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由 青州奇聞異事 發表于 遊戲2022-01-05
簡介據臨淄孫婁店王內祥先生所言,柏山的人文景觀,是其王氏先賢在清代中期與居住在柏山北坡附近的東王村王氏家族和西王村的賀氏家族,為了壯文運,興科甲,在柏山共同建造了文昌閣、魁星樓等建築

萬松山在什麼地方

作者/魯清源

曲徑穿雲上,松高翠色微。

鐘鳴山月曉,犬吠野樵歸。

竹露侵僧榻,苔痕染客衣。

當年禪誦處,蘿薜滿煙扉。

——《柏山寺齊祈》

這首五律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臨淄進士王雲岫(下文有介紹)同友人登臨青州柏山,流連林泉的即興之作。他用生動的文筆向我們描繪了柏山的秀麗風光,松柏蓊鬱,山巒疊翠,古寺鐘聲,清曠怡人。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做一次柏山之旅。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柏山,俗稱大山,又名萬松山,坐落於青州市邵莊鎮西王村南郊,海拔320米,方圓3。6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植被茂盛,古蹟累累,遠遠望去,整座山體好像是一座墨綠色的金字塔,巍然矗立,傲視蒼穹。

柏山之名,由來久矣。翻開西王村《賀氏族譜》,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吾賀氏自始祖(諱)伯剛於明永樂(1403)時從直隸棗強縣遷於青郡城西四十里柏山下之西王村,而隸益都民籍焉。”從這段記載中算起,至今也有六百餘年的歷史了。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土地就是齊國貴族出行圍獵,遊覽休閒的絕佳去處。該村東面與其比鄰而居的南王孔(聶家王孔),曾在民國七年(1918)出土過北魏正光六年(525)賈智淵妻張寶珠造像碑三通(《青社瑣記》、《百壺齋拾遺》、《青州紀遊》中皆有記載),由此可見,早在1500年前,柏山附近區域佛事活動已經相當興盛。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西王村北面有齊國東周貴族墓地,稱西王墓,至於墓主人的背景已無從考證,或許這位西王爺當年是一位權傾朝野,叱吒風雲的人物吧?而今已是“千秋萬世功名骨,化作青齊原上塵。”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秋風送爽,漫步山間,憑弔遺蹟,從那些殘磚斷瓦、荒煙蔓草間,總能讓人感受到一份歷史的沉澱。這些古蹟屢經兵燹,風雨侵蝕,幾度興亡,幾度重修,於寂寥荒涼中蘊含著時空的流轉,歷史的變遷。在柏山的記憶中,柏山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山,三教共榮,相容幷蓄。它既有儒家的敦厚中庸,又有道家的自然無為,更有佛家的與世無爭。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位於柏山北麓,有一處佔地約一千多平方的古建築遺址,這組建築群由大雄寶殿、送子觀音殿、山神廟、麥姑廟、十大名醫廟等建築組成,送子觀音殿北面三閣並立,蔚為壯觀。西為文昌閣,中為千佛閣,東為三皇閣,三閣成一“品”,意味著讀書求仕,要做有品級的高官。三閣前有十三級青石臺階,也富有深刻的寓意,前六級為努力讀書,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象徵步步高昇,飛黃騰達。三閣之間,有地宮相通,構思奇特,獨具匠心。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送子觀音殿的東廂房,曾是柏山學社,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山川志》卷九所記:“柏山,俗名大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多古柏,嘉道間舉人孟如玉、副貢聶墉基倡建文社於此。”一時“書聲振林樾”,青、臨、淄、廣四縣學子紛至踏來,文風蔚然。

孟如玉(1776——1817),字蘊山,號鹿溪,青州府黃鹿村人。嘉慶癸酉科舉人(丁酉未京試),揀選一等,授七品文林郎。曾受聘於宋國經家做私墪儒師(宋國經,益都縣宋家莊人,嘉慶十九年甲戌科殿試第三甲,賜進士出身。)。中舉後,與南王孔副貢生聶墉基創立柏山學社,並推為監首,在此傳道、授業、解惑。著名的進士宋國經、翰林孟興和、貢生孟傳李及名儒王元度等皆為孟如玉的得意門生。孟如玉曾為柏山學社寫過《勸同社諸君子書》一詩,勉勵後學,奮發上進,詩云:

群山三面圍,淄水東北走。

中有柏山麓,碎成文學數。

公議登文壇,推我為盟首。

昨日到山齋,濟濟遍左右。

文戰備爭先,成就應不凡。

或成飛將軍,或成霹靂手。

或成江河器,或成錦繡口。

眼大或如箕,膽大或如鬥。

我今年四十,是惡不覺醜。

寄語同學人,相逢正非流。

莫學嵇康懶,莫貪劉伶酒。

及時須修進,轉瞬成智叟。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談起柏山,在這裡還流傳有“大山腳子長,發了孫婁王”、“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的諺語。據臨淄孫婁店王內祥先生所言,柏山的人文景觀,是其王氏先賢在清代中期與居住在柏山北坡附近的東王村王氏家族和西王村的賀氏家族,為了壯文運,興科甲,在柏山共同建造了文昌閣、魁星樓等建築。這是古人按照風水理念,利用自然的環境進行文化創意的典型之作。從柏山北坡到山頂有千米之長,這就是“大山腳子長”的來歷。

“左象右馬臥青牛,龍盤虎踞鎖淄江。”柏山似一頭席地而臥的青牛,它東臨象山,西傍馬鞍山,南鄰黑山,北對峱山,遙望泱泱淄水。或許是因著柏山的鐘靈毓秀,才令臨淄孫婁王氏家族賢達輩出,簪纓不絕。自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中文武進士者二十三名,中舉人五十六名,做知縣級以上官職的六十多人,“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更是譽滿京兆。

三進士中,王雲岫,字雯谷,清嘉慶二十四(1819)年中進士,初任庶吉士,散館編修。道光元年(1821)充順天府鄉試同考官,轉御史,掌福建道。三子王緒曾,字柳亭,清同治九年(1870)充湖南鄉試正考官,同治十三年(1874)授懷慶府知府。“夫青州乃少昊舊址,爽鳩故都。膏腴土壤,廣厚規模。山陵周布,裡道盤紆,水深土厚,街闊槐粗,桑麻隴畝,家戶詩書……”這篇近四千言的《青州賦》的作者崔承謨(字子嘉,壽光人,同治壬戌科舉人)夫子,就是王緒曾的授業老恩師。五子王懷曾,字德亭,同治十二、十三年,鄉試、會試連捷,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後出任泰安府教授,父子三人皆會試及第,王雲岫與其三子緒曾又先後同為編修,供職翰林院,故有“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之說。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據王內祥先生講,在1960年以前,天氣晴朗之時,在孫婁店還能看到柏山,現在因環境汙染,煙霧瀰漫,再加上臨淄城區高樓林立,昔日景觀,不復再現。

關於王雲岫詩中所說的柏山寺,據西王村賀繼慶先生介紹,柏山寺始建於唐朝天寶三年(744),原有唐碑兩通,上面均有建寺的詳細記載。明萬曆間重修過一次,破四舊時,被人們把山上的古建築都毀壞了,連同那些古碑一同修建了邵莊水庫。位於柏山北麓的三大殿東南角處,原有坐南朝北的山門一座,今已蕩然無存。沿路前行,會看到山上仍留有古人依山而鑿的石階。白駒過隙,歲月留痕,這些踩踏光滑的石階,見證了柏山昔日的繁華。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品柏香幽幽,聽松濤陣陣。走不多遠,便來到了清涼殿遺址,大殿早已傾圮,唯有殘留的地基還能看出當時的輪廓。在清涼殿東牆畔,留有一通殘碑,字跡漫漶泐損,僅有數字可識:“……麓卜雲其吉……元君東岱神主也……而若有形人心已聚……石匠陳良福鐫刻。”西面是題名碑,刻有:“孫門王氏,賈門善氏,賈門李氏……”等字跡。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由清涼殿遺址繼續前行,山勢越來越陡,松廕庇日,涼風習習,來到一堆亂石前,這裡就是魁星樓遺址。據西王村故老相傳,早年間在魁星樓內曾立有一塊八音石。傳說女媧娘娘在煉石補天之時,此石不慎從天而落,後被有心人立於魁星樓前,用石塊敲擊奇石的不同位置,音調各異,清脆悅耳。現在八音石早已不知去向,變成了歲月的迴響,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絢麗故事。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柏山植被豐富,知名的樹,無名的花,各種中草藥遍佈山間,山茱萸、丹參、連翹、遠志、枸杞、山芝麻……不勝枚數。

繞過幾塊巨石,便看到了一個長約三米,寬約二米的長方形水池,這是古人利用天然巨石,順勢開鑿而成。池水清澈,浮萍盪漾。“一泓碧水照禪心”,傳說每年七夕之際,玉皇大帝的那位七仙女便下凡來到柏山,在此沐浴,與牛郎相會,互訴衷腸,所以這個水池又叫仙女池,置身池畔,令人遐想無限。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在仙女池東面有一處摩崕題刻,巨石上刻有“造福一方,善哉上天”八個大字,書風古拙,字型不拘法度,似隨心運筆而成。緊挨著西面刻有“太安道人張衝玄,住過三年,吾辭泗水。吾今住三春,費盡山主心。回首朝天去,自有天降恩。康熙三十三年(1694)立。”字跡斑駁,經仔細辨認,方可認出。張衝玄,這個人在當時是一位道教名人。明末遺民閻爾梅在其《白耷山人詩集》中曾寫有《贈張衝玄》詩四首,從詩中可知,他是河南扶溝人,並且博學多識,絕非泛泛之輩,其中一首詩寫道:

有個主人號衝玄,博學雄才詩百篇。

兩株怪棗樹挺前,徑如其人須鬈然。

閻爾梅(1603——1679),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明崇禎三年舉人,復社鉅子,明末詩人,文學家。詩文有奇氣,著有《白耷山人集》。清初剃髮為僧,號蹈東和尚,雲遊四方,足跡遍齊魯。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從仙女池順著山勢往南一拐,又看到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圓形水池,東邊山石上標有“王母池”,並刻有“弘治十六年(1503)”的字跡,古人在山上開鑿的這兩個水池真有創意,南圓北方,這與道家“天圓地方”的學說不謀而合。“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的感慨,油然而生。王母池南側有一處由天然巨石組成,經人工開鑿的石穴,四面石壁上留下了一道道鏨子的痕跡,上面蓋有厚重的青石板。據賀繼慶先生說,這叫道士墳,至於道士墳的來歷,已無人知曉。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繼續向上攀登,便到達了山頂。時值晚秋,舉目遠眺,藍天如洗,白雲飄浮,丹柿映日,紅葉翻風,屋舍村落,棋佈山間,宛如天開圖畫。

山頂上是一處道教建築群,一進院落,自南向北依次是南山門,山門後面東為鐘鼓樓,西為觀星臺,再向北是三清殿和玉皇殿,這處建築群依山借勢,險峻壯觀。雜草荊棘叢中,到處散落著許多綠色的琉璃瓦片,三清殿原址上還留有一通殘碑,上面刻有“朱見龍撰並書,住持道人趙來會”的字跡。

從殘存的廢墟中,即可想象到這組建築群昔日的輝煌,因此這片廢墟更具有了濃厚的魅力。餘秋雨在《廢墟》一文中說:“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後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一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我們挾帶著廢墟走向現代。”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柏山一年有五次廟會,分別在正月、四月、十月和臘月的初八日及六月初一,以四月初八最為隆重。憶當年,佛像莊嚴,信眾雲集,香菸嫋嫋,燭光搖曳,鐘磬之聲,不絕於耳,甚為熱鬧。儘管昔日的繁華已隨風而去,但卻有講不完的故事依然在山間迴盪。

時間追溯到1935年,那時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就在這山頂上的玉皇殿中,曾經盤踞著一幫以衣來好(又名衣可春,臨朐人。)、牟西彥為首的土匪,他們在這裡稱王稱霸,魚肉百姓,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一次,山上的一個土匪鑽進西王村鬧事,村民賀銀邦義憤填膺,開槍打死了這個土匪,於是這群被激怒的土匪揚言踏平西王村。

西王村外表看似平淡無奇,但村內卻是別有洞天。村莊四周砌有堅固的圍子牆,牆上設有槍眼,該村南北兩面是深溝,只在東西兩處設有寨門,東為德興門,西為順興門,莊內地下還有為躲避戰亂而特意修建的地道,裡面有石磨、水井等生活用品,遇到戰亂,可以在裡面長期居住生活。

當年,西王村人民在與衣來好的戰鬥中,村民賀銀邦不顧個人安危,憑藉著這條地道做掩護,成功地衝出土匪的包圍,去東臺頭“重興永”商號買回了一口袋“黃藥條”(一種土子彈),利用村中僅有的三杆臺槍,二十支土炮,與土匪鬥智鬥勇,最終將這群土匪打了個落花流水,逃之夭夭,狠狠地重挫了這群土匪的囂張氣焰,捍衛了一方百姓的安危,演繹了一場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歷史。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往事如煙,不堪回首。如今,西王村人民高瞻遠矚,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住綠水青山,記住一片鄉愁,充分認識到了柏山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對本村歷史文脈,精神傳承具有重要作用,他們與新農村建設共同結合,綜合開發,自2011年春,相繼修建了玉皇廟、萬壽亭、先天八卦圖、壽文化摩崕題刻群等旅遊景點,引來八方遊客,觀光覽勝。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魯清源:尋古探幽訪青州柏山

潺潺聖水泉,綿綿福壽長。期待不久的將來,“柏山勝景”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本文在寫作中,得到了青州一中閆玉新老師,卲莊鎮西王村賀繼慶老師及臨淄孫婁店王內祥老師的大力支援,謹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