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由 扶搖天下人文 發表于 人文2022-09-01
簡介由於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2001年3月,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挖掘,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泥河灣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再一次受到了世界的關注

舌尖分叉代表什麼

陽原縣是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的一個縣。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部,桑乾河流域,鄰接山西省,大秦鐵路經過境內。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西風戰馬黃沙地,古堡笛聲烽火臺,胡服騎射和漢唐盛世的光輝在這裡留下無窮韻味。因陽水流經大地這裡被稱作陽原。

考古

泥河灣,陽原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在考古學家眼裡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地理單元。由於不斷髮現遠古人類的大量遺存,近一個世紀以來,泥河灣一直吸引著世界考古學家的目光。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1921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桑志華為即將建立的北疆博物院籌集實物標本。傳教士文森特將自己在泥河灣採集到的化石交了上去,一座古人類留給後人的巨大寶庫從此開啟。

在隨後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中,380餘處早、中、晚不同時期的人類生活遺址,讓泥河灣成為全球罕見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群。

2001年,馬圈溝首次發現了人類進餐的遺蹟,大象骨骼以及眾多石製品散落,骨骼上清晰可見砍砸和刮削痕跡。一幅遠古人類肢解動物刮肉取食的場景,生動得彷彿剛剛發生,從來沒有一個遺存如此生動地呈現遠古人類的進餐。馬圈溝遺址震驚了世界。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考古遺址的年代學及其各個文化層年代的確定異常重要。利用古地磁學方法,馬圈溝人類活動的年代被確認。剖面層年代的最終確定,讓馬圈溝遺址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起源地。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由於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2001年3月,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挖掘,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泥河灣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再一次受到了世界的關注。

七個月後,在此又發現了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遺址。這意味著將泥河灣盆地舊石器的年代又向前推進了數十萬年,達到距今200萬年以前。泥河灣成為非洲奧杜威峽谷外第二個距今超過200萬年的人類遺址。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展示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演變全程。上世紀70年代,在泥河灣發現的遺址已經鐫刻在中華世紀壇青銅紀念甬道上。

進入新世紀,泥河灣的考古新發現不僅向前推進了人類歷史的年代,也告訴人們,人類不僅從東非的奧杜威峽谷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鑑於泥河灣遺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價值。2002年,泥河灣地質遺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篝火燃燒的土地上,陽原的遠古文明溫暖照耀、綿綿不絕。那些歷經時代更迭,沉澱於土地和記憶中的過往,吸引著人們不斷探尋追索陽原的歷史。

古蹟

先有開陽堡,後有陽原城,開陽堡被稱作中國北方最古老的邑縣之一。陽原的歷史如歲月的風沙嵌入了這座古堡。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在東西長約350米,南北長約216米的近長方形城牆裡,井字結構的街道形成九宮街,城門洞內的鋪路石經過千年踩踏,光滑如鏡。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趙章將治所設於安陽邑,這就是開陽堡的由來。

2300多年的漫長曆史,讓開陽堡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安陽君趙章的到來,讓安陽邑逐漸興起,但很快,趙章因不滿趙武靈王改立太子發動了沙丘宮變。

隨著宮變敗北,安陽邑逐漸衰落,到了唐代,開陽堡陰商貿再度興盛起來。作為貫通南北的交通要衝,中央政府設定了興唐府,陽原成為溝通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邊貿城。

城內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人們在戲樓下歡聚,在城隍廟前祈福。民國24年的《察哈爾省通志》說,現存的開陽堡就是唐朝所建,而開陽堡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體風貌,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為了保護古堡,當地政府為村民們選址修建了新村,大部分村民已遷出古堡,而不忘過往的老人們依然還在古堡裡為遊人講述陽原的輝煌往昔。

作為陽原的地標,開陽堡凝固了兩千多年的時光,也鐫刻了歷史的興替。西漢時設幷州代郡,下置三縣,陽原為其中之一,樸實如泥土的地名,早已在時間上定義了陽原的一山一水。

民俗

陽原是中國毛皮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毛毛匠”的起源地。陽原“毛毛匠”專以碎皮縫製技巧聞名於世。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精湛的技藝是陽原“毛毛匠”的金字招牌。元朝時,陽原設有曾為朝廷生產毛皮製品的納失失局。大批西域工匠湧入陽原,各地工藝交流融合,技法日臻純熟。

明代,作為茶馬互市的貿易中心,張家口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皮毛集散地,來自蒙古高原的珍貴毛皮在這裡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

一代代陽原“毛毛匠”透過張庫大道前往蒙古烏蘭巴托和俄羅斯恰克圖經商。今天,在烏蘭巴托著名的“陽原街”依然有陽原人經營店鋪。

唯有握持本心,才能將手藝傳承。陽原人將祖輩的智慧化為對材料的珍惜和對手藝的崇敬,讓起源於陽原的毛皮文化從陽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音律

「史話中國」河北·陽原

馮子存,1904年出生在陽原縣西堰頭村。迫於生計,他很小便離家賣藝,在走南闖北的賣藝生涯中,馮子存常常孤身一人在荒無人煙的黃沙地裡騎著駱駝,迎著大風吹笛子,也因此練就出一身“頂風笛”的功夫。久而久之,人送綽號“吹破天”。

《喜相逢》是馮子存的代表作。這首流傳於內蒙古的民間小調,經馮子存的點石成金,變成了表現情人惜別重逢的經典樂曲,展現了竹笛驚人的藝術表現力,在中國笛子獨奏曲中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國民族樂器大家族中,笛子始終扮演著配角,直到《喜相逢》的出現,這種格局才被打破。

1953年的匯演結束後,馮子存調入了中央歌舞團。曾經的流浪藝人變成了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心存感激。

《放風箏》是確立竹笛獨奏樂器地位的扛鼎力作。馮子存運用自創的“飛指花舌”音,生動地模擬了風箏的升起和降落。

陽原的雄關大漠孕育了馮子存的藝術風格,在陽原,一代代年輕人傳承著馮氏的竹笛藝術。。“笛韻渾如丹鳳叫,板聲有若靜鞭鳴”,婉轉的笛聲飄蕩在陽原大地,深情的旋律是一個質樸的生命,對藝術的堅守,也是一段歷史在陽原大地上的迴響。

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淳厚的鄉音、豐富的民俗,陽原如華北大地的一顆星辰熠熠閃光。烽火彌散,匠心獨鍾,樂音滌盪,古堡映霞。古老的陽原要用百萬年的宏大刻度才能丈量出它的厚重內涵。陽原是古老的,也是開放的,走出去的陽原人正向世界展示著陽原的魅力。

陽原的故事,從遠古的篝火旁冉冉升起,正向著希望的田野走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