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行之記者」今年必考!學碩的同學看過來!「上大新傳考研」

由 行之記者 發表于 人文2022-09-05
簡介也即記者在充分明確報道思想和識別新聞事實價值的基礎上,精心選擇一個最反映新聞主題的側面作為報道的切入點,從而完成整個事件(實)的寫作

較前範圍略著是什麼意思

「行之記者」今年必考!學碩的同學看過來!「上大新傳考研」

有很多同學在複習的時候,完全不看《中國新聞採訪寫作學》,有些人甚至買都沒有買,要知道,2019年學碩的六個名詞解釋全都出自這本書!所以我相信,這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

今天,行之記者幫你劃重點,

採訪寫作的十五個超重要考點,都在這裡了。

考點一、新聞採訪 P2

一、新聞採訪的定義

目前,對新聞採訪定義最具代表性的詮釋有兩類:

一類是,新聞採訪是記者認識客觀實際的活動,或是主觀認識客觀的研究調查活動。

在當前,對新聞採訪比較科學、準確的詮釋是:

新聞工作者為蒐集新聞素材所進行的創作。

二、新聞採訪的特點

1、目的的差異性

2、時間的限制性

3、專案的突發性

4、需要的廣泛性

5、知識的全面性

6、活動的艱辛性

考點二、新聞採訪的活動方式 P5

新聞採訪的方式有:個別訪問、開座談會、參加會議、蹲點、查閱資料、改寫、問卷、電話採訪、網路採訪

重點:

電話採訪

在現代化通訊工具日益發達的情況下,因種種原因無法到現場的情況下,電話採訪也未嘗不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電話採訪則可能是一種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很多情況下它往往補其他採訪之不足,使新聞得以真實、迅速地報道出來。

電話採訪有一定的難度,實施時應當注意:

1、準備要充分

2、提問要凝練

3、記錄要及時

考點三、新聞體裁 P13

所謂新聞體裁,一般是指新聞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作品的各類載體形式,是新聞內容與表現形式相統一的報道樣式的通稱。

1、訊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簡潔的文字向受眾傳播最大量的資訊,歷來是所有新聞媒介新聞報道的主角。

2、通訊,是以敘述與描寫相結合為主要表現手法,較詳盡報道事件的新聞常用題材。

3、訊息和通訊的異同

(1)表現物件不同

(2)表現手法不同

(3)人稱不同

(4)結構佈局不同

考點四、新聞敏感的培養 P27

所謂新聞敏感,即指新聞工作者及時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

也就是指新聞工作者的感官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價值的敏銳感知能力。

一、新聞敏感的主要內容

1、迅速判斷某一新聞事實對當前工作的指導意義

2、迅速判斷某一新聞事實能否吸引較多受眾

3、迅速透過一般現象挖掘出隱藏著的有價值的新聞事實

4、迅速判斷在同一性質的諸多事實中最具有價值的新聞事實

5、迅速在對事件進展過程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預見有可能出現的新聞

二、新聞敏感的培養途徑

1、要及時學習、掌握黨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域性看問題

3、要十分熟悉點上的情況

4、要不斷增強知識修養

三、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係

從總體上說,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都十分重要,但從根本上看問題,記者的新聞工作責任感是比新聞敏感還要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說,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責任感派生出來的。

考點五、新聞政策 P39

所謂新聞政策,即指新聞報道政策界限的規定。

新聞政策具體包括:

能報道什麼、不能報道什麼、著重報道什麼,一般報道什麼、以及報道中應該注意些什麼等等。

新聞政策中外都有,只不過形式、內容有所不同罷了。

新聞政策的某些重要內容,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就成了新聞法。

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關係:

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具體關係是:新近發生的某個事實能否被報道,一要看其是否有新聞價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聞政策,兩者兼備就報道,缺一就不報道,

兩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互為制約。

分析以往的新聞報道,有兩種不良傾向值得注意:

一是偏重新聞政策,忽略新聞價值。

二是隻求新聞價值,不顧新聞政策。

新聞報道應是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結晶,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聞報道。

考點六、新聞線索 P44

所謂新聞線索,即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簡明資訊或訊號。

新聞線索不等於完整的新聞事實,不能現成地拿來構成新聞報道。

它比較簡略,沒有細節,沒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過程,常常只是一個片段或概況,它只是將事物的個別屬性反映在記者的頭腦之中。

一、獲取新聞線索的主要渠道

1、透過黨和政府的政策、決議及負責同志的活動、講話

2、透過各種會議、簡報

3、透過記者的耳聞目睹

4、透過對日常情況的積累

5、透過廣大受眾、親友的提供

6、透過網際網路搜尋

二、運用新聞線索時的注意事項

1、注意驗證,不硬順藤摸瓜

2、尊重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3、講究時宜,不要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要齊頭並進

考點七、記者與被採訪物件的關係 P70

記者處理自己的態度和擺正與採訪物件的關係的總的原則應當是:

不卑不亢、謙虛莊重

,對任何採訪物件都應當掃除等級觀念,除少數敵對者外,均應當以禮相見、以誠相待。具體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此問題:

一是見了外賓、領導、名人、專家等採訪物件,不要低三下四、阿諛奉承。

自卑自賤和奉迎拍馬者不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反而會招致對方心理上對記者產生厭惡和不信任感,以致作出不屑作談的心理反饋。因為人家一般不會相信情感虛偽的記者能寫出真實可信和有分量的新聞報道。

二是見了基層普通群眾,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氣凌人。

在這類採訪物件面前,記者越是以“無冕之王”、“欽差大臣”自居,對方的自尊心就越受損害,一旦形成心理反饋後,就越不買你的賬。在普通群眾面前,記者應特別講究“自己人效應”,儘量以普通人姿態與他們交往,努力淡化角色差異,從而使採訪物件將記者看作是自己人,那麼相互關係自然就和諧、融洽了。

中國近代著名記者邵飄萍生前留下這樣一句名言:

“謙恭不流於諂媚,莊嚴不流於傲慢。

這是他在採訪物件面前處理自己形象與態度的座右銘。應當說,此話至今仍是是至理名言。

考點八、新聞寫作的八大環節 P114

1、新聞主題

所謂新聞主題,即指

新聞事實所提煉出的主要問題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它是貫穿一篇新聞的主導思想、主腦和靈魂,是決定新聞的思想意義和指導作用的根本因素。新聞主題與一般文章主題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講,即指新聞作品擁護什麼,反對什麼,肯定什麼,否定什麼,要解決或說明的主要問題是什麼,等等。

2、新聞材料

所謂新聞材料,

就是構成新聞事實的各種原始情況、資料的總稱。

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一輩子幹的活,就是“跑材料”的活,記者成天奔波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也主要是為了尋覓新聞材料。再能幹的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同樣,再是新聞寫作的高手,離開新聞材料,也是難以提筆。因此,在新聞主題明確以後,新聞材料的重要地位就凸顯了,它是整個新聞寫作的前提和保證。

新聞界對新聞材料通常作如下分類:

第一手材料——即記者親臨現場透過觀察、訪問等方式所獲得的材料,無需任何中轉環節。

這類材料真實可信。也因為是記者親手採集,因此,用到新聞報道中去也相對真切、感人。

第二手材料——即記者通過當事人口頭或書面提供所得的材料。

這類材料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不是記者親眼所見,因而對材料真偽的驗證應格外注重。

第三手材料——即記者透過知情者口頭或書面提供所得的材料。

常常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不在現場,等到記者趕到現場,現場情景又時過境遷,加之當事人因種種原因又不能及時提供材料,因此,此時知情者提供的材料就顯得彌足珍貴。當然,對這類材料的驗證更應重視。

我們提倡記者要抓第一手材料,但也絕對不應忽略第二、第三手材料的價值,在許多情況下,這三類材料是互為補充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記者當兼而得之。

3、新聞角度

所謂新聞角度,即指

新聞事件(實)表現的著眼點和側重點。

也即記者在充分明確報道思想和識別新聞事實價值的基礎上,精心選擇一個最反映新聞主題的側面作為報道的切入點,從而完成整個事件(實)的寫作。

4、新聞語言

所謂新聞語言,即指

適合新聞報道要求、體現新聞特性的語言。

5、新聞結構

新聞結構,即指

訊息寫作中對材料塑合與段落安排的特定設計方式。

在中外新聞寫作史上,比較常見的訊息結構為倒金字塔式、時間順序式、懸念式、並列式四種。

(1)倒金字塔式結構

所謂倒金字塔式結構,即指按重要性遞減順序安排材料和段落的種訊息結構形式。

也稱倒三角結構。

倒金字塔式結構主要特點有兩個:

一是打破敘事常規。這種結構形式不是根據事情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安排段落,而是依據事實的重要程度為段落順序。

二是呈“頭重腳輕”之勢。它要求把最重要、最吸引受眾的新聞事實放在訊息的開端,然後以此類推。

(2)時間順序結構

所謂時間順序結構,即按新聞事件發生至結局的原來時序和過程選擇材料及安排段落的一種訊息結構形式,又通常稱為編年體式結構。

該結構一般用於線索單一的事件,其遵循的原則是事件自身發生、發展到結束的時間順序,行文中不允許摻入其他方法。這一結構比“倒金字塔式”結構出現的時間要早,始見於西方新聞寫作早期。

時間順序結構的開頭段落對受眾的吸引力較弱,常常起不到先聲奪人的功效,因此,題材的重大就成了主要因素,另外,精心給這類結構的新聞報道配置有聲有色的標題,以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興趣,也不失為業務上的重要一環。

(3)懸念式結構

所謂懸念式結構,即指訊息寫作中設定懸念及剖解懸念組合材料與段落的一種訊息結構形式。

這一結構旨在避開倒金字塔式結構和時間順序式結構的短處,而將它們的長處藝術地組合在一起,精心在導語部分設定懸念,令受眾產生較大的接受慾望,然後透過作者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所作的段落安排,又令受眾感到新聞報道條理清晰,易於接受。因為《華爾街報》首用這一結構,所以該結構又可稱為“華爾街報章體”結構,簡稱結合體結構。

(4)並列式結構

所謂並列式結構,即指安排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絡的材料和段落為同一個主題服務的一種訊息結構形式。

並列式結構在導語部分對事件或事實作出概述後,主體部分的各段落呈並列關係,並無主次和邏輯順序之分,又通常稱為並蒂結構。

6、新聞導語

所謂新聞導語,即指

訊息的開頭段落,也即訊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話。

(1)第一代導語

即新聞諸要素俱全的導語。雛形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定型並延續至20世紀40年代。

(2)第二代導語

又稱部分要素式導語。即從受眾興趣和新聞價值出發,選取新聞要素中的一個或兩個放進導語,先聲奪人。該導語形式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取代第一代導語,至今仍廣泛採用。

(3)第三代導語

即表現形式靈活多變的導語。又稱豐富型導語或延緩式導語。與第二代導語相比,其少於規範與限制,講究新奇、豐富和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追求最佳表現角度和手法,獲取最佳報道效果。這是20世紀90年代後出現的一種“導語現象”,目前正處在萌生嬗變過程之中,其特徵等尚較難固定化。

7、新聞背景

所謂新聞背景,即指與新聞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機聯絡的相關環境和歷史條件。

列寧曾經指出:“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絡和中介。”新聞背景是緊扣新聞要素中“為什麼”而展開,是對形成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諸種矛盾之間內在的辯證關係,放在一定的相關環境和歷史條件中予以剖析與揭示。通常被稱為新聞中的新聞、新聞背後的新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政治背景經濟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等。從表現形式上分,主要有直接背景與間接背景、顯性背景與隱性背景等。

8、新聞結尾

所謂新聞結尾,一般指訊息最後的自然段落。

考點九

一、外事新聞

P144

所謂外事新聞,即指

以報道外賓來訪活動和向國外報道本國相關情況與資訊的新聞體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外事新聞的地位和報道任務也迅速增強。外事新聞採寫具有特殊性,是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採寫作風應格外嚴謹,採寫方法應格外細緻,絲毫馬虎不得。

在具體採寫中,必須注意下述事項:

1、依靠組織,熟悉情況

2、抓住戰機,迅速成篇

3、親臨現場,捕捉細節

4、注重禮儀,遵守紀律

二、人物新聞

P170

所謂人物新聞,是指

用訊息形式報道人物活動與事蹟的新聞體裁。

相比較人物通訊、人物專訪、人物特寫等體裁,它是人物報道的一種輕武器,是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武器庫中早就使用的一種武器,也可以說是一個傳統。如戰爭年代的婦女代表劉胡蘭、地雷大王李勇、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人物的報道,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就更舉不勝舉。

三、人物通訊

P176

所謂人物通訊,即指

較詳盡反映新聞人物活動與思想的通訊體裁。

人物通訊在採寫中還需注意以下事項:

1、主題明確、特點鮮明

2、精心選材、富有氣息

3、抓好情節,帶動全篇

4、重視環境,兼顧群體

四、專訪

P179

所謂專訪,即指

對新聞人物或單位進行專題訪問的通訊體裁。

一般分為人物專訪(亦稱人物訪問記)、事件專訪和問題專訪。所謂人物專訪,即指對新聞人物進行專題訪問的通訊體裁。

專訪的特點:

1、針對性

2、代表性

3、適合性

五、事件通訊

P184

所謂事件通訊,即指

較詳盡反映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的通訊體裁

要求記者選擇某一典型事件,全面、客觀地反映其來龍去脈,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題和社會意義。該體裁通常分為三種:

一種是以表揚、歌頌為題材,用以反映重大事件中所體現的時代精神、社會風尚和人們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準;

另一種是以批評、揭露為面材,用以社及社會生活和正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盆醒、驅邪扶正等作用;

再一種是介於表揚、歌頌與批評、揭露之間,即透過報道某一事件,揭示現實社會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矛盾、熱點或意義,起活躍思想、啟發思路等作用。

六、連續性報道

P187

所謂連續性報道即指

對新聞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時期內持續進行的報道。

一般用於重大題材或正在發展過程中的事物,不斷從新的角度反映過程的進展及其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收到集中、突出的宣傳效果,以形成輿論和引起受眾的關注。換句話說,即對典型人物、事件或問題,從開始到發展、結果,作“一環扣一環”的過程報道,使資訊傳播但以強化,受眾接受資訊的心理意向得以增強,進而使受眾對報道物件及其蘊含的意義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理解,並能有效地形成廣泛的社會電論和強烈的社會震動。

七、風貌通訊

P219

所謂風貌通訊,即指用以反映社會變化及風土人情的通訊體裁。一般用於反映某個地區、單位發展變化中的新貌,從而幫助人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不少風貌通訊所反映的風情狀貌,是概括、輪廓畫式的,因而風貌通訊有時也稱作概貌通訊;許多風貌通訊是作者旅途所見所聞及感受的記錄,因而風貌通訊也常稱作旅行通訊。另外,報上常見的“巡禮”、“風聞錄”、“紀行”等體裁,也屬風貌通訊範疇。

考點十、社會新聞

P208

社會新聞是用以反映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的一種新聞體裁。

社會新聞的特點:

1、廣泛性

2、知識性

3、趣味性

4、突發性

5、思想性

考點十一、災害新聞

P214

即以災害孕育、發生、發展、危害及預防、抗災、減災等人類與之鬥爭為題材的新聞體裁。

災害是人們共同關心的事實,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這主要是由該題材的特性所決定的,具體有:

1、突發性

2、嚴肅性

3、客觀性

4、情感性

5、科學性

記者在災害新聞採訪中應當強調和注意的事項有: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災害作為一種客觀現象,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因報道就存在、就多發生,也不因不報道就不存在、少發生。

2、熱情謳歌、正確導向

不迴避災情,直面災害的悲劇性質,但是又不被動、消極地被災害牽著鼻子跑,而是主動積極地採集黨和政府及人民群眾抗災救災的事實,熱情謳歌抗災救災的壯舉、義舉,在災害新聞中融入科學和理性,給人以正確的輿論導向,激發起廣大幹部群眾的信心、力量和希望,這是災害新聞所必須高揚的時代主旋律。

3、融入情感、弘揚人性

災害新聞應當以堅持以人為主體,其視角應集中指向人民。

4、科學普及、常抓不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防災比抗災重要,同樣,平時對防災科學知識普及的傳播比報道災害更重要。

考點十二、新聞小故事 P222

所謂新聞小故事,是通訊的一種體裁,素有“小通訊”、“袖珍通訊”之稱。

其特點與作用是,從社會生活、社會實際的側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氣象、新風尚,反映時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見大、“一葉知秋”之效。

人們對新聞小故事往往有所偏愛,因為它篇幅短,人們花時少、容易看;因為有故事,人們喜歡看。

特別是我國目前報紙版面緊張,大通訊佔“地”多,因而小故事也容易受到編輯的青睞。小故事是通訊的基礎體裁,大通訊離不開小故事,有時就是由幾個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寫好新聞小故事是寫好大通訊的基本功。

小故事的採寫要求應當掌握下述六點:

1、取材範圍要小

2、人物事件要真

3、故事情節要奇

4、涉及褒貶要慎

5、表現形式要活

6、語言文字要實

考點十三、特寫 P225

所謂特寫,即以描寫為主要表現手段,對能反映人和事本質、特點的某個細節或片斷,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現"處理的一種新聞文體。

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訊息、通訊,也不同於文學作品,而是兩者“雜交”後的產物。

不能劃歸新聞(訊息)體裁是理所當然,暫時只能歸於通訊之列。該體裁種類有:人物特寫、事件特寫、旅行特寫和速寫等。

要寫好特寫,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六個環節:

1、觀察需嚴細

2、選材需精當

3、結構需緊湊

4、篇幅需短小

5、角度需奇異

6、表達需藝術

考點十四、批評性報道 P229

所謂批評性服道,即指用以反映和揭鏍當年工作和生活中的錯誤、問題及不良現象的報道。

其目的是消除消極因索,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近年來,傳播媒介中的批評性報道,在量和質上,都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與改進。

但是,與不斷髮展與深化的改革開放的形勢要求相比,距離仍明視訊記憶體在。

這裡面既有采訪寫作具體方法、技巧上的問題,更有新聞工作者和各行各業幹部群眾的認識問題,亟待轉變。

一、批評性報道的意義和作用

1、積極開展批評,是傳播媒介與生俱來的一個重要職能

2、積極開展批評,是當前新聞改革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課題

3、積極開展批評,是黨和政府有力量的體現

4、積極開展批評,是人民群眾民主管理國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動體現

二、採寫批評性報道的注意事項

1、深查細訪,捕獲細節

2、反覆核實,務實準確

3、語言質樸,巧用含蓄

4、分寸得當,貶褒有致

考點十五、堅持用事實說話

P259

“用事實說話”是指在忠實地報道事實的基礎上,透過對事實的適當選擇與表述,巧妙地表達傳播者的立場與觀點的一種報道原則與報道方法。

“用事實說話”是使新聞真實性與新聞傾向性在新聞報道中得以統一的報道原則,是中外新聞所公認的報道基本原則之一,也是由新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新聞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於用事實說話。

新聞為什麼要用事實說話,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事實是新聞最基本的內涵,沒有事實,也就沒有新聞。在一般情況下,文學靠的是藝術虛構,評論靠的是論理,而新聞則靠的是事實。新聞一定得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第二,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具有不容置疑、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新聞報道固然發揮著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輿論作用,指導人們遵照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及政策行動。但是,新聞報道不同於政府的指令,更不同於法,沒有強制性。實踐已證明,過去那種充滿空話、大話以愚弄受眾的新聞報道,人們根本不予理睬他們只是信服於事實,感染於事實。因此,新聞報道只能是透過擺事實而講道理。

文中頁碼來自《中國新聞採訪寫作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版

本文圖片來源於微博@上海大學,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