵集有志之士出兵抗敵,卻無一人響應。正在這時,文天祥挺身而出,散盡家財聚集了萬餘名士兵準備抗敵。

期間,有人曾勸他明哲保身,文天祥卻正色道:“你說的道理我很明白,但如今國家陷於危難之際,卻無人出征,令人心痛。

因此不自量力,準備以身殉國,希望能夠激勵天下的忠臣義士奮起報國,如此則上可保國家社稷,下可護黎民百姓!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搖搖欲墜的南宋終是走到了盡頭。德祐二年(1276年),太皇太后謝道清、宋恭帝趙顯因膽小怕事奉傳國玉璽、率百官投降。

此時駙馬都尉楊鎮、張世傑等人護衛著宗室益王避入閩地,繼續舉起抗元的大旗、維繫國祚,文天祥在僥倖逃過追捕後率軍與其匯合,共同抗敵。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元軍進攻十分猛烈,文天祥

只能四處轉移,迂迴作戰。由於前朝樹敵太深,被暴露了行蹤,最終以戰敗收場,文天祥被生擒。

被抓住的文天祥寧死不屈,十分剛烈。元世祖忽必烈被其所感動,想要收為己用。於是一波又一波的勸降行動開始,故宋宰相留夢炎,投降後被元廷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元朝重臣、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被充入宮中為奴婢的文天祥的長女柳娘寫信,甚至是忽必烈親自出馬,許諾其宰相之位,文天祥都不為所動,堅持以身殉國。

公元1283年,被押赴刑場的文天祥在向南方跪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死後元廷特許其夫人為其收屍,發現了他衣袖間的絕筆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文天祥個性鮮明,為人忠貞,其書法也同樣如此,字裡行間透露著他的“骨氣”。他對歷代書法名碑帖皆有瀏覽並臨摹。書作大多呈現遒勁有力之勢,筆筆有法,十分精妙,其對紙墨之微,十分講究,亦皆不苟。所見者皆敬之愛之。

清人吳其貞在《書畫記》曰:“紙墨所健,是為白鹿紙也。書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見者,“懷其忠義而更愛之”。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文天祥《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紙本,草書,縱36。7釐米,橫335。7釐米,共71行596字,正文44行315字,跋文27行281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此卷書於鹹淳九年(一二七三年),文天祥時年三十八歲。字型纖細靈動,如行雲流水般,灑脫不羈,運筆流暢,一氣呵成。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字間相互呼應,行筆之間多以中鋒為主,間施側鋒取勢。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清安岐《墨緣匯觀》評曰:“筆法清勁縱任,不苟其辭。”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此作無論是線上條的打磨上,還是在書寫的氣勢上,都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之感。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既有“二王”的灑脫之氣,又有孫過庭《書譜》的神韻,兼具自身特點,令人不禁讚歎出奇。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結體豐富,點畫之間相互連帶,筆意相通,體現了一種很精熟的技法。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通篇最大的亮點在於章法佈局上,字距很小,而行距很大,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在文天祥的書法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法度,還有一種氣質,一種精神,一種骨氣。這是中國人千萬年來,蘊藏在骨子裡的骨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