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由 藝素簡 發表于 人文2022-08-06
簡介這樣總結下來,屋漏痕包括中鋒用筆和“橫鱗豎勒之勢”兩方面的內容,這正是書法點畫線條有高質量的關鍵所在,所以懷素聽顏真卿這麼說才會激動地站起來,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

良馬見鞭影而行怎麼解釋

東方思想最推崇“自然”之道,書法也不例外。從甲骨文的象形字,到蔡邕的“書肇於自然”,到米芾的“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再到當今書協主席孫曉雲提出的“書貴自然,順其生理、年齡之自然。”無一不把東方“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與自然相連繫。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甲骨上的象形字

說到自然就不能不涉及到古人從自然中遇到筆法,也一直用自然之態來比擬書法的用筆和勢態。“高山墜石”“千里陣雲”“驚蛇入草,飛鳥出林”“壯士佩劍”“插花舞女”“深山道士”“吳興小兒”“鵬羽未息”“龍威虎振”等等,數不勝數。

歷代書家都認可又眾體兼用的還有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錐畫沙等。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這三種比較好理解,也比較統一。而對屋漏痕的理解卻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山東九宮閣齊國文字博物館藏封泥印

屋漏痕是陸羽在《懷素別傳》中的《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中記錄下來的,是顏真卿對筆法的解讀。原文是如下:“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沈伊默先生在《書法論叢》中說:“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屋漏痕

沈先生說得本不錯,有人只看見了“徐徐”二字,就把屋漏痕解釋成顫顫巍巍緩緩寫成。這種解釋違背了書法“疾澀”的根本選擇,當然就是不對的。

還有人把屋漏痕理解成把點畫寫成象大自然中屋漏痕那樣的形狀,邊沿如蠶食,美其名曰“有金石氣”。且不說“金石氣”並非殘破陳舊,單以外形說書法就又違背王僧虔書法“神采為上”的理論。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小篆泰山石刻字的殘破

歐陽中石和田蘊章也對屋漏痕做過解釋,歐陽中石說:“我們將一滴墨滴到生宣紙上,墨會向四周洇散,這種痕跡便是屋漏痕。”這裡有個問題,唐朝時期是不用所謂的生宣紙的。甚至清以前都很少有人用生紙寫字,沒加工過的生紙只用於喪葬祭奠中。直到明徐渭開創了大寫意國畫,才偶爾用生紙畫畫畫。

古人寫字一般都用再加工紙,象硬黃紙、染黃紙、熟絹等,這些紙的性質其實跟牆壁的表皮是一樣的。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硬黃紙

古代的能漏雨的牆壁,都是土做的。不管是夯土成牆,還是用土坯累成,表皮都要進行硬化。夯土牆直接用工具砑實,土坯牆上一層參雜了纖維的泥漿,然後抹光,這些跟紙張的“砑光”方法也如出一轍。

在這樣的牆壁上,雨水積攢到一定量,由於重力便會衝破阻力流下來。這裡的阻力有兩種,一種是牆壁的摩擦力,一種是水的表面張力。這時的雨水不但有向下的力,還有向左右兩邊的張力。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屋漏痕的兩邊顏色要重的原因,因為少量溶於雨水的泥土,在水的表面張力下,被推向水道的兩側形成的。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屋漏痕邊緣淤積的泥土

再來看看書法線條墨跡的形成過程,首先點畫要“藏頭,圓筆屬紙,令筆芯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中鋒用筆,篆籀筆法。顏真卿是深諳此道的,篆籀筆法,點畫圓渾是顏真卿的最大特點。這也是很多人把他放到同王羲之同等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中鋒用筆,使毛筆在行進的過程中,能向四面八方注墨。同樣,密實的紙張能使注入的墨形成類似於向下流的雨水似的液體。瞬間的表面張力保障了“圓筆”的力量感,印印泥也有這種立體的質感。

生紙因為洇散,就沒辦法讓筆道內的墨形成這種有張力的邊緣。如果用放大鏡看生紙上的線條和再加工過的紙上的線條就會發現,生紙上線條的邊緣是放射狀的。有句話叫“強弩之末,未能穿魯縞”,就是這種感覺。這樣的線條怎麼能比邊沿要漲出來的那種線條有力量呢?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屋漏痕和生紙上墨的洇散

所以,即便生宣紙能使墨分五色,畫出的畫韻味無窮,古人不會把生紙用作書寫用紙。歐陽中石先生顯然沒有考慮牆壁與生宣紙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稍有偏頗。

他的學生田蘊章對屋漏痕的理解跟他不同,田蘊章在“每日一字”的講座中講屋漏痕是行筆過程中且行且頓,不斷疊筆。他這種方法現今有不少人用,有人說這是“顫筆”,這種方法與真正的“戰筆”的不同另文再說。

可以想一下,邊行筆,邊頓筆,行一下還要回來疊一下,這樣的行筆是不是太做作了?書法作為從實用形成的文化藝術,是不是有點矛盾了呢?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雨水多次流到的位置

不過他的“且行且頓”但是說出了雨水順牆而下的真實狀態,這一點是值得讚揚的,但是行筆就不能機械地照搬照套。再說,屋漏痕的重疊是多次雨水停留在不同位置形成的,並不是一次完成,反反覆覆就有了描畫之嫌。熟悉米芾的,看到這裡可能會頓悟,這不就是米芾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嗎?

看過雨水順牆而下的人會明白,水痕的末端永遠都是圓的。水滴流下來時,如果不斷有雨水加入,就會一直往下流。如果沒有雨水加入了,水滴就停下來了。這時的水滴在重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呈現出一種搖搖欲墜,似垂飛垂的彈性。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顏真卿 自書告身帖 區域性

張懷瓘橫用勒,豎用弩,都是這種意思。勒如同勒緊的馬韁繩,手的拉力同馬的拉力使韁繩有了彈性的;弩如同拉弓射箭,手的拉力和弓弩的推力使箭呼之欲出。

從衛夫人《筆陣圖》中的“豎,如萬歲枯藤”,到歐陽詢《八訣》中的“豎如萬歲枯藤”,都說明了點畫要有象老藤一樣的彈性。

這樣總結下來,屋漏痕包括中鋒用筆和“橫鱗豎勒之勢”兩方面的內容,這正是書法點畫線條有高質量的關鍵所在,所以懷素聽顏真卿這麼說才會激動地站起來,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

田蘊章、歐陽中石理解的屋漏痕都有偏頗,米芾與顏真卿才不謀而合

懷素自敘帖區域性

至於有人認為屋漏痕說的是書法要“自然”的,無非是誤解懷素“一一自然”這句話而得到的錯誤理解。第一,他們討論的是筆法,第二古人的“自然”是“自”“然”,如果按現在的意思讀,這句話就沒有謂語了。

在古漢語中“自”作動詞,有“是”的含義。整句話是說(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一一都是這樣(痛快)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