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傅佩榮:人類如何面對命運的無奈?困境中道家告訴我們什麼秘訣?

由 傅佩榮 發表于 遊戲2021-06-23
簡介而人文學者,今天講就包括研究國學的人,應該在自己的專業能力範圍內,借重祖先的智慧,來幫助每一個人,啟發更完整、深刻的思想

氣聚則人活氣散則命亡怎麼解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傅佩榮。

傅佩榮:人類如何面對命運的無奈?困境中道家告訴我們什麼秘訣?

今天與大家分享,困境中,國學能教會我們什麼?

道家對於人生災難、死亡的態度,是怎樣的?

1 知足與知止的智慧

以老子來說,他希望我們能夠從根本上化解人生不必要的執著。

他有兩句話:

一句話是“知足不辱”——知道滿足,就不會招來恥辱;

另一句話是“知止不殆”——知道停止,就不會陷入危險。

“知”這個字,是我們學習道家的時候一個關鍵字。

人生所有的煩惱、痛苦、災難,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們的“知”陷入困境。

所以在老子的思想裡,“知”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區分。

這是你的、那是我的;

誰有病、誰沒病;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這是區分,但是認知只有“區分”是不夠的。

第二個,是避難。

區分之後,就會造成情緒上的波動。

所以你要設法化解這樣的困難,避免陷入各種不必要的執著。

就是要設法進行“避難”,把“知”當作避難。

因為了解得完整、瞭解得透徹,就可以避開災難。

像老子上面說的兩句話,它可以讓你不受到羞辱、不陷入危險,就是避開災難。

2 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個層次,是啟明。

避難還可以再往上一步,叫做把認知當作啟明。

“啟明”,就是從道的角度來觀看一切,這也是道家的重要特色。

從道來看一切的話,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道也無所不在。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從道而來,回道而去,基本上沒有什麼得失成敗的問題。

這種態度並不是消極的,它反而是提醒你:

要珍惜這一生,不要浪費在不必要的執著與困擾裡面,任何事情都按照常規來進行。

所以,道家強調養生。

“養生”,就是你平常就要保養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安危;

而最後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安其天年”,讓你自然應該有的壽命可以充分實現出來。

老子甚至強調“死而不亡者壽”。

“死而不亡者壽”,即身體必然會消失,但是精神力量可以長存發展。

就是你個人所建立的生活典範,思想上的心得,可以傳續下去。

3 萬物遵循的生命節奏

到莊子的時候,更具體了。

莊子把人的生命當做氣的聚,死亡就是這個氣散掉了。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這種氣的聚散,可以說明人的生死。

莊子認為,這就跟有白天晚上一樣,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一樣。

自古以來,這世界上的人,都是面對類似的生命節奏。

所以,從整個萬物的變化來看,從萬物終極的結果來看,在道家就建議你,打定主意,接受造化的安排。

你發現任何事情無可奈何,就要“安之若命”,安心接受它作為自己的命運。

4 災難之後須有心得

所以,道家跟儒家的觀點差別在什麼地方呢?

差別在於儒家強調道德修行,道家就肯定智慧覺悟。

學道家的話,它讓你進一步設法覺悟人生的根本道理。

人的生命從祖先而來,最後結束的時候也會回到祖先的懷抱中。

我們要珍惜這一生,讓我們祖先的智慧可以傳遞下去。

所有這一切來自於道,又迴歸於道。

眼下,我們遇到一個這麼大的世紀性的災難,從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智慧裡,確實可以得到啟發。

西方近代哲學家加繆在《鼠疫》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城陷入瘟疫,全城都被封起來了。

這個時候,本來有兩個人平常不來往的,醫生與牧師。

可以說,醫生代表科學家,牧師代表人文學者,這時候就要攜手合作。

醫生在人的身體病痛上,提供他們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來幫助;

而人文學者,今天講就包括研究國學的人,應該在自己的專業能力範圍內,借重祖先的智慧,來幫助每一個人,啟發更完整、深刻的思想。

大家一起來面對這樣的挑戰,希望早一些渡過難關。

災難結束之後,一定要從裡面獲得一些心得,而不能夠白白遭受這樣的苦難。

我們一起來互相勉勵!

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