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由 語文360 發表于 人文2021-06-10
簡介隋朝歷史上可以查到的公主有六人隋文帝女兒長女 樂平公主楊麗華,文獻皇后所生,嫁北周宣帝宇文贇,女兒宇文娥英,外孫女李靜訓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初嫁儀同王奉孝,後嫁柳述襄國公主,下嫁河陽郡公李長雅廣平公主,下嫁安德縣公宇文靜禮隋煬帝女兒南陽公主

金輿是什麼意思

隋朝若惜公主嫁給李世民,眾所周知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中有著一位隋朝公主,但是這位公主並不是若惜,而是另有其人,那麼她到底是誰呢?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真正嫁給李世民的隋朝公主,對此有興趣的可以進來了解下。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隋朝歷史上可以查到的公主有六人

隋文帝女兒

長女 樂平公主楊麗華,文獻皇后所生,嫁北周宣帝宇文贇,女兒宇文娥英,外孫女李靜訓五女

蘭陵公主楊阿五,初嫁儀同王奉孝,後嫁柳述襄國公主,下嫁河陽郡公李長雅廣平公主,下嫁安德縣公宇文靜禮

隋煬帝女兒

南陽公主,母蕭皇后,開皇十九年下嫁宇文士及,子宇文禪師楊妃,唐太宗妃,子吳王李恪、蜀王李愔

齊王妃和楊淑妃都是隋楊王室的宗女公主,她們兩個是堂姐妹,楊淑妃是煬帝楊廣之女。李家和楊家有親戚關係,這在“煮酒”早有考證文,作為貴族的李家適逢天運,起兵反叛,先後殺了楊淑妃的父兄,乃至奪了楊家的天下,她作為俘虜,不期然呈在李淵最英勇的兒子李世民眼前。

她年歲尚幼,容色清美,李世民預見到了她日後的絕色。他把她派給了自己的髮妻長孫無垢,這個13歲就嫁給李世民,賢德的女人,自然是毫無反對地扮演起了亦姐亦母的角色。楊淑妃為人低調,她漸漸忘記了自己亡國公主的身份,小心把握著自己作為新國貴妃的分寸,為李世民先後生下了兩位王子,一個是行三的吳王恪,一個是行六的蜀王愔。由於她謙恭、美貌,有公主天然的儀態,更有一個出色的兒子——吳王恪(蜀王並不得李的歡心),李世民曾提出立她為皇后,但她的血統是個不可逾越的阻礙和痛腳。

她最大的幸與不幸都在於她的兒子吳王。如果她沒有這個兒子,也許朝臣不會竭力反對立她為皇后。因為一旦成為皇后之子,吳王日後繼位的可能便陡長,何況誰都看得出來,李世民最偏愛的兒子就是恪。長孫無忌們無法容忍隋楊政權以這樣一種順理成章的方式復辟,無法容忍一個流著前朝最尊貴血液的王子成為儲君,哪怕他是最優秀的,是融合了兩代偉大帝王的血統,李治繼位後,失去了太宗庇佑的淑妃母子,在處心積慮的長孫無忌面前無處可逃,最終恪和高陽公主被以謀反的莫須有罪名賜死。“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望,海內冤之。”

在恪死後,他的弟弟被黜為庶人,徙居巴州,死後的爵位才被起復,陪葬昭陵。而他們的母親楊淑妃,從此在史官的筆下失去蹤跡。昭陵中傳說葬了一位楊妃,史料無法斷言是楊淑還是齊妃。

楊淑妃在唐初時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內官“四妃”之一。楊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親生母親。在史書上對楊淑妃這個人物的描寫非常的少,只記載了她的兒子吳王李恪的立傳之上,但也僅有寥寥數字而已。對於楊淑妃逝世於何年也不清楚。

楊淑妃的生母,史料上並沒有記載,有很多種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為帝。根據兩唐書太宗諸子列傳中的措辭可以知道,“楊妃”這一稱呼是最簡單嬪妃的泛指,而是唐朝的制度,“四妃”的地位是僅次於皇后的等級,她們分別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但是很遺憾的是,楊妃的具體封號不詳,何時獲得今已失考。楊淑妃是我們後世根據當時的情況給楊妃冠上的封號。楊淑妃的卒年,具體是什麼時候現在也是不知道的,楊妃是否陪葬昭陵,也是未知之數。

楊淑妃作為楊廣為數不多的子女之一,楊淑妃在童年時代也是過著無憂無慮的,衣食無憂的生活,並且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隋煬帝的一生熱衷於遊歷,他的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在這期間,楊淑妃也跟隨父親遊歷,所以她的見識也是非常廣泛的。

在隋湮唐興這樣的背景下,短短數年,楊妃就從天子嬌女淪為到了亡國之女。楊淑妃生平有很多都是不詳的,如楊淑妃是何時嫁入秦王府的,楊淑妃是何時被冊封的等等。對於楊淑妃這個人物的封號有著不少爭議。一種觀點是認為楊妃是四妃中的淑妃,這樣的話她的封號也就沒有矛盾了。另一種觀點是楊妃早喪,是之後才追封的。因此關於她的封號還是有很多不同爭議的,但至今也沒有依據來證實是哪一個。

楊淑妃的卒年現今也不詳,在《唐會要》中的昭陵陪葬名單中也沒有出現“楊妃”的名字,但是《唐會要》名單本身就不是完整的,所以楊妃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數。永徽四年年初的時候,李恪被捲入政治的鬥爭,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也受牽連,但這個案件並沒有對楊妃的生平受到影響影響,所以很難判斷是史料遺失還是她在這件事前就已經早亡了。

過舊宅二首

【原文】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園荒一徑斷,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金輿巡白水,玉輦駐新豐。紐落藤披架,花殘菊破叢。

葉鋪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紉珮蘭凋徑,舒圭葉翦桐。

昔地一蕃內,今宅九圍中。架海波澄鏡,韜戈器反農。

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其一

我的車輦到了我的“武功”舊宅,前面有鳴笳開道。“武功”舊宅早以無人居住顯的十分荒涼,但一條道路被打掃乾淨,苔蘚爬上臺階覆蓋了半邊。池中水,因為有源頭活水,還是比較清新,園中的老樹如今也開花了。那年我離開舊宅征戰天下,就有了以天下為家的想法。其二

我乘著車輦沿著白水巡視,車輦駕臨到我在新豐縣的舊宅“武功”。枝紐從支架上脫落,藤蘿覆蓋到架子上,百花已經開過了,菊花卻在花叢中綻放。樹葉鋪在草地上,池中的水流了一半。小徑邊的蘭花已經凋零,地上的桐柏葉讓我想起了周成王以桐葉為圭,恩封自己的弟弟。往日我在這一隅之地,如今我以天下為家。我讓海晏河清,四海昇平,天下兵戈休息,士兵回家務農。天下文同書車同軌,已經完成了大一統,我又何需學那漢高祖,衣錦還鄉唱什麼《大風歌》。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註釋

其一

①新豐:唐初新豐縣,即今天西安市新豐鎮。新豐是漢時建縣,劉邦稱帝后,劉太公思歸故里,劉邦仿老家豐地街巷另築一城於關中,並遷故舊居之,以娛太公,後更名為新豐。翠輦[cuì niǎn]:裝飾有翠羽的車輦,這裡指帝王所乘車輛。

②譙[qiáo]邑:秦置縣,魏武帝曹操故里,在今安徽毫縣。李淵早年仕隋時曾任譙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州。鳴笳[jiā]:古代貴官出行,前導鳴笳以啟路,這裡指代是皇帝出巡到此。

③荒:荒無人煙。新:乾淨。

④苔古:另有作“臺平”一詞,路邊階下鋪滿綠茸茸的蒼苔。

⑤消:替換。

⑥辭:離開。此:另有本作“北”字

⑦四海:出自《荀子·榮辱》:“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另有《漢書·高祖紀》:“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這裡藉此點明瞭自己的身份。為:加有本作“成”字

其二

①金輿[yú]:金者,貴也。 輿者,車也。 故金輿有金車之象,為君子,貴人所乘之車,譬之君子居官得祿,須坐車以載之。這裡代指皇帝車輦。白水:當時的京畿白水縣。另有漢光武帝生於此,在今湖北棗陽。張衡《東京賦》有“龍飛白水”之句。

②玉輦[niǎn]:天子所乘之車,以玉為飾,又稱玉輅。新豐:唐初新豐縣,即今天西安市新豐鎮。

③披:覆蓋

④葉鋪:全詩校“一作鋪庭。”

⑤竭:完。

⑥紉[rèn]佩:《離騷》有“紉秋蘭以為佩。”

⑦剪桐:周成王與叔虞戲,剪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曰:“天子無戲言。”遂封叔虞於唐。見《史記·晉世家》。

⑧一蕃[fān]:《詩·大雅·崧高》有“四國於蕃,四方於宣。”代指未登皇位之前的自己。

⑨九圍:代指古代中國九州,也有天下之意。出自《詩·商頌·長髮》:“帝命式於九圍。”

⑩架海:猶航海。澄鏡:四海昇平。

?韜[tāo]戈:謂息兵止戰,出自《晉書·慕容德載記》:“此志未遂,且韜戈耳。”反,同“返”,意為回家。

?八表:指極遠地方,這裡代指天下。文同軌:出自《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歌大風:漢高祖劉邦稱帝后歸故鄉沛縣,召故人父老歡宴,帝自擊築,作歌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見(史記·高祖本紀)。

【作品鑑賞】

《過舊宅二首》自己的潛邸“武功別館”

其一

這首詩近擬於五言律詩。首聯“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不僅扣住題目“過舊宅”,同時又透過“翠輦”和“鳴笳”來指出如今的帝王身份。而且句中“新豐”和“譙邑”分別是漢室和魏室的皇家龍興之地,用他們來比喻自己的潛邸“武功別館”,其中的意境不言而明。

中間兩聯描寫舊宅眼前景。三、四句“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上句的“園荒”,表明舊宅被閒置無人居住;“徑新”透露出帝王舊宅平時有人守護整葺。下句則由“園荒”帶出“苔古”,由“徑新”帶出“階斜”。路邊階下鋪滿綠茸茸的蒼苔,遮住了半截斜階。詩句給人以新舊交織的觀感,這其中的舊正寓意著過去的自己,而新正象徵著如今的自己。而如今的自己來到過去自己的住宅,那種新舊交織,給予人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過舊宅二首》被認為與漢高祖劉邦《大風歌》氣勢相當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園池裡的流水不斷流淌更新著,老樹也不斷髮出新芽開出新花,宅園裡始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宋代朱熹有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前池中為什麼沒有舊水,那應該是水有源。劉禹錫有名句:“病樹前頭萬木春。”可以看出作者對舊院的感情,水清花開,那是有源有根,自己的成生也正源於此,頗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味。

末聯“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尾聯氣魄宏大,剛健有力,充滿豪邁的情懷,既總結了全詩,又點出了題旨,歷來被認為與漢高祖劉邦《大風歌》氣勢相當。

《過舊宅二首》寫秋天卻沒有半點悲秋之意,這一定是心情使然緣故

這首在格律上也具備五言排律的特色。第一聯“金輿巡白水,玉輦駐新豐。”點出詩人的身份,也是實景描寫。金輿、玉輦都是帝王身份的象徵,白水和新豐也是這種身份、出身的借代寫法。

“紐落藤披架,花殘菊破叢。”有瓜熟蒂落,脫穎而出的意思。那瓜成熟藤落,百花開後菊花還在獨放。這表達了詩人對經過重重磨難登上帝位的感慨,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葉鋪荒草蔓,流竭半池空。”這是對景色的實寫,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來到自己的故園“武功別館”應該是在這一年的秋天。但作者寫秋天卻沒有半點悲秋之意,這一定是心情使然緣故。

《過舊宅二首》天下太平全靠的是自己征戰四方,結束天下紛爭

“紉佩蘭凋徑,舒圭葉翦桐。”這一句是對仗工整的句子,透過以眼前物用典喻己。前一句出自屈原,也是喻自己當年也是秋蘭佩帶在身上的一名貴族子弟。後一句借周成王剪桐葉封賞其弟,喻如今的自己貴為帝王,也能分封諸人。

“昔地一蕃內,今宅九圍中。”又是古今追憶,過去是一蕃之地的我,如今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架海波澄鏡,韜戈器反農。”這句是對自己的功績描述,四海澄靜,化劍為犁。這天下太平全靠的是自己征戰四方,結束天下紛爭。

“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這句還是對自己功績的讚揚,天下同文同軌,不用像劉邦一樣唱讚歌。其中基調昂揚奮發,風格雄渾豪邁,結尾兩句,充分表現了李世民作為一代雄主的宏偉氣魄。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陳巖肖在《庚溪詩話》:唐文皇既以武功平隋亂,又以文德致太平,於篇詠尤其所好。如曰:“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辭氣壯偉,固人所膾炙。又嘗觀其《過舊宅》詩曰:“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一朝辭此去,四海遂成家。”蓋其詩語與功烈真相副也。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籤》卷五:“風起雲揚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氣象方侔……太宗文武間出,首闢吟源。宸藻概主豐麗,觀集中有詩‘學庚信體’,宗向微旨可窺。”

王傳臚:這是一篇唐太宗志得意滿時的作品,雖然在詩文中太宗皇帝強調自己無需《大風歌》來壯聲勢。但這種帝王功成名就,一統江山的氣勢,讀起來與劉邦的《大風歌》又有何異。

褚為強:對往日生活的回憶、重遊故地也是太宗述懷言志詩的一個重要內容。其詩多為撫今追昔、慷慨懷古之作,表現了對昔日崢嶸歲月的懷念,充滿了一股豪邁之情。

胡紹玲:從表層看此詩極事鋪排,但其深層卻展示了唐太宗“建用皇極”的意識, 抒發著帝王居高的情懷。

作者介紹

李世民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隋朝公主為何嫁給李世民?楊淑妃嫁給李世民是心甘情願的嗎?

中文名

李世民

別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國 籍

中國(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出生日期

開皇十八年(一說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職 業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開

代表作品

《帝範》,《貞觀政要》等

諡 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 號

太宗

年 號

貞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