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由 娛你無瓜 發表于 人文2022-08-12
簡介那個斑禿孩子只有2歲半,他更不懂得塑造“如何去利用別人給予的東西”的思想

淅淅什麼什麼

7歲父母離異,跟著外婆長大,窮到沒錢買衣服,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仍受盡欺負,這是演員陳坤的童年。

一夜暴富卻患上抑鬱,五年後靠自己走出來,這是成熟的孩子,陳坤。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這有點違背常理,按理說,這樣背景成長的孩子,要抑鬱也應該是發生在被生活虐待的時候。

然而,在一段訪談中,陳坤自述了答案:

《畫皮2》中,陳坤拿到自己最高片酬,票房登頂後邀約不斷片酬翻倍,這份順利讓陳坤得到恐慌。

“我再愛錢再愛名,它也只是我的工具,但是怎麼,什麼時候變成我的主人,牽著我走了?”

“沒有一個在螢幕前面的人,不知道名跟利對我們帶來多大的改變,生活才把和心理的一個幫助。”

“它是(有)好的一面,同樣也會流失掉我們的一些東西。我們的奴性,會為了這個名跟利而逐漸地放大。”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恰好這段話,就說明了為什麼那些腰纏萬貫、名利雙收的父母,總是容易毀掉孩子的父母。

警界一哥的父親,被名利奴役了之後,培養出來的就是罪犯兒子阿祖。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陳坤是裝清高、阿祖是電影,沒關係,離我們近一點的還有那個報了5個培訓班斑禿的2歲半孩子。

再近一點,就是我們自己了—總是和孩子強調他們現在條件多好多幸福,潛臺詞是你必須在名利場上超越我,不然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陳坤因被給予了暴富而迷茫,後來靠著打坐、禪定、行走,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如何利用自己的財富和能力與自己和解。

阿祖只是一個孩子,他沒有能力進行這樣的價值觀塑造;

那個斑禿孩子只有2歲半,他更不懂得塑造“如何去利用別人給予的東西”的思想。

憑什麼我們就可以開啟預設模式

,預設只要給予了,我們的孩子就懂得利用這些物質?

一點心得:

淅淅1年級時,零基礎入學給她的入學帶來一些阻礙,妥妥地一個作業特困戶。

我們用了很多方法,給她獎勵、給她買好喜歡的書包、喜歡的書皮、乃至她喜歡的橡皮擦,一樣無效—彼時她就是那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

這才是家庭教育,父母,永不為“奴”

看著老師私發的成績排名,我們一樣焦慮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人家,

羞恥著自己居然教不好一個7歲孩子。

後來,我們解脫了:分析原因,作業特困更多的是因為目不識丁。

給她買了個“大力神燈”,把不認識的字放在攝像頭下,自動給她讀音釋義,堅持陪她用了3天,她就懂得如何利用這份被給予的物質。

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所帶來的成績提高,給她自己帶來了莫大的榮耀感;

提前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讓她享受自由的快樂;

覆盤起來,只有三個詞:

時間:給她成長的時間;

陪伴:陪伴她成長;

示範:示範如何利用自己所擁有的;

教好孩子這件事情,在我看來是有這麼一個基礎的:

永不為名利奴的父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