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做好投資的水到底有多深?

由 亞當李司機 發表于 遊戲2022-05-21
簡介當然,我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是,讓你把理論用到投資的具體實踐中去,具體如何運用社會關係力量與結構、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分析當下經濟狀況,你得在幹中學

蛛網模型以什麼假定為前提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不少有志青年對於經濟學理論十分渴求,大家都希望透過投資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條件。

前期,我收到不少私信,希望老李給大家介紹一些相關書籍,以使自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理解經濟學。

大家的心情我十分理解。

對於我來說,給大家介紹經濟學教材是順手拈來的事情,但是這有什麼意義呢?

要知道,初級宏觀經濟學、初級微觀經濟學總共兩本,再加上中級、高階宏觀、微觀經濟學,總共6本(我高階那2本也沒讀),即使你能讀懂,你有時間讀嗎?

因此,還不如先給大家做一個總體解讀。

大家先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後慢慢把這些理論用到投資中去,“幹中學”才是最快捷的學習方法。

雖然今天我的解讀並不全面,甚至可以說是漏洞百出,但是理念絕對沒有問題,你get到理念,自然就會收到乾貨。

當前許多大V整天神神叨叨忽悠散戶,其實就是懂得一點我講的東西。只不過,他們比較擅長把這些東西運用到極致,擅長講故事而已。

就他們那點三腳貓的功夫,竟然能夠收穫百萬粉絲,竟然能夠名滿江湖,而老李這樣紮紮實實做學問、做投資的人,卻只有3萬粉絲,這個江湖怎麼了?

不說這些了,直接扯正文。

01

我們都知道,西方古典經濟學的鼻祖是亞當·斯密,大家對於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津津樂道,我的經濟學常識普及也從斯密開始。

實事求是說,斯密的確是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在他那個時代竟然有如此高的學術造詣,實在難得,即使放在當代,斯密的專業水平也秒殺一眾偽經濟學家。

直到現在,許多專業人士對於斯密所謂的“看不見的手”的意思,並沒有搞清楚,大部分人是透過這句話來理解斯密的那隻手:

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

大家都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去理解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認為人的自利行為,一定會出現利他的結果,自利即利他。

實際上,如果人人都只是單純自私自利,從不考慮他人的利益,這個世界一定是霍布斯叢林,弱肉強食的霍布斯叢林!

事實上,大家對於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解,只是著眼於一句話,而不是著眼於一本書,由於這些專家的智商需要“充值”,他們只能從一本書中挑出一段話來歪曲理解事實。

其實,“看不見的手”背後的秘密是

社會關係力量及其結構

只有市場結構以及市場結構背後的社會關係力量,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約束力,保證人們必須透過“利他”達到“利己”的目的,否則一定會受到懲罰。

這種社會市場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源於社會大分工!

社會大分工出現之後,人們生產的產品必須有一個場所才能進行交換,這種交換必須透過市場才能實現,為維護市場的有序執行,才出現相應社會結構。

做好投資的水到底有多深?

這就相當於一個菜市場,為了維持菜市場的正常執行,行政、工商、質檢等機構必須在其中發揮作用,人們在這種市場中賣菜,才能夠方便別人,自己也賺到錢,無形的手才會發揮作用。

斯密還認識到,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每個人必須付出他人提供相等的勞動。

但是,在現實的社會關係結構中,由於每個人掌握的資源不同,所處的地位也不同,資本支配勞動,大資本支配小資本的社會關係局面,強勢群體侵佔弱勢群體的利益空間,難以實現等價的利益交換。

一個很可笑的事實是,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個高開低走的過程。

在斯密時期,“西方經濟學出道即巔峰”,斯密老師的成就站在學術的高峰,這就造成他的徒子徒孫們水平遠趕不上他。

斯密之後的李嘉圖、巴斯夏、李斯特、穆勒、休謨等人,其水平與專業度與斯密相差千里,在斯密時期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其後輩反而混淆不清。

比如,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已經指出:

效用、稀缺性、成本並非商品交換價值的決定因素。

效用價值(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定義不同。

效用價值指物對人的有用性,指的是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交換價值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商品的價格。

在斯密眼中,並非效用價值決定交換價值。

效用價值表現為購買者對於商品的心理滿足程度,如果效用價值決定交換價值的話,一個東西的效用價值越大,這個東西的交換價值就越大,賣得越貴。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斯密拿鑽石與水舉例

,鑽石雖然沒有多少用處,效用價值不大,但是價格卻很高;而水誰都離不開,效用價值很大,但是賣的卻很便宜,甚至不要錢也能夠得到。

對於斯密已經解析的非常清楚的東西,其徒子徒孫們卻熱衷其中,大部分是圍繞“效用、稀缺性、成本”進行的。

比方說,他們理解一個商品的價格,是以效用與成本之間達到均衡來定價的。

如果一個商品的成本(包括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為50元,購買者認為這個商品的對於自己來說,(效用)值得花60元,那麼雙方就會成交,因為在效用與成本之間能夠取得一個均衡點。

在斯密之後,19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學出現

“邊際革命

”,這場革命使得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的消費、需求、效用。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

其實,邊際這個詞語的意思很好理解,即使你沒有學過經濟學也可以理解,高等數學的相關運算就來自這個簡單的概念。

所謂邊際,就是“新增之新增”。

西方經濟學所假設的理性經濟人,把經濟行為分解為若干步,當走出第一步的時候,行為者所獲得的新增收益(邊際收益)與所付出的新增成本(邊際成本)做比較。

如果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那麼可以進行下一步,直到出現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為止。(如果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話,再幹下去就賠本了)

在此基礎之上,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一系列東西就噴湧而出:

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要素供給者理論、需求彈性、供給彈性、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價格彈性、收入彈性、蛛網模型等。

02

上世紀20年代的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把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凱恩斯經濟學推上前臺。

前期,以“資源與慾望之間的矛盾”(資源有限,慾望無限)作為經濟學基本問題的西方經濟學,有許多缺陷,這些缺陷跟這些經濟學所處的哲學環境(抽象人性論、功利主義)有關係。

這些我們先不提,我們提一個重點。

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利益均衡機制,其前提是資源有限,人的需求無限,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再生產流程問題,更不用說社會再生產流程中的貨幣流量機制,他們甚至忽略貨幣的作用。

孰不住,在沒有貨幣的物物交換的環境中,買的同時就是賣,買賣同時發生,供給必須等於需求,薩伊所說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是正確的。

而當貨幣出現之後,供給與需求的數量與時間就發生變化,這就根本改變人們的經濟行為。

在交易功能之外,貨幣同樣具有儲蓄、投資、生息、借貸功能,在社會實物生產與交換系統之外,出現一個獨立的貨幣系統,這個系統不進行實物生產,卻為社會實物再生產提供動力。

在此之後,市場也分為“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

於是,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儲藏功能,使得人們開始儲蓄,並減少消費,出現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資本的投資功能,決定儲蓄的多寡,儲蓄行為出現流動性偏好定律;

資本的生息功能,使得投資出現機會成本,形成資本的邊際效益遞減定律。

平心而論,凱恩斯經濟學對於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儘管其仍然利用邊際分析。

但是,他不再進行個體主義分析,而是把社會經濟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的再生產機器,這種整體主義思維方式,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起到重大幫助。

03

上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的弊端開始出現,作為需求學派的凱恩斯主義,他主張透過增加政府支出來擴大需求,以彌補市場出現的有效需求不足。

然而,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政府支出增加,最終還得全社會承擔,於是造成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人們開始埋怨政府管的太多,紛紛要求政府退出市場,凱恩斯經濟學壽終正寢。

在這種背景之下,供給學派來了!

供給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拉弗、蒙代爾等人,他們主張政府減稅,縮小政府財政開支,緊縮貨幣供給。

其實,後來出現的新自由主義,實際上也是供給學派的徒子徒孫,它主張金融自由化,同故宮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來增加貨幣流量,來代替政府的財政支出。

供給學派指出,經濟危機的根源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

供給不足的原因是政府幹預太多,造成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政府對社會投資造成擠出效應,最終造成社會購買力下降,供給相對過剩。

其實,在新自由主義出現之後,西方經濟學也在實現自我突破,在這一時期,也出現很多新興經濟學理論,如制度經濟學、資訊經濟學與博弈論。

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科斯、諾斯,他們提出產權與交易成本理論。

科斯指出,在理性經濟人計算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時候,必須以產權清晰作為條件,同時要計算交易成本,在產權清晰、交易成本確定的情況下,市場會自動形成最優決策。

這種分析問題的方式,

開始從原子式的個人向人與人之間的產權關係與交易成本轉移,向社會關係力量邁進一步,但並沒有大膽走下去。

資訊經濟學以斯蒂格里茨為代表人物。

他研究的是在資訊不對稱背景之下,人們透過委託他人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形成委託-貸利關係,但是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市場經常出現失靈現象。

博弈論的代表人物是納什,他提出人的行為的利益相關性。

博弈論指出,理性經濟人在計算自身利益的時候,必須考慮他人的行為。

因為當個人爭取自身利益的時候,由於他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的利益,不但不會得到最大利益,反而會出現對自己最不利的結果。

04

我說的這些,是西方經濟學的大概演進路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的也湧現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我們對於他們為西方經濟學打的補丁,表示贊同與認可。

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意識到,西方經濟學大概有這四點缺陷有待於解決:

1、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必須使自己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條件下。

正如剛才我分析的制度經濟學、資訊經濟學、博弈論,他們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區域性性關係,但是還沒有關注真正的社會關係力量,及其背後的市場權力關係。

2、邊際革命固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邊際分析只能考察連續性的經濟變數,對於社會變革所形成的躍潛,邊際分析無法奏效。

3、

實體經濟學的關鍵是擴大再生產,這種擴大再生產肯定會造成資本擴張的非均衡過程,而西方經濟學最喜歡分析某一時期的供需平衡現象,這與實體經濟的執行本質相背離。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說西方經濟學一無是處,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用不到這些理論,你這麼說就相當於給我潑汙水了。

我的意思是,我們要清楚,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表層的財富現象與利益現象,在這個社會關係結構處於相對穩定的格局時,完全派得上用場。

在我們分析完畢社會關係力量及其結構之後,也要清楚這些表層的財富現象與利益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常識。

假如你連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分析社會關係力量背後的權力結構了。

當然,我們一定要清楚,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投資高手,你必須理解關於支配財富與利益的社會關係力量與結構的深層次理論,不懂這些東西,你不可能做好投資。

至於社會關係力量及其結構,我已經寫過7、8篇文章,這裡就不贅述了。

後記:

本人寫的這篇文章,提到過一批經濟學派與經濟學理論,但是沒有提到的經濟學派與經濟理論還很多,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把他們一網打盡。

當然,後期我會慢慢收拾他們,直到全部一網打盡。

我寫這篇文章的核心在於,讓大家不要懼怕西方經濟學,不要覺得經濟學很難學,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是,

讓你把理論用到投資的具體實踐中去,具體如何運用社會關係力量與結構、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分析當下經濟狀況,你得在幹中學。

在你能夠遊刃有餘分析全球經濟現象之後。

比如說,你判斷出當前中國經濟是好,是壞,未來釋放流動性的機率有多大,下一步政策的重心在哪裡,你才能進一步判斷股市的未來趨勢如何,應該買哪一類股票。

在選好賽道之後,你才能進行股票的財務分析,估值分析等流程。

其實,投資就那麼簡單,最難的是把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