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王六:石峁狂想曲

由 西部決策 發表于 遊戲2021-10-21
簡介作為陝西面積最大的縣,這裡有中國最大沙漠內陸湖紅鹼淖,有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遺鷗種群,有全國第二產煤縣的底氣,有中國百強縣、工業十強縣的光環,這裡更走出千秋忠勇楊家將,留下千古家國情懷名篇《漁家傲·秋思》,江山如此神奇,已是讓人驚羨不已,誰知進

戰象是怎麼馴服的

王六:石峁狂想曲

神木真神!

王六:石峁狂想曲

因楊家城(古麟州城)有唐時三株奇松,故金名寨,元名縣,本身就極具神秘色彩,其實揭開神秘面紗的神木更神!

作為陝西面積最大的縣,這裡有中國最大沙漠內陸湖紅鹼淖,有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遺鷗種群,有全國第二產煤縣的底氣,有中國百強縣、工業十強縣的光環,這裡更走出千秋忠勇楊家將,留下千古家國情懷名篇《漁家傲·秋思》,江山如此神奇,已是讓人驚羨不已,誰知進入本世紀,以“中國文明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21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的石峁遺址石破天驚、橫空出世,神木再添神話,可謂神乎其神!

而石峁之神,在於其一連串的中國之最,將中華文明早期似是而非的神話傳說,人格化還原為歷史真實,又欲抱琵琶半遮面,任性地甩出一大串問號,任人遐想。

王六:石峁狂想曲

時間上,石峁城的發現,打通了中華文明縱向傳承發展的文脈。作為中國人,大都以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而自豪,開口上下五千年,閉口炎黃子孫,這無可厚非,因為未曾中斷是事實。但在國際學術界,中華文明誕生的認定,一直以來採信的是甲骨文面世的3500年,因為考古界通行的文明界定三標準,一是有城市,二是有文字,三是有禮儀或權力象徵的建築、器具。4300年前、425萬平方米的城池、300年繁華史的石峁,將中華文明的可考史提前了800年。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遺存,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或許就是黃帝都城崑崙城。是石峁將神性的黃帝人性化,證明“哥不是個傳說”!《史記》:“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陝北;《水經注》:“禹治水,壺口始”,壺口在陝北,中華文明傳說中的標誌人物活動區域、活動時段,恰恰與石峁興盛時區大致吻合。陝北與石峁遙相呼應的延安蘆山、府谷寨山,和石峁周圍的衛星城類建築更說明,石峁方國特徵明顯,區域政體中心位置不容置疑。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專案啟動以來,石峁考古算是找到了中華文明的根。

從生產力發展決定作用來講,石峁所在的黃河支流、禿尾河,是早期人類可駕馭、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從黃河支流到黃河干流,再到蔚藍海洋,人類文明探詢是循序漸進的,以商都京畿為中心的“五服”說,是文明進化的必然選擇,從規律上講,二者並不互相否定。

王六:石峁狂想曲

空間上,石峁玉器、陶器、樂器、石雕、彩繪、海貝等眾多發現,找到了中華文明多元構建的密碼。解構中華文明早期傳說,不難發現,除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這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探詢外,更多的是文明融合的線索。人文初祖黃帝征服東夷、九黎,戰降炎帝、蚩尤,統一華夏的過程,就是中華文明多元構建的過程,因為,東夷、九黎、蚩尤、神農部,本身就是華夏的一部分。陝北作為中華多元民族構建的歷史沙盤,既有被認為正宗的黃帝陵,又有被視為鬼方文化的李家崖遺址,還有匈奴都城統萬城,這些是不同時段的文明遺存。包括石峁城所處的禿尾(yǐ)河,也是土谷渾音變,反映的是中華民族交融的演變,這成後話。而那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國際市場的海量石峁玉,從質地上講有墨玉、玉髓、黑曜石、碧玉、岫巖,作為不產玉的石峁,這些遠至天南海北的域外材料,石峁時代是透過哪帶哪路傳來的?用現在流行語所謂國際化視角來看,是誰人參與了這樣的大流通?又是以怎樣的方式被加工成璋、刀、戈、鉞等不同形狀“藏玉於石”“以玉為兵”的?同理,遠離大海的石峁,那些非“至則無可用”的海貝、鱷魚骨又有何特殊用途?

王六:石峁狂想曲

石峁開發,抽絲剝繭,驚喜不斷,只有我們這些不肖子孫想不到的,沒有先民做不到的。從城垣規模測算,12。5萬立方米的石料、難以計數的巨型柏樹紝木,該有多大的勞動強度?華夏第一城石峁,作為東亞史前最大城址,是如何率先完成古人由地下穴居式建築,到地上建築的蛻變昇華的?那皇城臺、內城、外城的三元建制,那2100多平方米的史前最大廣場,那中國最早的甕城、馬面城防設施,最早的紝木營造法式,特別是東門的設計,利用日出方位角能讓夏至日朝陽直射門道,並照亮甕城東北面的壁畫,這種精準的天文知識和建造技術的熟練應用,該有何等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勝任?那海量的骨針,最細的竟不足一毫米直徑,可想而知當時的手工到了何等精細程度。至於彩色壁畫、骨笛、骨哨、陶哨、口簧的大量出土,中國最早的山羊遺骸的發現,說明石峁其時有了相對穩定的狩、牧、農業支撐,追求精神享受成了時尚。石峁壁畫幾何圖案與秦漢時代壁畫風格的審美趨同,獨立或牆面石雕紋絡與青銅器紋飾的高度相似,這一印證彌足珍貴。石峁發現的中國最早絃樂口絃琴,《詩經》時代還是流行樂器,至今羌人還在用。而這羌人可是在陝北地地道道生活征戰過的民族,陝北府谷鎮羌堡(新民),安塞平羌(坪橋),富縣羌村(大申號),最能說明問題,那麼羌人除了“羌笛悠悠霜滿地”的歷史畫面外,與石峁人又有何關聯?

也許,石峁留給人們的疑問,遠遠大於它已經交出的答案,這就叫考古,這就叫歷史。

王六:石峁狂想曲

比如底座24萬平方米、頂部8萬平方米、有9級層狀的皇城臺,與古埃及、瑪雅的金字塔建築間的形似不形似,能告訴人們什麼?與中國歷史上的“玉門瑤臺”又有何關聯?至於那些在中外博物館中似曾相識的人、獸面孔,在石峁石雕、陶器中頻頻亮相,又能作何解釋?與開放的對外域文明成果的吸收利用相反,作為一座城,其功能無非是城防、互市,城防功能從石城配套的哨所設施能說明問題。不過,在那個文明前夜階段,那令石峁人畏懼的敵方是誰?那萬邦朝聖互市的人又從哪來?

神奇石峁是世界級的天然博物館無人質疑,它又何嘗不是世界級的文明題庫!在吊足人們胃口的同時,那龐大城垣有無就地改造利用類團團迷霧時時考驗人們的智慧,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王六:石峁狂想曲

王六,大名王建領,1958年生,陝西米脂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民諺”傳承人。走上社會,分別從業工、農、商、學、兵,先後供職村、鄉、縣、市、省,長期從事陝北文化田野調查研究。出版《把根留住——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增訂版)、《陝北民歌300首》(五線譜版)等專著;總撰稿並出品的全國第一部六集方言紀錄片《陝北話》獲2018年國家廣電總局優秀獎並全國推薦。散文《又見核桃壓枝低》被2014年陝西中考語文試卷列為閱讀答問範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