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好書·推薦丨呂克·布里松《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將柏拉圖主義融入生活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8-14
簡介“望江柏拉圖研究論叢”主編梁中和按: 《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分兩部分,上半部分由古典哲學大家呂克·布里松先生自述70年生活和學術經歷,他是一個從魁北克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學術大家,其心態平易,生活樸素,志存高遠,因為他體驗了體力勞作和教育環境

什麼動物喜歡故弄玄虛

好書·推薦丨呂克·布里松《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將柏拉圖主義融入生活

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

——呂克·布里松古典學術訪談與論學

[法][加]呂克·布里松 著

梁中和 選編

孫穎 李博涵 張文明 等譯

978-7-5760-0389-5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分,上篇為布里松訪談錄,他是從魁北克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學術大家,其70年生活和學術經歷充滿曲折和磨難,但他的思想主線和學術路徑清晰而堅定。下篇選取布里松極具代表性的論文四篇,涵蓋其研究的幾個領域,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主義,足以作為後輩學人的典範。

作者、編者簡介

作者:呂克·布里松(luc brisson)

常年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任研究員,曾任國際柏拉圖協會(ips)會長(2016-2019),同時長期兼任國際柏拉圖協會執行副會長,2014年至今,擔任國際新柏拉圖主義研究協會(isns)指導委員會委員。他是健在的學術產量最高、對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貢獻最大的重要學者之一。

編者:梁中和

1981年生,男,籍貫山西,哲學博士,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西方古典哲學研究所所長、四川省哲學學會秘書長;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首批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社科菁英;法國科學研究院“丕平研究中心”(centre pépin au cnrs)外籍合作研究員、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柏拉圖傳統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latonic tradition, trinity college dublin)海外研究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藝復興思想論壇召集人;國際柏拉圖協會(ips)會員、美洲文藝復興研究會(rsa)會員;四川大學通識教育專家小組成員,在成都主持研讀經典的開放性讀書班“望江柏拉圖學園”。

“望江柏拉圖研究論叢”主編梁中和按:

《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分兩部分,上半部分由古典哲學大家呂克·布里松先生自述70年生活和學術經歷,他是一個從魁北克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學術大家,其心態平易,生活樸素,志存高遠,因為他體驗了體力勞作和教育環境的艱困,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懂得追求美善的至高意義。

下半部分選取了他的四篇長文,概述其研究的幾個領域,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主義,他的思想主線和學術路徑清晰而堅定,足以成為後輩學者的楷模和示範。本文從《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一書中選了五個主題的語錄,沒有選取關於柏拉圖學術的段落,因為那是本書的主體,想必大家捧在手中閱讀會更有新鮮感。

生活感受

我完全不在意住在哪裡,也絲毫不關心財產和社會關係。我是一個宿命論者,但不知怎的仍然試圖去做一個樂觀主義者;這是一個有關如何於逆境中自處的問題。

我恨透了那幾年(教會學校)的監禁生活,為了使我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它隔絕了我和我的家人、我的社群以及社會。但是我的敵意最後還是消退了,這有點像海水的沖刷磨平了石塊的稜角。

在北美,無論是在魁北克、加拿大還是美國,文化痕跡的缺失都深深困擾著我。這裡只有無垠的空間,卻沒有歷史,自然豐饒,卻少有文化。就像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在他的回憶錄《墓中回憶錄》裡所寫的:“沒什麼能比加拿大的湖看起來這麼令人傷感了。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平原為無數的國家和它們的海岸線開放著路線,而往往是無數擁有著強大文明的人民居住於其上。而加拿大的湖泊顯示出的,卻只有荒蕪之地裸露的水面,一個孤獨的地方隔開了其他孤獨的地方。海岸線無人監管,海域也沒有船隻。在荒蕪的海岸邊,你也只能看到荒蕪的波浪。”

殘酷的自然使我驚恐。從細菌到最大的哺乳動物,都只是在進行生存競賽而已。就連植物們也爭相把它們的根系向著更深更遠的地方伸展開來,為了延續物種不惜一切代價。於我看來,綠植並不表達著無限的平靜,卻呈現了一種曠日持久的無情戰鬥。自然的全部暴行都在這兒,等著我們去見證。我一直都想要居住在一種地方——城市的建築或者有其耕地的鄉村可以提供給我們的,是永恆而實在的歷史景觀和可以追溯數百年的文化(如果沒有幾千年的歷史的話),甚至食物和飲食文化都可以融入到風景之中。

我對一個有深度的歷史的需求,幾乎到了性命攸關的程度。我對於古希臘羅馬的興趣和這個需求相關,它也讓印度對我持續構成了不可抗的吸引力。我用翻譯來消除這種飢渴,但翻譯對我來說不是機械的練習,相反,這是一種和千年之前的人們相遇的方式,同時也是試圖在他們和我的同代人之間建立親密與認可關係的嘗試。

好書·推薦丨呂克·布里松《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將柏拉圖主義融入生活

語言學習

從初中開始學習希臘語、拉丁語,因此到大學時代遠超同輩人。我們所讀的《會飲》的結尾,所有關於同性戀的典故顯然都被刪掉了,但我們翻譯過來的大量文獻裡,酒醉的阿爾喀比亞德(alcibiades)對蘇格拉底的辯護,在我心裡一直是文學的頂峰。我沒讀過比這更美麗的文字了。三十多年了,我翻譯到這段對話時還會動情不已。

我意識到,在被用來閱讀古代哲學著作的古希臘和拉丁語上,我比周圍的人準備得好得多。他們大多數人都只學過兩到三年的希臘語,頂多只能檢查一下法語翻譯。精通英語的人很少,這也使他們難以獲取任何學科三分之二的二手文獻。雖然我一直認為所有的法國人都能流利地說德語,但我終於意識到,儘管也有少數例外,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已經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十多年了,英語對我來說是一門自然語言,德語我也學得很好,明白了這些增加了我的自信。

文學與哲學之間

此外,查爾斯·泰勒為我們講授了康德這門課,因此它的水準非常高。他同時也給我們講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這本也是我讀過的最棒的“小說”之一。其中關於主從關係和古希臘悲劇的章節令人印象深刻。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本小說,而不是哲學著作。

我非常喜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但同樣,我也把它視作一部文學作品。我從沒喜歡過尼采的超人學說,他的哲學觀點在我看來既天真又怪誕。尼采揭露了現代性困境最極端的後果——主體構成了一個客體,宣稱著他的自主性,卻沒注意到這些全是偏見的作用。那些人自己做出現實的假設,並非出於對可感世界的憎惡,而是為了賦予我們生活的世界以足夠的穩定性、從而使自己能夠成為言談和思想的主體。

就當代哲學來說,完全是隨機的。學校教我們海德格爾,只是為了使我們相信,海德格爾的理論與托馬斯·阿奎那完全一致。我真的很討厭現象學。為了學習梅洛·龐蒂或海德格爾,我們還要學習胡塞爾。利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教胡塞爾的課,因為那時還沒讀過德文文字,我們很難跟上他的進度。意識和知覺活動發生在虛空之中,這一切對我來說太空洞了,也沒什麼用處。我也許說得太簡單粗暴了,但我相信不能脫離物件或其他主體來描述意識,就好像電流需要遇到阻力才能產生熱量一樣。

人們認為薩特非常情緒化。我一直把他當作一位作家而不是哲學家。我非常喜歡《噁心》(nausea)和《詞語》(words)。他的其它著作我沒怎麼關心過,而且我覺得他的戲劇過於刻板和嚴謹了。在讀《存在與虛無》時,薩特對我來說就是那種庸俗的人——喜歡故弄玄虛、將思想化為深奧的修辭。而另一方面,我認為《噁心》是關於第一法則(the first order)研究的基礎性著作,《詞語》也是一部卓越的作品。

對法國文學非常感興趣。我閱讀了普魯斯特的所有作品,重讀過福樓拜和莫泊桑的大部分著作。我也讀過大量的英美文學,尤其是康拉德(conrad)、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和更近一些的的作者們像凱魯亞克(kerouac)。但如果必須選出所有時間內我的最愛,那絕對是福克納(faulkner)。說到這裡,我在大學期間對人類學著作更感興趣,尤其是列維·斯特勞斯(levi-strauss),以及那些關注宗教人類學的早期作家們,比如馬塞爾·莫斯、列維-布留爾、簡·哈里森(jane harrison)和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薩特曾說“當我們開始寫作時,我們就不再閱讀了。”

政治與生活

經歷了法國1968,但並無切身感受,因為當他們告訴我他們反對消費社會時,我只是笑了一下,然後告訴他們,在反對消費主義之前,我會先去了解它。我的父母一直都沒有車,我們也從來沒有旅行過。而我一直在工作。夏天的時候我一天能工作18到20個小時。直到很晚我們才有電視機,我們也幾乎不出門,我的母親沒有洗碗機或是現代的洗衣機、烘乾機。我現在還能想象出她因操持家務而長滿了老繭的雙手。消費者社會是什麼?“在鵝卵石之下的,是海灘嗎?”

時空交流

為了獲得幸福,斯多亞學派提倡脫離激情,伊壁鳩魯學派提倡脫離對於死亡的畏懼,柏拉圖主義者們則主張獲取真正的實在,這也使我們得以摹仿神。從這個觀點出發,不僅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去成為了現在。也就是說,古希臘哲學重新發現了它的現實性,併為我們的同時代人構成了一種強大的變革工具。

儘管我對人性的無常不抱任何幻想,儘管我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境況不同,根據德性與知識密不可分這一點,我依然堅信,與古代的哲學家們一起,探尋美、善、德性與幸福只會使人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能讓人們意識到生活與競爭的實踐必要性無法構成存在的邊界。尤其是為了共同生活,一個人必須承認指導其存在的原則,並且對此,他必須對墜入無意義之中的痛苦保持忠誠,這也意味著對於指導他人存在原則的尊重。實際上,調節這些要求並不容易。

就像蘇格拉底在《申辯》中所說的,未經檢驗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正是在這個檢驗中,古希臘哲學對我們發出了邀請,而這一召喚,由我們一些同時代人的回答來判斷的話,並沒有失去其針對性與現實性。

好書·推薦丨呂克·布里松《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將柏拉圖主義融入生活

end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