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謀士,被曹操比作張良,可惜死於“戀漢情結”

由 史海爛柯人 發表于 人文2022-08-03
簡介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間的矛盾開始明顯:“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

王佐之材的謀士是誰

在後漢三國時期計程車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謀士:他富有韜略,深謀遠慮,曾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貢獻,被曹操比作子房,但最後卻引火燒身,憂憤而死,上演了一樁歷史悲劇。他便是荀彧。荀彧之死,從根本上來講,是其內心的矛盾所致:他既希望曹操實現霸業,同時又對漢室具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從而在成了漢王朝的殉葬品。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謀士,被曹操比作張良,可惜死於“戀漢情結”

公元163年,荀彧出生於河南許昌的一個官宦世家。永漢元年(公元189年)時,26歲的荀彧出舉孝廉,任守宮令,正式進入仕途。東漢末年政局敗壞,戰亂不斷,荀彧痛心疾首。為了匡扶漢室,荀彧曾投奔袁紹,希望藉助他的力量來維護漢王朝的統治。不過,經過一番權衡,荀彧最終還是轉投了曹操。

荀彧是當時的青年才俊,人稱有王佐之才,歸附曹操後也受到了重要。曹操愛才,對荀彧的加入自然滿懷欣喜,甚至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也”。荀彧是一位非常出眾的謀士,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過不少功勞。但透過荀彧的種種計策可知,在他內心深處還是主張曹操“迎奉天子”,統率諸侯,振興漢室。

不過,歷史上的荀彧,是個內心十分矛盾計程車人,他以漢臣自居,又是曹操謀士。按照荀彧的設想,當是盡心盡力輔佐曹操,藉以匡扶漢室。也正因如此,他此前才棄袁紹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不過,隨著曹操羽翼的豐滿,漢獻帝勢必會越來越被架空,徹底淪為傀儡。而這一的局面,卻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謀士,被曹操比作張良,可惜死於“戀漢情結”

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勢力不斷膨脹後,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這令對漢室懷有舊情的荀彧深感不安。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和荀彧之間的矛盾開始明顯:

“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國志·荀彧傳》

當時,董昭等人為了討好曹操,攛掇著曹操進爵國公、用九錫(按:九種禮器,表示最高禮遇)。但此事卻遭到了荀彧的反對。在荀彧看來,曹操身為漢臣,不該行僭越之事。所以,荀彧堅持奉勸奉勸曹操“秉忠貞之誠”,做匡扶漢室的忠臣。結果,這次掏心挖肺的勸諫,令曹操開始厭惡起了荀彧。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謀士,被曹操比作張良,可惜死於“戀漢情結”

關於曹操和荀彧的交惡,史書中還有另一番記述。在《三國志·荀彧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中,記載了另一件隱情:衣帶詔洩密後,董承被誅,伏皇后給父親伏壽寫密信,想要尋求外援。伏完曾將此信交給荀彧看,但荀彧默不作聲,既沒有站在伏完一方,也沒有告知曹操。事件暴露後,曹操曾責問荀彧,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陽驚曰:”昔已嘗為公言也。“太祖曰:”此豈小事而吾忘之!“彧又驚曰:”誠未語公邪!昔公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恐增內顧之念,故不言爾。“太祖曰:”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彧無對,謝闕而已。——《三國志·荀彧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獻帝春秋》雖多有演義成分,曹操與荀彧之間的這段對話也難辨真偽。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荀彧的內心深處,還是對漢王朝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也正是出於這樣複雜的心理,使得荀彧在得知衣帶詔後,沒有向曹操告密,而是保持了緘默。

荀彧的態度令曹操頓時起疑,也開始提防這個曾經的謀士。結果,到征討孫權時,荀彧在憂憤之中病逝了。關於荀彧之死,世家向來眾說紛紜。但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還有另一種說法:“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按照此說,曹操命人賜給了荀彧一個空食盒,暗示其將無漢祿可食。結果,對漢王朝依依不捨的荀彧,竟飲藥自盡。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謀士,被曹操比作張良,可惜死於“戀漢情結”

荀彧是憂憤而死,還是在曹操的暗示下自盡,已經真假難辨。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荀彧這種極其負責的感情,使得他一直都很矛盾。選擇做漢臣,還是全心輔佐曹操,始終都是荀彧的一大心結。而荀彧的這種猶豫,又令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最終死得頗為悲涼。從某種角度來講,荀彧之死,實則是死於“戀漢情情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