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由 淨名精舍 發表于 人文2021-06-13
簡介一定要理解,菩薩除了度眾生,沒有別的修行方法

什麼叫發心者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既然發了心,要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那麼就必須切切實實地去度眾生。

大菩薩們多生累劫、勤勤苦苦地“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就是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了“無餘涅槃”。從這句經文看,菩薩度沒度眾生?當然度眾生了。但更重要的是下一句話,也就是當菩薩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無餘涅槃”的當口: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什麼意思?就是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無餘涅槃”的當口,又沒有讓任何一個眾生得滅度,通俗地講就是,菩薩度了眾生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這是《金剛經》非常重要的法義。

怎麼理解這段經文呢?不要忘了前邊講的第二重二諦:世俗諦緣生,勝義諦性空。從勝義諦上講,一切法都沒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因此為什麼菩薩度了眾生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呢?菩薩度眾生的那一當口要在勝義諦上觀:能度眾生的菩薩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嗎?沒有,性空、無我;被菩薩度的眾生在勝義諦上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嗎?沒有,性空、無我;

菩薩度眾生這件事兒在勝義諦上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嗎?沒有,性空、無我。

大菩薩們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無餘涅槃”的當口,要觀:能度眾生的菩薩是空,被菩薩度的眾生是空,菩薩度眾生這事兒還是空。在空上度眾生,就不能有能度、所度之想。

在性空上度眾生,菩薩度了眾生還得當沒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那有人講:“度了眾生還得當沒度,那我壓根兒就不度,可以不?”不可以。

要注意二諦,在勝義諦上,在性空上,菩薩度眾生時觀一切法是空,在空上度眾生,因此菩薩度了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但不能因此不度眾生,因為從世俗諦緣生的意義上講,有沒有能度眾生的菩薩?有能度眾生的菩薩,只不過不是常一不變,是相似相續。

從世俗諦上講,從緣生的意義上講,有沒有被菩薩度的眾生?有。只不過不是常一不變的有,是相似相續的有。

那麼在世俗諦上,相似相續的菩薩,見到相似相續的眾生有苦難,菩薩要不要幫、要不要度眾生入涅槃?世俗諦的要求是菩薩必須得度眾生。

在世俗諦上,相似相續的菩薩見到相似相續的眾生的苦難,一定從內心生起無限的悲心,在悲心的驅使下,相似相續的菩薩,必須得度相似相續的眾生,因為只有在切切實實地度眾生的行為上,才能增長著相似相續的菩薩的福德——前邊已經討論過了,福德是養育著菩薩的智慧的魚的水,沒有切實度眾生的行為,沒有福德的積攢,智慧的魚會乾枯死的。

因此,在世俗諦上,在悲心的驅使下,菩薩必須得度眾生,增長著福德。但畢竟是菩薩,在度眾生的當口,在勝義諦上還要觀:能度眾生的菩薩是空,被菩薩度的眾生是空,菩薩度眾生這事兒還是空,三輪體空。

在三輪體空上度眾生,不能有能度、所度之想,因此菩薩度了眾生,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換個角度理解這段經文。這段經文實際上是三句話,第一句:“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第二句話:“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第三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須菩提給老師提的問題是什麼?須菩提問老師的問題是:老師,有“發趣菩薩乘者”,也就是願修大乘佛法的人,“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這段經文,就是對須菩提這三個問題作了綱領性的回答。

這段經文的三句話,正好對應著須菩提的三個問題。大菩薩們要願“所有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對應的是“降伏其心”。大菩薩們是怎麼樣降伏其心的呢?

大菩薩們是發願,願“所有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是以發了這樣的願心而降伏自己的心。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問“云何修行?”對應著的是第二句,“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菩薩是怎麼修行的?是以“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的方式修行的。菩薩成佛是如何修行?度眾生修行。第三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對應須菩提的問題是“應云何住?”——怎樣安住?

度了眾生還要當沒度,沒有能度、所度之想,就是以無住為住,所以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後涅槃,也叫作“無住涅槃”。

總結一下。大菩薩們是怎麼降伏自己的心的?以發願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樣的方式降伏自己的心。大菩薩們是怎麼修行的?以如是地“滅度無量無數邊眾生”的方式來修行的。而大菩薩們是怎樣安住的?以無住為住。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這裡最大的要點是修行,菩薩是怎麼修行的?菩薩是以度眾生的方式來修行的,這是大乘佛法區別於小乘佛法和人天乘佛法的最大要害。一定要理解,菩薩除了度眾生,沒有別的修行方法。我們經常講佛教是要修的,要修行的。

從《金剛經》這段經文講,菩薩的修行是度眾生,菩薩的修行的核心是度眾生,其他的一切修行形式,都是為度眾生這個菩薩修行的核心修行內容服務的。

所以從這段經文看,菩薩的修行是度眾生,凡見眾生有苦難,要不要幫?必須得幫,這是菩薩的修行。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因為現在中國佛教有一個嚴重的趨勢,就是把佛教當氣功練,總認為只靠著某一種修持方法,灌個頂,念個咒,就成佛了——不是的,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度眾生,離開了度眾生沒有修行,這是要特別強調的問題。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從這段經文看,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發心是因,發什麼心,結什麼果。

比如生不起出離的心,發的心是渴望著在生死當中輪迴得更好,那麼即便每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每天磕大頭,每天念金剛薩埵百字明,結的果只是人天善果。不管修行的方式是什麼,什麼因結什麼果,所以佛經裡說:“發心即成正覺”——是不是發了心就成正覺了呢?當然不是。但是發什麼心得什麼覺,發心是因。

舉個具體的例子。前些日子,一個朋友跟我講他開始磕大頭了——就是藏傳佛教裡五體投地的長頭——每天至少磕200個大頭。

我就問他:我好像記得你在藏傳佛教受皈依已經很多年了,也沒見你修加行,不見你磕大頭,你怎麼忽然間磕大頭了呢?他說:我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兒,磕大頭,再怎麼著也是一種體育運動,你看我堅持了兩個月,腰圍已經小了兩寸。各位,發心吶!他說腰圍小了兩寸,我說:恭喜你,你減肥了,但是你這個磕大頭,跟去健身房鍛鍊身體沒什麼區別,可是跟佛法無關。

再舉個例子。有人素食,吃素,我說:你為什麼吃素?他說:最近我看了本書,科學家說吃素才是真正有益健康,所以我就堅持吃素了。不管以什麼樣的理由吃素,我們都應該讚歎隨喜,這個沒有問題;可是,當你決定吃素的原因,你的發心,是因為覺得吃素有益健康,此時的吃素行為與佛法無關,你是個科學的素食主義者。

什麼才是佛教吃素的發心?

就是醫學家、生物學家能夠說出吃肉對健康有一千個好、有一萬個好,但是悲心使得我不忍殺生,悲心使得我不忍吃眾生的肉,即便說出肉食對生命有一千個好、一萬個好,素食是多麼傷害健康,但是我都不忍吃肉,以這樣的悲心發心的吃素,才是跟佛法有關係的吃素。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鹿野苑的答枚克佛塔

正在討論的這段經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按照印度古德的理解,他們把這段經文判為發心,這段經文核心要義是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

“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23講整理

修行的前提是什麼?是發心,發菩提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