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清風|清談之害

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2-08-18
簡介清談,本是魏晉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覆辯論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風俗,結果因為王衍等人的荒唐行為,“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致使國家因“侃侃之口舌而式微”,清談遂成千古笑柄

何為虛談高論

魏晉時期,戰亂不斷,社會上卻盛行清談之風。士族名流空論玄理,虛談廢務,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裕民強兵等,就被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王衍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

王衍字夷甫,出身顯赫的琅琊王氏,史載他“神情明秀,風姿詳雅”,他的族弟王敦稱讚他“在眾人之中,好像珠玉放在瓦石中。”王衍精通玄理,高談闊論,有時候不小心說錯了話,卻能毫無愧色,隨口改過來,世人稱之為“口中雌黃”,舌辯滔滔,無人能及。

王衍崇尚虛浮,是當時名士之首,又接連擔任重要職務,言行引來人們紛紛效仿,直接影響了世間風氣。在他的帶動下,西晉朝堂自臺郎以下,“雅崇拱默,以遺事為高”,從臺郎這樣的小官以下,都不屑於從事具體的政務,而以崇尚清談玄虛為高明。《世說新語》中記載,有一次,身為太尉的王衍見到玄學家阮修,問“老、莊與孔子有什麼相同和差異呢?”阮修回答道:“將無同。(恐怕沒有什麼不同)”面對這樣的回答,王衍覺得非常有道理,竟然“闢之為掾”,徵辟阮修為屬官。只說了三個字就當上了官,世人都戲稱阮修為“三語掾”。

王衍位高權重,卻不思國計民生,只是想方設法保全自己。當時中原大亂,青州和荊州都是軍事要地,物產也很豐饒,王衍就設法讓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並對二人說:“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你們兩個鎮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師,就可以稱得上‘三窟’了。”當時有見識的人都很鄙夷他。

西晉末年,羯族首領石勒起兵進犯洛陽,王衍作為太尉隨軍前去討伐,結果兵敗被俘。石勒問王衍西晉潰敗的原因,他百般為自己開脫,說自己從年少時就不參與政事。石勒斥責他:你名蓋四海,身居重任,少壯登朝,至於白首,怎麼能說沒參與朝廷政務,“破壞天下,正是君罪”。後來,王衍被石勒派人殺死,臨死前哀嘆:如果平時不是追求虛浮而是努力做事,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清談,本是魏晉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覆辯論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風俗,結果因為王衍等人的荒唐行為,“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致使國家因“侃侃之口舌而式微”,清談遂成千古笑柄。

清談誤國,說的是西晉執政者崇尚虛無,口談玄遠,不理國事。如果是在野隱士清談玄理,則縱使無益於國計民生,也不致誤國。如王衍之流,不是安貧樂道,反而極力謀取高位,樹立名望。既是聲名顯赫,又不思治理天下,整日空談老莊,助長虛浮之風。那時候的西晉高官顯貴,一面袖手空談,一面窮奢極欲,名與利合為一體,而大變亂就在這樣的風氣中孕育。

清談之害,時人並非沒有認識。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指出:“夫虛無之談,尚其華藻,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東晉王羲之和謝安登臨冶城,謝安悠然遠眺,浮想聯翩,王羲之勸道:大禹勤勉於國事,手足長滿了老繭;周文王早晚勤政,無暇吃飯。現在強敵環伺,如果一味空談而不付諸實踐行動,就會荒廢政事,恐非當今所宜。

為政貴在實。《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名士王濛、劉惔等人一起去看望驃騎將軍何充,何充正在看公文,沒有理他們。王濛對何充說:“我們今天特意來看你,就是希望你能放下公務,跟我們談論一下玄學,你怎麼還是低著頭一直看這些東西呢?”何充回答:“我不看公文,你們這些清談的人靠什麼生存?”此言足以警世。歷史反覆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光說不練,是幹不成事的。為政者只有“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方能有所成就。

[關閉本頁]

【來源:垣曲縣紀委監委網_要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