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你知道什麼是“魏晉風度”嗎?

由 世界古今論 發表于 人文2022-09-05
簡介在“正始名士”之後而起的是“竹林名士”,他們的特點不是服藥,而是飲酒,其代表便是嵇康和阮籍

青眼相加什麼成語

東漢時期,由於政府提倡孝道,並且將此作為選拔官吏(舉孝廉)的一項重要標準,所以社會上逐漸形成崇尚個人德行的風氣,也即重視“名節”。這固然可以推動人心向善,使得民風醇美,但難免也有走極端的情況。到後來,便出現了一些競相標榜,甚至為彰顯個人名節而不惜弄虛作假的現象,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個人贏取功名的工具。東漢滅亡後,中國開始進入長期分裂時期,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一定衝擊,一些新的風氣開始形成;這種風氣孕育了最能反映人內心的文學自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便是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曹操出身於宦官養子家庭,與當時具世家大族背景的所謂的正統名士自然有所區別,他講求實際,注重實效,不為“名節”所困;表現在文學創作上,便是不受傳統和陳腐的內容與形式的制約,這為當時文壇帶來了慷慨渾樸、清新剛健的新風。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前者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後者是才華橫溢的詩人)的文學也各有風骨,與其父並稱為“三曹”。與三曹同時的還有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人,他們同為建安時期(196—219)有名的文學家,世稱“建安七子”。

你知道什麼是“魏晉風度”嗎?

在“建安文學”新風氣的開導和影響下,到了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出現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等為代表的一批名士。正始名士的一個特點是服用一種叫做“五石散”的藥物,這種藥物由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等礦物煉製而成(也有不同的配方說法),服用後會令人全身發熱,因而需要“行散”,就是透過走路使熱力散發出去。因為人服藥後會發熱,而且面板會變得細嫩到“吹彈可破”,所以便不能穿新的和緊身的衣服,也不能穿鞋而要穿“屐”;另外還要吃冷的食物,用冷水澆身,所以五石散又叫“寒食散”。又因為不常換洗衣服,所以身上會長蝨子,一邊抓蝨子一邊清談(成語“捫蝨而談”即由此而來)便成為一種時尚。何晏、王弼、夏侯玄三人同為服藥的祖師,其中王弼20餘歲便去世,而何與夏侯二人因與曹操關係較近密,受到司馬氏的仇視,與嵇康一樣都為司馬氏所殺害。

你知道什麼是“魏晉風度”嗎?

在“正始名士”之後而起的是“竹林名士”,他們的特點不是服藥,而是飲酒,其代表便是嵇康和阮籍。嵇康的生平與遭遇見於前文(參見上題);阮籍則是前一時期“建安七子”中的阮瑀之子,他年輕時放縱不羈,史書記載他看人時會用“青白眼”,也就是當他看得上某人時就兩眼正視(眼球是黑的,故謂“青眼”),而看不上時就給人家白眼。我們今天漢語中所用的一些成語和字詞,如“青睞有加”、“青眼相加”、“白眼相向”等,就是從阮籍而來。阮籍為了躲避現實的人生與政治,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借酒佯狂,而且口中絕不評論他人的好壞。有一次司馬懿想和阮籍結為親家,但阮籍卻一醉兩個月,此事只得作罷,其為人由此可見一斑。阮籍的詩文水平極高,他創作的《詠懷》八十二首組詩,是文學史上的豐碑之作。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論說“阮旨遙深”。竹林名士中的其他幾位,如山濤、阮咸(阮籍之子)、向秀、劉伶、王戎等,也都是一時才俊,他們相與為友,打破禮教,崇尚自然,天真放達,嘯傲竹林,世稱“竹林七賢”。

你知道什麼是“魏晉風度”嗎?

晉室南渡以後,以正始名士與竹林名士為代表的“魏晉風度”便走入了最後的階段。這時,沒有那股名士真精神而刻意做表面功夫的人多了起來,如沒有吃藥而假裝吃藥、行散、穿寬大的衣服者,不能寫文章而只能空談者……雖然社會上也還有如王羲之“袒腹東床”的曠達與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之餘風,但畢竟相較此前“是真名士自風流”的氣息已經消退了許多。當然,此時佛教思想已經滲入較深廣,對於魏晉時期的中國本土思想有著潛消暗解的作用,也是一重原因。總而言之,東晉以後,魏晉風度便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為特定歷史時期而產生的一種精神解放的潮流,魏晉風度那種至情至性的人性光輝卻被傳頌千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