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由 項瑛琭說娛樂 發表于 人文2022-09-04
簡介小序說詞人很喜歡歐陽修的《蝶戀花》,並用其語作《臨江仙》,這裡是巧妙借用其首句,就全詞看,各自的立意是不相同的

今昔之感的意思是什麼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語,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閱。其聲即舊《臨江仙》也。關於這首詞作於何時何地,由於詞中“人老建康城”句之“建康”,有的版本作“建安”,有的版本作“遠安”。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扁。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小序說詞人很喜歡歐陽修的《蝶戀花》,並用其語作《臨江仙》,這裡是巧妙借用其首句,就全詞看,各自的立意是不相同的。歐詞寫的是“無計留春住”的惜春之情;本詞則寫的是春色來臨所觸發的詞人思歸憂國之心和感嘆身世的無限愁情。作此詞時,明誠還是江寧太守,其住所宅院自然很大很深。詞人來江寧後,如前所述,惡劣的形勢使她心境愈來愈壞,因此常常深居簡出,連窗戶樓閣也都關閉著。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這是在寫環境,同時也反映了詞人沉重鬱悶的心情。但不管世道多亂,自己心境多苦,春色卻又不聲不響地來到了人間。因為詞人忽然發現那庭院中的柳梢已漸吐新綠,梅尊已泛青,眼看春色越來越濃了。面對嫵媚的春色本應心情愉快,可相反卻使她不勝感慨:年年都有冬去春回,眼見春色又悄悄地回到了秣陵的樹梢,而自己呢?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北歸呀?也許將要終老建康城了!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頗有些相似,不過李清照身處亂世,心情要比王安石沉痛多了。這是在以人和樹相比,樹且年年能逢春,而趙宋王朝只顧逃竄保命,無心恢復中原,致使詞人北歸之心日涼。人而不如秣陵之樹,其心情是極為悲憤的。過片承前繼續抒發感慨,但卻由眼前所見轉為今昔對比:詞人說,自己當年常與明誠詩詞唱和,風流倜儻,也曾言及不少家國之事;而如今年歲漸老,卻是一事無成。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感月吟風”即“吟風弄月”,一般指作詩填詞。其實詞人南渡後在詩詞上並非一事無成,而是更有建樹,像《蝶戀花》(永夜慣慨歡意少)、《烏江》詩等愛國篇章便是南渡之初的名篇。詞人這樣寫,是要藉以說明今不如昔,藉以抒寫自己的悲憤和表示心境之惡劣。所以她最後說:“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詞人對觀燈、踏雪是非常喜歡的。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眼下戰亂頻仍,金兵步步緊逼,眼看國勢江河日下,一向關心時局的詞人自然優心如焚。而明誠一則忙於公務,一則與自己同樣苦悶,憂慮之心無人慰解與同情,人很快也就被折磨得憔悴衰老了。如此心境,如此情懷,還哪有閒心去觀燈、踏雪呢?最後兩句全是口語,卻對仗工穩、自然天成;看似平淡,卻滿含著今昔悲歡的辛酸,真是發自肺腑,悽楚動人。

李清照《臨江仙》,詩人運用對比法,抒發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

詞人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自己的心境:一開始就是深鎖庭院,無意春光,可偏又柳梅報春,春色來臨;接著是春色能回林陵之樹,人卻難返北國家山;過片則又以往昔之感月吟風與如今的老去無成相對照。詞人便透過這樣的層層對比,來抒發自己深沉的今昔之感和懷鄉憂國之情。情調看似有些低沉,但這並非純粹個人的感傷,這與她同時期的其他愛國詩詞一樣,也反映了處於水深火熱中廣大人民的苦痛和恢復中原的熱望,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愛國辭章。

本文乃作者項瑛琭說娛樂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