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由 談心社 發表于 遊戲2021-07-06
簡介1990年,《笑傲江湖》上映,《滄海一聲笑》也拿下了當年的金馬獎、次年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獎項

驚雷出自哪裡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很多人感慨,這是一個什麼都可以“速食”的年代。

人們忙著奔波、不惜手段,渴望快速得到回報:

影視劇只要夠流量,就明目張膽不顧劇情邏輯、侮辱觀眾智商;

網紅歌曲如流水,不僅生搬硬套、甚至可以批次生產……

結果,就像速食泡麵:把所有調料混在一起,用開水沖泡,很快就香氣撲鼻,卻經不起細嚼慢嚥,更別提回味無窮。

最近,一首名為《驚雷》的網紅歌曲,又引爭議。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來捋捋事情的經過:

前幾天,歌手楊坤在直播裡狠狠地diss了網路歌曲《驚雷》。

言辭激烈、毫不留情:

“《驚雷》這歌我那天聽了一下,真的是給了我一個驚雷啊!”

“什麼玩意兒?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

就噔噔噔噔,真是瘋了。”

“喜歡聽《驚雷》的,以後別進我直播間。”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楊坤直播截圖

很快,原唱MC六道在微博迴應:

“音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存在即合理”。

“給人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

他還直接回懟楊坤:

“你看《驚雷》現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MC六道微博

楊坤也沒示弱,他在影片裡,拿出了咖啡和大蒜:

“咖啡和大蒜我都愛,但驚雷就算了吧。”

言外之意:對於音樂作品,雅的俗的我都喜歡,但《驚雷》,除外。

隨後,MC六道又連發幾條微博跟進迴應。

其中一條談到《驚雷》的創作過程:

“靈感來自修仙小說,借用老子《道德經》‘萬物為芻狗’的靈感創作麥詞,閉關7天寫出驚雷1和驚雷2。”

“創作經歷類似黃霑的《滄海一聲笑》。”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MC六道微博

《驚雷》到底是何方妖魔?

2016年,MC六道創作了《驚雷》,反響平平。

2017年,一位喊麥歌手在選秀節目裡唱了一番“天塌地陷紫金錘”後,《驚雷》被人關注。

後來,它又憑藉動感洗腦的音樂和乍一看很深奧的歌詞,在短影片平臺上迎來“全民造梗”:

被網紅、明星翻唱、被拍成段子、被演繹出電音版、二胡版、嗩吶版……反差+土味混合的奇妙體驗更助推了它的出圈。

但仔細品這首“閉關7天”被創作出來的歌,旋律和節奏,全程沒有變化。

再品品這“靈感來源於《道德經》”的歌詞:

驚雷 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

紫電 玄真火焰九天玄劍驚天變

烏雲 那馳騁沙場 呼嘯煙雨頓

多情自古空餘恨 手持彎月刃

天地淪陷氣吞山河崩

撲面而來的堆砌感不說,倒是非常完美地詮釋了:“每個字我都認識,連起來就是看不懂。”

更讓網友都坐不住的是,原作者把它的創作過程,和經典之作《滄海一聲笑》做類比:

“別提《滄海一聲笑》,我才是真的笑了。”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微博網友吐槽《驚雷》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請停止碰瓷《滄海一聲笑》

被《驚雷》碰瓷的《滄海一聲笑》是什麼?

它是著名作詞人黃霑為電影《笑傲江湖》寫的主題曲。

1990年,《笑傲江湖》上映,《滄海一聲笑》也拿下了當年的金馬獎、次年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獎項。

電影在臺灣上映時,主題曲播了五次。

完場時,所有觀眾都情不自禁地,跟著歌詞唱出聲。

黃霑、徐克和臺灣歌手聲羅大佑合作,完成了《滄海一聲笑》最出名的版本。

三個男聲各有特色,或瀟灑不群,或飽含滄桑,或波瀾壯闊。

後來,羅大佑對這首歌進行了高度評價:

“我沒有看到過另外一首歌像《滄海一聲笑》那樣,歌詞不變,用粵語和國語來唱同樣合乎音調,同樣那麼好聽。”

它不僅是經典之作,創作過程更是一波三折。

1990年,黃霑與導演徐克合作,為他的新電影《笑傲江湖》譜曲。

《笑傲江湖》的故事,說到兩個金盆洗手的武林大哥劉正風、曲洋,和令狐沖的相聚。

高手會面,應該彈奏怎樣的歌曲呢?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電影《笑傲江湖》劇照‍

黃霑覺得,只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難到極致。

彈一些世上只有他們能明白的歌,以此襯托高手的能力卓絕和氣宇非凡。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另一種是簡單到極致。

彈一些像“一閃一閃亮晶晶”一樣簡單的兒歌。

人人都會,但要彈到最好,卻並非易事。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究竟要寫一首最難的歌,還是最易的歌?

黃霑冥思苦想,卻不得要領。

他決定翻開書找靈感,最後,在黃友棣教授的《中國音樂思想批判》中看到四個字:

“大樂必易。”

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禮記》:“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意思是,偉大的音樂一定是容易的。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這四個字啟發了黃霑——或許,最容易彈奏的音樂,就是最好的音樂。

在西方,最容易的音樂是音階,“do remi fa so la xi”,人人都認識。

在古代中國,則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

將五個音階倒過來一彈,就寫出了《滄海一聲笑》的第一句。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黃霑一下子才思泉湧,迅速完成了剩下的詞曲。

儘管黃霑是才華橫溢的樂壇才子,與徐克也是關係極好的舊相識,但這次合作的過程仍然非常痛苦。

寫了六稿,徐克都不滿意。

將第七版彈給徐克聽時,黃霑說:“這是第七次,若你還不滿意,就請另請高明瞭。”

他回憶,二人都是極其堅持己見的人。

“彷彿是我拿刀,他拿槍,互相打得遍體鱗傷。”

正是這點固執和堅持,成就了《滄海一聲笑》——

儘管是最朗朗上口的旋律,最簡單的詞語,卻好像有壯闊的江湖俠義、英雄豪情,如浪潮一般席捲而來。

到了今天,依舊有不少人對它進行翻唱、改編。

隨著時間的推移,《滄海一聲笑》的魅力,並未減少。

而在那個時代,這樣的經典之作還有很多。

同樣出自黃霑之手的 《獅子山下》《上海灘》《男兒當自強》《我的中國心》……

臺灣歌手羅大佑80年代的專輯《之乎者也》中,有《戀曲1980》《童年》等紅遍大街小巷的作品。

也有像《光陰的故事》一樣的歌曲,即使在新的時代、在新一輩的年輕人中,也會因為某個契機,再次翻紅。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羅大佑《之乎者也》(1982)專輯封面

老歌被不斷拿出來翻唱、演繹,人們印象裡的經典之作,好像還是那幾首。

許多人感慨,那個時代,越來越遠,這樣的歌,越來越少了。

時代一直在變,但我們好像,在漸漸失去一些東西。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街小巷、各種網路平臺,流傳起一首又一首洗腦的“網紅歌曲”。

從《學貓叫》再到《驚雷》。

它們一邊被吐槽土味、無腦、幼稚,一邊在各大平臺被瘋狂翻唱、造梗、衝上各大音樂app的首頁,最後,演變成一場全民“土味狂歡”。

是人們的審美降低了嗎?是音樂在倒退嗎?

《見字如面》第四季裡,展出了一封李宗盛的信。

信的背景,是金曲國際論壇邀請李宗盛出席,一起探討“如何批次打造藝人”。

但李宗盛拒絕參加,並寫了這封信。

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了豬。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造成這樣的局面,其實並不是某一個人的錯——

原創者得到了名利、平臺收穫了流量、觀眾得到了簡單的快樂。

看上去,各有所得。 可真正令人憂心的是,“欣賞音樂”“打造藝術品”,正在漸漸變成生產人們用來發洩情緒、戲謔現實的“快消品”。

那份對音樂的敬畏心,正變得越來越稀缺。

好的歌曲是什麼?

或許誰也沒法下定義。

李谷一在1979年演唱歌曲《鄉戀》。這首歌剛發表出來的時候,在大街小巷傳唱,也被批評是“鄧麗君式”的靡靡之音。

逼瘋楊坤的《驚雷》,就這?

83年春晚,李谷一唱響《鄉戀》 然而,在83年第一次春晚直播前,觀眾們打爆了熱線電話,要求李谷一在春晚上演唱這首歌曲。

總導演猶豫再三,最終順應觀眾的呼聲,讓李谷一第一個登上春晚,唱響了這首成為經典的《鄉戀》。

周杰倫剛成名時,譭譽參半,被吐槽“吐字不清”“根本不懂音樂”……

到了今天,他成了無數90後的青春回憶。

我們要承認,話語權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手中更迭,夾雜著每個時代的獨特審美和文化。

流量至上的時代,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什麼?

是流於表面、沒有深刻的話語,對正規語言表達體系的侵蝕。

是隻看重流量,只看到碎片化、低幼化容易傳播,而漸漸喪失對內容價值、情感層次豐富的歌曲的打磨。

網路只是傳播途徑,歌曲本身的質量才是流行與流傳的保證。

從前,唱歌的人因為一首好歌被人喜愛;

現在,人們因為唱歌的人而去聽歌。

從前,人們可以為了一句音律、一句歌詞,翻閱古書、請教前輩;

現在,隨心填詞,批次生產,粗製濫造也可以獲得大量關注……

我們無比懷念從前那個時代。

說到底,懷念的其實是對音樂願意慢慢來的虔誠和敬畏。

當全民沉浸在“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的一場夢裡,醒來,還會很感動嗎?

推薦文章

  • 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2019年全年交易額超2000億元

    官方表示,該交易所在協調上下游產品流通、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肩負著打造中國稀土統一集中交易高階市場,助力國家爭取稀土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使命...

  • 夜逛慶都山

    在這個多情的夜裡,多情的地域,月亮害羞的躲在了天際,靜默的隱藏了自己的嬌豔,不敢與慶都山的燈火競爭美麗的原色,只好悄無聲息的息影,面對人間繁華沒辦法作出解釋...

  • 一位操盤手的肺腑之言:這幾種形態,看懂多空博弈非常簡單

    一位操盤手的肺腑之言:這幾種形態,看懂多空博弈非常簡單橫盤振盪洗盤主力將股價拉到一定高度後展開橫盤振盪而不再拉昇,由於跟風盤害怕失去到手的利潤,再加上對股價後市執行方向無法把握,已經盈利的投資者採取落袋為安的策略,沒有獲利的投資者微虧出局不想浪費時間而丟擲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