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由 以史為鑑 發表于 遊戲2021-12-20
簡介明朝的政治制度監察御史根據巡視的內容不同,還可以細分,比如去地方巡視的叫巡按御史,也就是明代古裝戲高頻詞彙之一的“八府巡按”

侍御史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大大小小的電影、電視劇中,明代的“四大才子”、“海瑞”、“錦衣衛”等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主題。而提到明代,其實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職位,這個職位的品秩只有七品,和縣令平級,但是卻可以直達天聽,涉及地方的小案件自己就有權處理,而涉及到皇親國戚、一方大員的重案大案,他們也可以直接彈劾,讓這些無論是一二品的地方大員還是貴為皇親國戚的親王都瑟瑟發抖,這神奇的職位就是著名的:御史!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明代的七品小御史,他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御史這個職位其實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設定了御史大夫這一職位,幫助皇帝彈劾百官。到了漢代,則在秦代的基礎上成立了御史府/御史臺,御史大夫一度成為最頂級的官員三公之一,負責監察百官;

到了隋唐、兩宋時期,御史制度迎來了大發展,不但監察朝廷官員,還監察地方官員。但是到了明代之後,御史制度最終形成了一部精密的國家監察機器,並且一度和“錦衣衛”一樣成為官員們聞之色變的大殺器。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吸取歷朝歷代滅亡的教訓,為提防權臣把控朝政,透過胡惟庸案直接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宰相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胡惟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

在廢除宰相後,整個六部的各種繁瑣工作都由皇帝來親自負責,於是貧苦出身的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工作,加班到半夜才可以休息,長此以往,哪怕是朱元璋這樣天下第一號勤奮的皇帝也受不了,忙到頭禿也處理不完那麼多的國家大事,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皇帝開始設定“四輔官”,協助皇帝處理政事。但是沒過兩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時候,皇帝廢除了“四輔官”制度,建立了內閣制度,設殿閣大學士若干人,侍從皇帝左右,隨時備皇帝顧問,這就是“內閣”的前身。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眾所周知,朱元璋因為出身貧苦,所以極度痛恨貪官汙吏,對於貪官甚至規定剝皮實草這樣殘酷的制度。

而為了能在全國範圍內監督官吏是不是貪汙受賄,就在大理寺,刑部之外設立督察院,督察院下設御史負責巡查監督全國官吏。

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三者互相聯絡,互相監督,最大程度保證案件的公正、公平、陽光。一般處理案件的順序是:大理寺先接到一個案件並進行審議,而刑部負責定罪,之後所有的案件資料、人犯都要全部交到都察院手中,再進行一次審查,審查後資料和人犯再次返回大理寺複核。這樣一個案件的流程才告結束。

督察院的院首官職叫做左都御史,這個官職比較大,是正二品;左都御史下設監察御史,負責日常出差巡視,大致是按照省來分派的,每個省三到五人,為十二道監察御史,明末變為十三道。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明朝的政治制度

監察御史根據巡視的內容不同,還可以細分,比如去地方巡視的叫巡按御史,也就是明代古裝戲高頻詞彙之一的“八府巡按”;如果是巡查鹽務就叫做巡鹽御史(鹽務是國家命脈經濟,販賣私鹽是嚴重的犯罪);巡查漕運則是漕運御史。

其中以巡按御史為主,每年都會派出到各地進行巡查。巡按御史的官職不高,只有七品,看似是個“芝麻官”,但是職能範圍並不小,乃是天子派出巡查,代天子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權力極大。換言之,如果地方官得罪了御史被穿小鞋或者是瀆職失職被發現,很可能不透過皇帝直接一波操作,就涼透了。

而且巡按御史要是發現了地方官員有政績卻沒有彙報,或者地方官貪贓枉法而沒有處理,等待御史的將是打屁股、發配邊疆這樣的嚴肅處理:“若知善不舉、見惡不拏、杖一百、發煙瘴地面安置!”

所以說地方官員看到七品的御史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怕御史隨便風聞一些不好的事情,自己這烏紗帽就有可能不保,但是如果想要自己的政績被皇帝注意,也是要透過御史來傳達的。

無論地方官官居何位,在地方地位如何,哪怕是“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面對御史必然不能輕視,否則若是被御史參一本,後果是什麼樣很難說。畢竟這幫人素來以三寸不爛之舌聞名,咬文嚼字是一等水平,只用紙筆也能挖出一個隕石坑並在坑的邊緣對著地方官就是一腳。

而且明代的御史一般只擔任一年就換人活著換地方了,這樣下來,地方官好不容易認識了一個熟悉的御史,結果啥都沒幹就又換了一個生面孔,可以說最大化的避免了地方官員和御史的勾結。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舉個栗子,明代嘉靖年間,在鴿王皇帝的統治下,有一個特別剛的御史叫王儀。這位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剛正不阿,不懼權貴。在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巡按陝西時,發現秦王府是地方一霸,橫行霸道,大肆侵佔百姓的產業,剝削地方百姓。經過調查,王儀沒有畏懼秦王皇親的地位,要求秦王府將強取自百姓的產業物歸原主,秦王朱惟焯自然是非常不願,卻也沒有其他選擇,更不敢隨便殺害御史。

治理了一位王爺的不端品行之後,王儀再接再厲,後來又巡按河南,驚聞趙王府輔國將軍朱祐椋在當地彷彿土皇帝,手下一批亡命之徒,殺人劫財無惡不作已經長達10餘年之久。百姓深受其害,卻因為天高皇帝遠而無從伸冤。王儀當即聯合河南巡撫吳山上奏嘉靖皇帝,陳述趙王暴行。最終皇帝大怒,朱祐椋被剝奪爵位,淪為階下囚,可謂是大快人心。

這是御史的正面案例,但是凡事人,便有君子小人之分,御史手握替天巡牧之權,若是自己品行不端貪贓枉法又該如何呢?

為了制衡御史,首先御史的品級很低,論硬性地位,御史不但不如地方大官和親王,甚至只和七品縣官平級;而且若是御史在出巡時違法犯罪,將從重處理,“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以此震懾。

比如大清官海瑞就曾直言當時巡按江浙的都御史鄢懋卿收受賄賂,勒索官員的惡行,鄢懋卿心中有鬼,害怕海瑞檢舉,最終慫到繞著海瑞任職的淳安走。這也是地方官和御史之間的相互博弈制衡。

皇親國戚都害怕,明代七品的小御史權力到底有多大?

地方官和御史之間少不了博弈

因此,御史一職雖然官職不高,但是責任重大,是皇帝制衡地方官,監察百官的一個重要途徑。“御史撞柱”在影視劇中都快成為了一個梗,也體現了御史的職責和形象,皇帝一般不殺直言檢舉和勸諫的御史,也相應設定了約束御史的制度,可謂煞費苦心,不禁讓人感嘆:皇帝是個智商活兒,真是不容易啊。

文/以史為鑑

圖/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明代御史制度探微》、《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興廢》、《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明代御史制度的特點》、《明代御史制度的機構設定》、《明代內閣的形成》、《明史講義》等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