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由 正說清代十二朝 發表于 遊戲2021-08-04
簡介沈一石還是沒有理會楊金水的“甩鍋”,只想儘快將“改稻為桑”解釋清楚:沈一石買田、種桑、產絲、織絲綢以後,一多半的利潤要上繳國庫,填補國庫虧空

賑災款什麼意思

沈一石掛著“織造局”的招牌前往淳安、建德兩縣賤買百姓田地的事情,引得朝野動盪、嘉靖震怒,把控內閣長達二十年的“嚴黨”甚至都差點倒臺;可沒等朝廷的調查組趕到浙江,沈一石反手就將百船糧食借給了淳安、建德兩縣“賑濟災民”。

沈一石為什麼要這樣做?返回浙江,表面上被擺了一道的楊金水等著沈一石的解釋,諸多螢幕前的看官也一定在等著沈一石的解釋。

很快,從災區趕回來的沈一石來到了“織造局”,找到了楊金水。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見到沈一石,楊金水先來了一波詩詞諷刺,沈一石也不理會,只是真心地說了一句:

“公公終於回來了。”

楊金水還是一臉奸邪模樣,陰不陰陽不陽地說道:

“我回來不回來並不難。你這次能回來倒是真不容易。押著幾十船糧,從杭州到淳安再到建德,殺了個三進三出,竟然沒有醉臥沙場,好本事!來,先乾了這杯。”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想當初,楊金水將乾兒子李玄推到前面當替罪羊的時候,也是這種場景!為省去沈一石的擔憂,楊金水還專門給出了交代:

“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前年西域商人就給我送了四隻。這會用這銀盃子是為了讓你放心,酒裡沒毒。”

要說“織造局”的確是油水衙門,浙江百姓掙扎在生死線之際,朝廷面臨財政困境之際,楊金水還能喝到葡萄酒,而且所用酒具還能如此講究。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古人誠不我欺。

只是,楊金水也卻確實不會毒殺沈一石,一來,沈一石的反常表現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二來,真要是朝廷問責,沈一石可是最好的替罪羊。

沈一石表示沒有心情喝酒,只想儘快給楊金水解釋解釋,楊金水倒也痛快,又是一句諷刺:

“可以呀,怎麼都可以。拖刀計、美人計、釜底抽薪、瞞天過海,三十六計哪一計都可以。”

拖刀計,暗指沈一石一直示弱,就等著“賑濟災民”這齣戲來一舉扳倒楊金水;美人計,自然指的是芸娘;釜底抽薪和瞞天過海,更是暗指沈一石瞞著楊金水,讓楊金水成為了欺瞞朝廷的罪人。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沈一石還是沒有理會,只是給出了這樣一個請求:

“能不能請芸娘先回避一下?”

注意,在兩人談話的過程中,曾經數次談到芸娘是不是應該回避,所代表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楊金水對沈一石的信任程度。

這一次,我們先來看楊金水的回答:

“用不著玩這些虛的了吧。你呢,送個芸娘給我,從一開始就是虛的。什麼人頭上都可以長綠毛,唯獨像我們這樣的人長不了綠毛。揹著我你們做的事當著她面都可以說。”

意思很明確,芸娘不但不用迴避,甚至還能光明正大地聽兩人的對話,這說明此時的楊金水尚不信任沈一石。

接著,沈一石開始瞭解釋:

“我對不起公公,也對得起公公。”

對不起,在於瞞著楊金水乾下了“賑濟災民”的事,讓楊金水欺瞞了呂芳,欺瞞了嘉靖皇帝;至於對得起,則是沈一石今天解釋的重點和關鍵。

只是,沈一石的語言風格確實不被楊金水所喜,楊金水想聽的是解釋,而不是啞謎:

“剛才不是說了嗎,不要來虛的。真金白銀打了半輩子交道,來點硬的行不行?”

沈一石不再繞彎子,開始直奔主題:

“公公,這件事從一開始,我們就錯了!”

注意,此時的楊金水正處於戒備狀態,尚不信任沈一石。所以,對於沈一石丟擲的任何話題都會予以“甩鍋”處理:

“我們?你說的這個‘我們’裡有我嗎?”

楊金水的語氣很重,他在提醒沈一石小心說話,小心甩鍋,千萬別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然後,沈一石開始剖析整個“改稻為桑”的發展過程:

1、“改稻為桑”一開始就是個死局,除了胡宗憲外,浙江官場幾乎沒人看出來而已。

2、胡宗憲反對“改稻為桑”的時候,沈一石曾經心生懷疑,但鑑於聖旨已經下達,沈一石倒也沒多想,只是實心實意地籌糧等著買田。

3、“毀堤淹田”事件發生後,“嚴黨”派來了高翰文,“清流黨”派來了海瑞和王用汲,讓“改稻為桑”的浙江徹底變成了“朝堂爭鬥”的前沿戰場,沈一石這才發現“我們”已經陷入了旋渦之中。

提到“我們”,急於甩鍋的楊金水再次爆發:

“不是我們,是你。你們捲了個漩渦,把我也想捲進去。”

楊金水一直在強調“織造局不牽扯地方官府”,目的就在這裡,“改稻為桑”進行不下去,絲綢生意做不成,楊金水沒有責任;但如果楊金水參與其中,“改稻為桑”還進行不下去,絲綢生意還做不成,楊金水就罪責難逃了。

只是,楊金水為何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到“毀堤淹田”的事件中,就有點細思極恐了。楊金水聽命於“司禮監”,“司禮監”聽命於嘉靖皇帝,所以,到底是誰默許了“毀堤淹田”,你想,你細想。

沈一石還是沒有理會楊金水的“甩鍋”,只想儘快將“改稻為桑”解釋清楚:

沈一石買田、種桑、產絲、織絲綢以後,一多半的利潤要上繳國庫,填補國庫虧空;剩下的利潤還要給鄭泌昌、何茂才分成;再剩下的利潤才是自己的。如此一來,沈一石只能儘量壓縮買田成本,按照“十石一畝”的價格買田,才能勉強保證不賺不賠。

可高翰文、海瑞和王用汲赴任浙江以後,咬定要按不低於“三十石一畝”的田價才能買賣,如此一樣,沈一石賠起賠不起先放在一邊,他也沒那麼多的現錢買糧。

這是沈一石的困境,也是“改稻為桑”推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沈一石所言均為實情,楊金水的態度有了緩和,他轉向芸孃的方向說道:

“彈你的琴,一曲接一曲地彈。”

態度很明顯,想讓琴聲淹過兩人的對話,不想再讓芸娘聽見兩人的對話。楊金水對沈一石的信任程度陡然提升。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琴聲響起,楊金水一臉嚴肅地問道沈一石:

“幾年了,我怎麼待你的你心裡比誰都明白。可你呢,竟然和鄭泌昌何茂才一起瞞著我,拿芸娘去施美人計?還敢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假裝買田把糧都給賑了?這兩件事,哪一件也不該是你乾的。你做了一件事,你都是在找死。我想不明白,我就在這等著,等你扛著腦袋回來把事情給我說清楚。”

這就是楊金水剛開始所言的“瞞天過海”和“釜底抽薪”,只是,楊金水不明白沈一石為何如此找死,他等著沈一石的繼續解釋。

沈一石繼續:

“為了公公,也為了我自己,為了我們能全身而退。”

這句話就是沈一石改“買田”為“賑災”的原因所在——為了自己,更為了保全楊金水。

“毀堤淹田”以後,嚴世蕃為何要派遣高翰文就任“杭州知府”?

一個客觀原因:只有高翰文這種人,才不會受到裕王一派的阻攔;

兩個主觀原因:1、派人看住鄭泌昌、何茂才,行事不能太過;2、萬一“改稻為桑”出現問題,也好有個遮擋。

只是,嚴世蕃萬萬沒有想到胡宗憲對高翰文的一番“教誨”,讓高翰文決定抵抗低價賣田,讓“改稻為桑”再次陷入了僵局。沈一石認為,嚴世蕃想把“改稻為桑”可能出現的惡名推給織造局,推給織造局就等於推到了皇上身上,牽扯了皇上,誰還敢說個不字,“改稻為桑”也就成了。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其實,嚴世蕃並沒有這個念頭,這一切的“甩鍋”都只是鄭泌昌、何茂才為求自保做出的反應。

所以,沈一石說到這裡,楊金水就自然而然地問到了鄭何二人:

“鄭泌昌何茂才呢?他們可是從一開始就捲進來了,他們就不擔一點擔子?”

對於這兩個人,沈一石向來沒有好話;但對兩人的真實用心,沈一石還是看得極為精準的:

“他們從一開始就想討朝廷的好,他們在中間撈好處,踏青苗、毀堤淹田什麼事情都敢做。到了後來,發現情形不妙了,就慌了神,一門心思想把小閣老派來的人和裕王派來的人推到前面,他們更想把咱們織造局推在前面,他們躲在後面。有朝一日,就算天塌下來了也砸不著他們。”

“改稻為桑”的任務下放到浙江以後,鄭泌昌、何茂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既能撈政績又能賺外快的大好機會,上躥下跳,好不積極。可等到兩人意識到已經卷入朝堂大人物之間的鬥爭旋渦時,又開始拼命甩鍋,拼命尋找替罪羊,想著躲在所有人的後面。

既然“改稻為桑”不能停,鄭泌昌、何茂才就用“美人計”先將高翰文推到前面;收服了高翰文,海瑞又擺起了玩命的架勢,於是,又是一出“通倭大案”把海瑞推到了前面;然後,再讓沈一石掛著“織造局”的招牌前往淳安買田,又將織造局推到了前面。

根據嘉靖皇帝和嚴嵩父子的對話,我們能夠知道,小閣老對鄭何二人所為並不清楚,最起碼不清楚沈一石掛著“織造局”的牌子前往淳安買田的事情。所以,並非小閣老想要甩鍋“織造局”,而是鄭何二人推動了整個事件的發展。

聽到這樣,楊金水似乎明白了“改稻為桑”的整個過程,但他不明白的是既然沈一石把一切都看透了,為何還要聽從鄭何二人的安排,瞞著楊金水乾了所有的事。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沈一石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在下做的就是要讓朝廷將來知道,他們所有的事都是瞞著公公幹的。”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誰明白的越多越脫不了干係,誰知道得越少就越能撇清責任。沈一石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保全楊金水。

楊金水這才明白過來,反問一句:

“你是說一開始你打著織造局的燈籠假裝去買田,有意不讓我知道,讓我向朝廷奏一本,然後把糧借了,朝廷更會相信這個事從頭到尾我都不知道?”

只有如此,楊金水才能撇清責任;只有如此,楊金水才能得以保全;也只有楊金水,才能保全沈一石的家人和芸娘。

當然,沈一石之所以改“買田”為“賑災”還有著另外的想法,那就是他已經明白了朝廷的基本操作,所謂“改稻為桑”說到底也不過是“掠之於民”的另一種形式,既然“改稻為桑”已經陷入無解死局,也就等於“掠之於民”無法實現,那麼,朝廷要想填補國庫虧空、供應抗倭軍需就只能“掠之於商”。也就是說,“改稻為桑”的失敗就等於沈一石的死期來臨。

所以,沈一石此舉也是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用給嘉靖皇帝臉上貼金的方式來換回自己的一條命。只是,嘉靖皇帝並沒有領情罷了!

只是,這個打算,沈一石當然不能給楊金水交代,只能強調對楊金水的保全而已。

好了,所有的事情都解釋清楚了,楊金水重新認識了沈一石,吩咐芸娘“甭彈了,出去吧”,代表著楊金水徹底信任了沈一石,並開始給出透心窩子的話:

“我們這些人從小就沒了家。做了這號人,講的就是兩個字,對上面要忠,交朋友要義。老沈啊,我沒有交錯你這個朋友。”

其實,整部《大明王朝》中,除了陳洪這位追求極為簡單、純粹的太監外,幾乎每個太監都真正做到了“忠”和“義”,就因為沈一石的這個託付,楊金水保全了芸娘,呂芳保全了芸娘,就連黃錦也冒著風險保全了芸娘。反觀那些嘴上一直喊著做人要講究“信、孝、禮、忠、義、仁”的偽君子們,恐怕連一個字都沒有做到。

大明王朝:沈一石為何改“買田”為“賑災”?兩個原因,都是無奈

沈一石講究,楊金水更講究,只是那些朝堂上的大人物們只為了利益而戰,哪還有什麼禮義廉恥,哪還顧得上天下蒼生。

只是可憐了沈一石,只是可憐了楊金水,只是可憐了這一時期的老百姓!

(本文僅基於《大明王朝1566》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