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儒學有兩副面孔,一個該拋棄,一個該繼承

由 左右之魚 發表于 人文2022-08-13
簡介同時,儒學也從傳統文化經典當中提煉出一些指導社會行為的原則,並且用來指導人們處理家庭以及家庭外部的社會關係

倉廩實而知禮節怎麼說

文化是制度的基礎,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就好比在一個員工文化水平低下的工廠,無法推行一種精細嚴格的管理制度。同樣的道理,在春秋戰國時期,人類文化的基礎是尚武,但是孔子他們卻要在那樣的文化土壤上推行仁愛之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孔子自己也說自己的行為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但是,從尚武到崇文,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

儒學有兩副面孔,一個該拋棄,一個該繼承

剛開始,人們都認為靠武力解決問題簡單快捷,而且一切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想要獲得更多的生活物資,就要讓自己變得強大;想讓自己變得強大,就努力的鍛鍊身體。一個人想要鍛鍊身體,增強體能,這是沒有人可以阻止的。周伯通在桃花島上關了十幾年,最後不是也練成了出神入化的左右互搏術嗎?

然而時間長了人們就發現了“強中更有強中手”的道理。今天你打贏了他,明天他又打贏了你。如此往復,生活永無寧日。所以,鬧夠了之後,人們就想要安靜,因此又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人們開始講道理。

當人們願意講道理的時候,儒學就有了用武之地。孔子和孟子都跑去當老師,教別人講道理。久而久之,講道理的人多了,尚武的文化精神就逐漸演變成崇文的文化精神。

文化基礎變了,所以社會制度也就變了。大家都願意講道理,管理國家的人也就會根據大家講的道理,制定相應的制度。於是,儒學的道理,逐漸演變成國家的制度。

但是制度和文化是有區別的。文化有其隨意性,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只要文化精神不變就行了。但是制度是死的,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因此,當儒學變成制度的文化基礎之後,儒學就有了兩副面孔:一個是制度化儒學,也有人稱為帝王儒學。另一個是作為文化的原本形態儒學,也就是社會化的儒學。

儒學有兩副面孔,一個該拋棄,一個該繼承

社會化的儒學,其實就是教人閱讀經典,學習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將傳統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同時,儒學也從傳統文化經典當中提煉出一些指導社會行為的原則,並且用來指導人們處理家庭以及家庭外部的社會關係。

簡單的說,社會化的儒學告訴我們:對父母應該怎麼,對兄弟姐妹應該怎麼樣,在外面和朋友交往又應該怎麼樣,在單位工作要遵守那些基本規則。

在這些方面形成一些基本原則,供大家遵守,這難道有錯嗎?當然沒有錯。所謂沒有規距不成方圓,我們不能一直都按照道家說的“隨機應變”來處理事情吧?要真是那樣的話,社會不就亂套了嗎?

所以很明顯的,社會化的儒學是作為文化的儒學,它是教我們尊重傳統、學習文化經典的儒學,是應該繼承並且發揚光大的。當然,在不同的時期,處理社會關係的原則可能需要做些調整,古時候有些事情可能做得太過了。

孔子大概也知道,歷史是有侷限性的,因此他推行“中庸之道”。這就是在教人根據實際情況,對處理事情的原則進行適當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孔子說的“損益”,損益就是刪減或者新增,而不是一概否定。

至於儒學的另外一副面孔,那是歷史的產物,根據孔子中庸之道的損益原則,當然是應該被拋棄的。因此,說儒學,不能一概的否定,也絕對不能不分好壞的一概接受。你得分清楚,哪些內容是文化層面的東西,哪些是帝王時代的制度化的糟粕。該留下的,就毫不猶豫地留下,該拋棄的就毫不猶豫地拋棄。

儒學有兩副面孔,一個該拋棄,一個該繼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