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破罐”是怎麼被生產出來的

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人文2022-08-23
簡介”過幾天,你再挑出一個字、兩個字來誇,這樣堅持一個月,你把孩子這一個月前後的作業拿出來讓他對比,他自己都能夠發現有變化,再這樣堅持幾個月,孩子寫的字就會變得越來越漂亮

破罐破摔是不是成語

根據題目,我應該寫“破罐破摔”,但嚴格來說,這個詞不是成語而是俗語,相對應的成語是“自暴自棄”。

是的,我在標題裡故意用了“被生產出來的”這幾個字。因為大多數被人說成是“破罐子”的人,往往都不是自己“生成”的,如同陶瓷廠中那些真正的破泥瓦罐,是由於人的疏忽而被製造出來的一樣。

被視作“破罐子”的孩子和學生,也一定有人為製造的因素。

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解釋,這叫:“預言的自動兌現”,即指對某件事或某個人未來發展所做的預言,在最後成為現實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1948年,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其同行W·I·托馬斯的啟發下,提出了“預言的自動兌現”這個術語。默頓在其文章中用一些生活中發生的悲劇事件解釋了這個概念,如焦慮的學生確信自己註定失敗,因此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擔心而不是學習上,結果最初的焦慮自然就轉換為考試的失敗。

默頓指出:“對情境的公開定義(預言或預測)會成為情境的組成部分,從而影響其後續發展。這是人類社會才有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是沒有的。”

一個孩子總被打壓,總被說成是問題兒童、問題學生,他往往會有兩極表現:一是因為缺乏自信,會不斷想要在學習上、生活中、關係裡證明自己是好孩子,因此耗費大量能量在自我證明上。然而,即使他因為自己的努力已經很優秀,也仍然擺脫不了那份深到骨髓的自卑。另外一極的表現就是未來的某一天,他真的會做出你所預言的壞事,從而成為“壞孩子”或“壞學生”。

缺乏資源的成年人也一樣。總被打壓而仍然能夠自強不息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在被長期批評或者指責後,就會失去對自己的信心,進而喪失成長鬥志。假如社會中某個族群總被指責或輕視,那麼這個族群很可能會一直處於自甘下層狀態,原因就是這樣。

把別人的自尊和自信給剝奪了,還想讓他有所作為,這肯定是不現實的。

所以,假如環境或者社會對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進行糟糕的預言,剝奪了他們成長的願望和鬥志,除非這個人有超常的意志力去突破惡性迴圈,否則十有八九就會破罐破摔了。

“預言的自動兌現”說與另外一個社會學概念密切相關,即“標籤理論”。指的是當一個人在其社群中被“貼標籤”時,他就會按照這個標籤行事,他周圍的人也會按照這個標籤與他交往,從而導致預言自動兌現的結果。

一個消極的評價會是一種強烈的負面標籤,它會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身份。而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個消極的預言會否成真,取決於這個預言來自何人。來自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師的消極評價是最有可能自動兌現的。而“被預言者毫不關心的人的預言 ,影響是微弱的”。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發是:越是與孩子關係密切的人,如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批評越要謹慎。

消極預言可能產生糟糕後果,好的預言又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及其團隊在一所學校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證實了兩個要點:一是積極的預言同樣會產生自動兌現的效果;二是學生會努力實現教師的積極期待。

說白了就是,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孩子在家裡也是一樣。被適度誇獎的孩子,能夠始終保持上進的動機、信心和力量。家長和老師的誇獎滿足了孩子的社會讚許需要,按照社會交換理論,他在無意識中就想要回報。而一個孩子可以回報老師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副產品就是讓家長和老師的期待變成現實。

只要誇獎就可以讓一個孩子有效成長嗎?當然不是。關鍵的問題在於怎麼誇,誇什麼。

誇獎孩子有兩個要點:一是誇過程,比如,過程中的努力、認真、堅持與耐心等;二是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換言之,不能空泛地說你好聰明、你好乖、你好了不起等。

孩子雖然小,但卻能夠聽出泛泛誇獎中的敷衍。而最關鍵的是泛泛的誇獎沒有可操作性,孩子不知道下次該怎麼努力,往哪裡努力,所以誇獎一定要具體。比如你想要孩子的字寫得漂亮,你就把他龍飛鳳舞的本子拿過來,仔細觀察,幫他先找到一筆特別平的橫,再找到特別直的豎。然後你說:“這筆橫寫得很好,非常平。嗯,這筆豎也寫得很好,多麼直啊!”過幾天,你再挑出一個字、兩個字來誇,這樣堅持一個月,你把孩子這一個月前後的作業拿出來讓他對比,他自己都能夠發現有變化,再這樣堅持幾個月,孩子寫的字就會變得越來越漂亮。這時候,你再整體誇他的字好看,因為言之有據,孩子也會發自內心地高興,並且產生成就感。

由此,一種自尊自重、好學上進、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度就被培養出來了,在這個基礎上,對孩子做其他方面的教育自然也會水到渠成。

(作者為首都經貿大學心理學教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