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認識生活中的投射現象(上)

由 楊吉祥 發表于 人文2022-08-22
簡介我們有時候說某個人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說的就是他在向別人投射自己的想法

另眼相待是成語嗎

小張因為疏忽,工作上出了差錯,被領導批評了幾句。最近幾天,他覺得領導和同事看他的眼光跟以前不一樣了,好像還在對他的錯誤耿耿於懷,他也不敢去問別人,只是把這種想法壓在心裡,十分不安。

小王是單位的另類人物,大家都躲著她,不願意多跟她交往。因為她常常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別人發生爭執,搞得大家很不愉快。她經常說的話是:別以為我好欺負!大家聽了常常莫名奇妙:沒人欺負你啊?

小李是一名職業女性,性格開朗、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很有成就感。但面對家務事,她卻一籌莫展:老公不會做飯、也不做家務;孩子常常把家裡搞得一團糟。小李每天下班回家,不但要做飯還要做家務,忙得腳不沾地,經常感到筋疲力盡。而這時候,丈夫和兒子一個在玩手機,另一個在打遊戲,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小李常常為此感到委屈併發火,但情況並沒有多少好轉。

……

類似的現象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著,這其中隱藏著一個共同的心理現象:投射。那麼什麼是投射呢?

一、什麼是投射?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認識生活中的投射現象(上)

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

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大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像一尊佛。”

蘇東坡十分高興,接著反問佛印,“大師可知我看您像什麼?”

佛印搖頭說不知,蘇東坡大笑道:“我看大師像一堆牛糞!”

佛印沒有迴應,只是笑笑。

蘇東坡以為佔了便宜,回家後得意地向蘇小妹炫耀。

誰知蘇小妹卻一語道破天機:“佛經有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他是一堆牛糞。”

蘇東坡聽了尷尬不已。

蘇東坡的心裡有一堆糞,投射到佛印身上,就說佛印像一堆糞。而佛印既沒有惱怒,也沒有認可他的說法,顯示出了很好的修養。

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情緒、衝動或者願望放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因為他不願意看到自己身上這些東西,他寧願在別人身上看到這些東西。

有一個笑話,講的是“己所不欲,施於人”。說古時候有一個縣令不喜歡吃肉。他剛到一個地方任職,手下兩個衙役就打架。縣令十分氣憤,決定嚴厲處罰。兩個衙役一聽嚇壞了,以為要挨板子,誰知縣令讓人端上兩盤肉來讓他倆吃。兩個衙役表面上裝作痛苦不堪的樣子,心底裡卻樂不可支,吃得十分痛快。縣令自己不喜歡吃肉,就投射性地認為別人也不喜歡吃肉。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認識生活中的投射現象(上)

在一個池塘裡生活著一隻青蛙和一條魚,有一天,青蛙對魚說:“今天,我想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魚羨慕極了。等青蛙回來以後,它迫不及待的要讓青蛙說說外面的世界。青蛙說:“我看到一隻比我大很多的叫牛的動物。”從來沒見過牛的魚馬上讓青蛙給它講講牛是怎樣的。青蛙說:“牛,身體比你大 1000倍以上,有四條樹幹一樣粗的腿,眼睛很大很大,頭上還長著兩隻又彎又尖的牛角,吃青草為生,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點。”魚聽了青蛙的介紹,在它的腦中出現了一個魚不像魚,牛不像牛的怪物。

魚的腦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形象?因為它沒有見過奶牛,只能把自己的樣子投射到奶牛身上,創造出一個像魚一樣的奶牛形象。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認識生活中的投射現象(上)

請看上圖,你看到了什麼?少女還是老婦人?其實,圖中既有少女也有老婦,你看到什麼,就說明你心裡有什麼;換個順序說,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

投射的原理就像投影儀。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能在外界看到什麼。你在外面看到了什麼,就說明你心裡有什麼。我們看見的只是自己的內心。反過來想一想,別人對我們的理解、評價和定義,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內心的投射,所以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投射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向外界進行投射,別人也在不停地向我們進行投射。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相互投射的世界。我們眼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建構出來的世界,裡面充滿了自己的投射。我們眼中的自己,也不是完整的自己,而是自己願意看到的自己。完整的自己需要在別人的反饋和自身的修行中慢慢看清楚。

心理學家曾奇峰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與這個世界無關,而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我來直播這節課,也是在投射。因為我對投射這一概念有了一些感悟,所以投射性地認為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所以來分享這個內容。

住在高樓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並不害怕自己會掉下來。因為我們頭腦中的世界是穩定的,當踩在高層的地板上,大家會投射性地認為,這跟在地面上是一樣的。假如有一天這種潛意識裡的穩定感被破壞了,比如經歷過地震,人們對住在高樓上就不那麼放心了。

我們有時候說某個人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說的就是他在向別人投射自己的想法。

在人際關係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有需求不直說,等著別人猜他的心思。如果別人恰好猜中了,滿足了他的需求,他就滿意了。如果別人猜不中甚至壓根就不知道他有這個需求,他便會憤怒生氣。他的內心活動是:我有需求,你是我的朋友/愛人/領導,你應該知道並滿足我的需求。這是嬰兒般的投射。

你不喜歡某個人,因為他身上有某些你不喜歡的特點。實際上,你身上也有類似的特點。你無法接納自身的這些內容,投射出來,就表現為你不喜歡他這個人。這些特點往往是存在於潛意識中的,自己意識不到。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成語就是在描述投射現象:

盲人摸象 井底之蛙 智子疑鄰 自以為是 以己度人

杯弓蛇影 疑神疑鬼 憂讒畏譏 傷春悲秋 自作多情

盲人摸象。每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就投射性地認為大象就是他摸到的那個樣子,把部分當成了整體。其實仔細想來,我們每個人對世界、對他人的認識,又何嘗不是盲人摸象呢?我們對某個人的認識全面嗎?但我們就是憑著自己的有限認知來與他人相處。我們永遠無法完整地認識世界和他人,但意識到自身的認知侷限,就可以對世界多一分敬畏,對他人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不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絕對正確的。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認識生活中的投射現象(上)

投射需要用事實來

驗證

。如果事實證明了你的想法,那麼你的猜測就是符合事實的。如果事實和你的想法不一樣,那麼你的想法就是投射,跟別人沒有關係。

你給某個好友發了一條微信,對方一直沒有回,你的心裡會產生什麼想法?你是坦然接受呢?還是對他產生了別的想法,比如認為他是不是對你有意見?故意的?

你約了某人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對方還沒來,你會怎麼想?你會靜靜等待呢還是焦躁不安?或者產生不滿、抱怨和指責?

在上面這兩個事例中,你對別人的想法,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對方到底是什麼情況,需要進一步驗證。也許他是因為手機沒電了所以沒有及時回覆訊息,也許他是真的不想回復。也許他是路上堵車所以來晚了,也許他真的是不太守時。總之,這些需要事實來進一步驗證。因為“你以為你以為的,並不一定就是你以為的”。

回到開頭的例子。

小張認為領導和同事看他的眼光跟以前不一樣了。這是他內心的投射。他以為自己犯了錯,別人就會對他另眼相待,其實不一定。別人不一定在意他的行為,倒是他自己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並把這種想法投射給了領導和同事。

在第二個例子中,小王的人際關係不太好,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受過欺負的小孩,而她不恰當地把這個小孩投射到了現在的人際關係中。每當發生一點摩擦的時候,她就認為是別人在欺負她。

在第三個例子中,小李工作能力很強,但同時為人比較強勢,有控制慾。老公和孩子乾的活兒,她都瞧不上,並且要數落幾句。長此以往,老公和孩子乾脆就不做了,反正做了也是錯,乾脆不做。小李自己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卻把無能和無力投射給了老公和孩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