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由 野馬育瑋 發表于 遊戲2021-06-08
簡介如劍如戟,埋藏在堅硬鹽殼之下的秘密跟其他調查組一樣,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在從外圍往羅布泊深處行進時,先還可以用鐵鍬在戈壁灘上取得樣品,在進入由鹽巖板結而成的湖底沉積區後,沒想到更加堅硬的取樣工具——十字鎬也失去了作用

飛鳥最怕什麼

10月16日一早,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隊從若羌縣城離開,前往東北方向上230多公里之外的羅布泊腹心地帶,即從衛星地圖上可清晰看到的“大耳朵”。那裡是整個羅布窪地地勢最低的地方,也是羅布泊眾多內陸河注入的尾閭盆地。

科考隊先是沿315國道向東行進,後折向東北方向的一條省道。從地圖上看,通往羅布泊核心地帶的兩側,滿眼灰白,已全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茫茫戈壁。為保證給養,科考隊提前買好了三大箱水、以及各種乾糧,計劃是當天晚上抵達羅布泊核心的羅中鎮。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穿越羅布泊,對飛鳥亦是一場冒險

由於路途遙遠,既要保證野外考察的工作成效,又要保證行程的時間安排,科考隊根據不同的生境,對羅布泊地區進行樣點調查。從歷史角度講,科考隊進入的大片區域,都曾是羅布泊湖水分佈的區域。

在我國史書典籍中,對羅布泊早有記載,曾分別稱其為“泑澤”、“鹽澤”、“蒲昌海”和“牢蘭海”。《漢書》曾記載羅布泊面積“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即使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阿彌達等人前往青海進行河源考察時,還記錄羅布泊“淖爾東西二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冬夏不盈不縮”,其水面也是相當廣闊的。據考證,歷史上其最大面積曾達到5萬平方公里。上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對羅布泊進行實地科學測量時,其面積還有475平方公里。然而滄海桑田,當今天的科考隊在這片區域考察時,乾涸的土地見不到一滴水,滿眼都只是荒涼沉寂的戈壁灘和鹽巖沉積,甚至白雲停駐的天空都是寂寞的。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這樣的生境下,水生生物調查組放棄了調查取樣的念頭,植物調查組則還能從進入羅布泊外圍時,還能對沙包上分佈的稀疏檉柳群落進行樣方調查,等越往湖泊深處,地表連植物也徹底消失了身影,滿眼只是大大小小的石子。野生動物調查組亦是如此,在進入羅布泊外圍時,還能在檉柳叢中找到野兔的痕跡,以及記錄到一隻麻雀低低地、甚是吃力地飛過沙漠,甚至觀察到了一隻紅脅藍尾鴝,等進入到一望無際的鹽巖殼分佈區時,連飛鳥也徹底消失了蹤影。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在沿途第三個調查樣點,在科考隊完成考察任務準備離開時,野生動物組意外發現了一隻成體小鵐躲在越野車底,似乎很怕光。科考隊擔心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會碾死它,趕它離開,它都不走。後科考隊將其帶離公路,發現這隻鳥神情恍惚,放下後居然又跌跌撞撞跑回到了公路上。“鵐通常生活在農田生境,有草有水的地方,它怎麼會出現在這裡?”野生動物組判斷這隻鳥很不正常,在沒有水源和食物的情況下,基本上是活不了了。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歷史上《水經注》曾記載:“當其環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以形容其大水湯湯、無法飛越。在千年之後的今天,沒想到徹底乾涸後的羅布泊,對飛鳥依然還是一場生死冒險,令人唏噓。

如劍如戟,埋藏在堅硬鹽殼之下的秘密

跟其他調查組一樣,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在從外圍往羅布泊深處行進時,先還可以用鐵鍬在戈壁灘上取得樣品,在進入由鹽巖板結而成的湖底沉積區後,沒想到更加堅硬的取樣工具——十字鎬也失去了作用。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按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的取樣標準,越是人為干擾少的取樣區,越是理想。此外他們通常在一個樣點,取四個層次的土樣,如地表往下0-20釐米、20-40釐米、40-60釐米、60-100釐米。“取不同土壤層的樣品,主要是看其土壤成分、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等的變化”,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的王紅雷老師講。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在靠近羅布泊“大耳朵”耳垂部位的樣點時,地表不僅寸草不生,而且坑窪不平、堅硬如鐵,滿布著無邊無際的鹽巖殼。科考隊穿著厚重的野外靴,踩在上面咯吱脆響,卻不見地表有任何東西被踩碎,如同行走在火星地表。最令人觸目驚心地是:乾涸湖底還有無數翹立的硬片,如旋風捲過留下的鋒利刀鋒劍戟。科考隊長盧博士認為是湖水乾涸太快,以至於迅速凝固成形所致。在這裡,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遇到了大難題,他們先前借地表縫隙處還能取得樣品,在這裡,改用了更加堅固的十字稿,用力砸下去,發出金屬般脆響,然而砸到地表以下20釐米深時,依然是堅實的鹽殼,調查從來不空手的土壤和微生物組只好在這個樣點放棄取樣。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科考隊在繼續行進至“大耳朵”中心部分時,一輛大剷車正在路邊挖取水溝,剛剛離開。土壤和微生物調查組趕緊下去,在深溝邊頓時驚喜無比:原來堅硬的鹽殼,讓取樣工具束手無策,而大剷車卻輕易砸開了地表,並一路往下深挖,在挖土機工作後留下的1。5米左右的斷面裡,土壤分佈的立體結構一覽無餘。經測量,鹽巖殼層厚達50釐米左右,鹽殼底下即是90多釐米的土層,土層較溼潤,而溝底汪著一溝藍綠色透明的水、以及厚厚的白色結晶的鹽。如此完美的剖面太難得了,土壤和微生物組趕緊下溝工作,在這個樣點,調查小組除在四個取樣工作層各取三個樣品外,還額外增加了1。5米處的土壤樣品。“太珍貴,我們要儘可能多取一點,以便後期充分分析”,土壤和微生物組負責老師稱。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茫茫大漠飛鳥絕跡,科考隊抵達羅布泊“大耳朵”|綠會羅布泊科考

(圖源:綠會)

此後,在到達羅中鎮之前的另一處樣點,也同樣發現了推土機挖開的鹽溝,裡邊滿是碧綠透明的滷水和沉澱下來的厚厚鹽層,有意思的是,有些挖出來的溝兩側,由於至今依然有地下水從溝底冒出,隨著水量一邊冒出一邊被蒸發結晶,最終在滷水池裡形成一個個塔柱,景觀十分奇特,有類似喀斯特溶洞地物特徵。有些地方,地表10釐米之下,即已分佈有厚厚的鹽岩層。羅布泊為著名的積水積鹽之地,在這裡一覽無餘。也正因為此,今天的羅布泊核心地區建有巨大的國投鉀鹽廠,併為這家鉀鹽廠建立了配套的火車站,長年生產並向外輸送鉀鹽。

接近傍晚7:30,太陽漸漸沒入地平線,夜色開始瀰漫於這片蒼茫神秘之地。科考隊決定收工,趕往地處羅布泊核心地帶唯一的一處落腳地——羅布泊鎮(亦稱為羅中鎮)。由於特殊原因,去往這裡的公路和地名,在地圖上都是沒有名字的。而羅布泊鎮僅有一家旅館,身處大漠之中,被科考隊形容為“新龍門客棧”。

文/Gone 審/shanlong 責編/angel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