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由 歷史店 發表于 遊戲2022-06-27
簡介於是,事情就這樣僵持了一段時間,直到最後蘇方撤回了所有專家,錢學森最後才拍板決定,就用我們化肥廠自己生產的液氧,因為他相信只要是合格達標的就沒問題,而且我們中國人也不比外國人笨,憑什麼國外生產的液氧能發射導彈,我們生產的就不行

啞柏鎮的化肥廠有幾家

自二戰結束後,世界強國都開始計劃研製導彈,以作為增強國防軍事實力的手段,其中也包括我們中國。中國導彈之路舉步維艱,所遇到的困難也更是多如牛毛,不過最值得一提的,是導彈燃料——液氧問題,因為這一難題竟是被一家名不見經卷的化肥廠解決的。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要說中國的導彈,就不得不提“導彈之父”——錢學森。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困難,義無反顧地從美國回到祖國。在當時,錢學森已經在美國學習和任教20多年,是當時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還曾參與了美國軍方研製導彈的工程,因此在當時也流傳有這樣一句話,即“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錢學森回國之後,首要目標就是研製中國人自己的導彈,畢竟當時的美國,英國和蘇聯,都已經掌握了導彈技術。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錢學森經過幾天的準備,向有關部門領導提交了一份“導彈計劃書”,同時也陳述了研製和掌握導彈技術的必要性:因為導彈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誰手裡有導彈,誰在國際上就有話語權,而且國際局勢瞬息萬變,西方有些國家又強力推行霸權主義,中國人必須一手握著導彈,一手拿著橄欖枝……聽完錢學森的一番闡述,中央部門經過會議決定,立馬制定切實可行的“導彈計劃”,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止步不前了。

1957年,中蘇關係進入“蜜月期”,因此在蘇聯技術專家的指導下,錢學森帶領團隊先仿製蘇聯的p2導彈,雖然在仿製的過程也遇到了重重困難,但最後都能順利地解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近導彈爆炸試驗的最後階段,卻出現了一隻了始料未及的“攔路虎”……

在當時,導彈所用到的推進器燃料是酒精和液氧。對於酒精,我國當時具有生產能力,而且純度也完全達標,但就液氧來說,就需要從蘇聯進口了。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在工業上,生產液氧的主要方式是空氣低溫分離法,即對將空氣在低溫高壓下進行分餾,然後再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提純工藝,最終得到淺藍色液態氧氣。按照導彈燃料的標準,我國當時生產的液氧很難達標,因此蘇聯方面才要求液氧必須從蘇聯進口,以確保萬無一失。

本來燃料的供應都已經沒有問題,可誰知快到導彈試驗的時候,蘇聯方面卻傳來訊息,說他們生產液氧的西伯利亞工廠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因為本身液氧就具有強氧化性,很容易發生劇烈的燃燒,所以它才充當了航空燃料中的強氧化劑。不管怎麼說,蘇聯已經無法按原計劃提供液氧,而唯一的辦法就只能自己生產,不然導彈的爆炸試驗就要推遲,甚至是取消。為此,錢學森經過研究和思考,決定對國內生產液氧的技術進行改進,於是他就找到了多家生產液氧的工廠進行討論,其中竟然還有一家生產工業化肥的工廠。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經過一番討論,錢學森找到了液氧不達標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裝置落後,以及生產工藝不夠精細,所以先就裝置問題進行改進。錢學森在佈置工作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這家化肥廠竟然有一臺從德國進口的壓縮裝置,但由於工人不大會操作,因此長期處於擱置狀態。於是,錢學森派人對化肥廠的裝置進行除錯,然後讓化肥廠的技術工人,務必要在一個星期之內,生產出符合要求的液氧。最後,這家化肥廠經過反覆的試驗,生產了足足32噸液氧,而且經過檢驗後全部達標。不過,就在人們都欣喜若狂的時候,蘇聯專家卻給出了否定的意見。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因為在蘇聯專家看來,一個化肥廠怎麼能生產導彈專用的液氧,所以蘇聯專家都拒絕使用,即便是將檢驗合格的報告放在他們眼前都不行。於是,事情就這樣僵持了一段時間,直到最後蘇方撤回了所有專家,錢學森最後才拍板決定,就用我們化肥廠自己生產的液氧,因為他相信只要是合格達標的就沒問題,而且我們中國人也不比外國人笨,憑什麼國外生產的液氧能發射導彈,我們生產的就不行?結果,我們取得了成功。

中國第一顆導彈研製中,遇到液氧生產難題,竟被一家小化肥廠解決

從第一顆仿製導彈“東風一號”試驗成功,到第一顆自主研發導彈“東風二號”爆炸成功,我國的“導彈之路”在錢學森等人的帶領下,經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終於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越走越光明,同時也為新中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