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由 廬靈文化 發表于 遊戲2023-01-27
簡介中國山水畫的傳統題材裡面,並不包括陝北的山

如何在紙上畫一個坑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我喜歡山。我喜歡陝北的山。我喜歡畫陝北的山。

陝北的山不高,也不大,更不險峻。但是陝北的山有一種特有的氣質。

陝北的山很溫潤,站在溝底看,一點沒有壓迫感。

陝北的山又很蒼茫,站在山頂看,層層疊疊,一望無際。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題材裡面,並不包括陝北的山。想來是因為主要畫家都活動於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很少到陝北這種窮山溝裡面去。一直到建國之後,才出現長安畫派等嘗試陝北題材的群體。此後其他畫家也零零散散畫過陝北的山。然而從作品效果來看,基本上是用畫華北或者華東那種山的方法去畫。在筆墨技巧上,總像是歷代畫譜上總結的各種技法的移植堆砌。畫出來的山說是陝北的也行,說是華北的也行,甚至說是華中華南的也行。而真正改變了我對陝北的感受的,是我的導師劉進安先生畫的陝北。

陝北的山是黃土山。土質山總體而言不像石頭山那麼蒼勁,那麼冰冷,也沒有那種“聳立”的感覺。陝北的黃土山更多的是有一種“沉澱”的味道。當你面對這些山的時候,千萬年的歷史似乎伴著耳畔的風聲在眼前呈現,會令人不自覺的沉靜下來。人沉靜下來了,感知就會變得敏銳,反倒會把物件“看透”。因為是土山,所以更有質感,更有厚度。在被山雨、洪水沖刷出的溝壑斷面上,山體表面會呈現出各種肌理效果。又因為生活其上的人民不斷的開窯、取土、墊路、耕作、種樹。所以在一座山上,有點、有線、有面,有前後關係、上下關係、並列關係、交錯關係。山體大面積的黃色、綠色之間,點綴著樹木的黑色、房頂的紅色、電線杆的灰色……。簡直是一座集各種繪畫要素為一體的天然寶庫。

面對這樣的寶庫,傳統的繪畫理論和技巧已經不夠用了。以前使用的勾線、罩染、點苔等技法,逐漸顯得與真實的物件格格不入。物件的改變,逼迫我們重新認識“技法”,重新考慮皴、擦、點、染的使用方式,重新認知點、線、面的本質。新的題材逼迫我們打破傳統中國山水畫的古典主義敘事,而去建構一個現代主義的中國山水畫語言。現代主義的畫山,要畫其神而不是畫其貌。糾結於此高彼低,糾結於這條線怎麼走那條線怎麼穿插是沒有意義的。畫山要畫形。這個形,不是現在美術教學上說的“造型”的“型”,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狀”的“形”。而是基於物件特徵的、經過組織的、符合畫面需要的,以墨和色在畫面上構成的面積、形狀和厚度。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很少談這種形。大都是在“山形”、“水形”這種具體的“物件形”上面進行闡述。而我們現代畫者,因為接受了很多西方繪畫理論,便突破了傳統中國畫的理論和技法侷限,試圖塑造出一種“現代”的中國畫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對於自然的摹寫已經退居次要地位。而上升到主要地位的,是畫者對於物件的感受與理解。這不同於傳統畫論裡面的“騁懷抒情”、“借景抒情”,這完全是畫者對於物質物件的客觀描述。這種描述完全不需要觀者的想象與感受,僅僅是畫者主動呈現出的完全個人化的情感、意趣的表達。不同的人看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相同感受的人畫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意趣,有相同意趣的人又會使用不同的技法。如此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畫面效果,也即是所謂的“個人風格”。個人風格從屬於時代風格,時代風格就是每個時代的審美意趣。昨天的時代風格就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時代風格就是明天的“傳統”。而每個時代總會有一些人能超於時代,這些人就被稱作“打破傳統的人”。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等人打破了明清傳統,超出了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時代風格。經過了幾十年,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這一代人又成了“傳統”,後來的畫者又要打破這個“傳統”。如此迴圈往復,螺旋式上升。

趙孟講“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也適用於中國畫。雖然時代變遷,但是“毛筆+墨+宣紙”這個基本組合沒有變。也就是說不管畫面形式怎麼變,中國畫的基本審美點沒有變。中國文化中,對於毛筆書寫的線條美有一種特別的愛好。書法就是其典型表現。而“書畫同源”,中國畫無論是文人畫還是匠人畫,都在毛筆線條上具有高度的成就。特別是在中國畫確立了寫意風格之後,毛筆的線條美已經成為一種單獨的審美點,而不再依附於畫面物件。當我們引進現代西方繪畫概念之後,曾經對於毛筆線條有過很大的輕視。但是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發現終歸還是要回到中國畫最基本的道路上去。因此,“線”作為中國畫的最基本單位,被重新建構。從中鋒行筆到八面出鋒,從以線造型到以形造線。“線”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連可斷、可濃可淡。“線”與“面”的界線已經模糊。一切以畫面為主,需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以形造線”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方向。

傳統中國山水畫,基本上是一兩遍墨一兩遍色,再視畫面需要在區域性加強一下。但總體來說,還是追求清新明快的畫面效果。即使如王蒙那種繁密的山水,在觀感上也是很透亮的。後來張大千使用潑墨、潑彩,黃賓虹使用積重墨,推動了山水畫的發展,為山水畫開拓了一個新的方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模式。而“現代”的中國畫模式,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覺得墨不夠,可以在墨上加彩。還覺得不夠,可以在彩上再加墨。如果覺得墨重了,也可以把墨洗掉。總之,不再固守“一筆到位”“XX描”“増筆減筆”等這些概念化的技巧。完全依據畫面效果和畫者的心境來使用筆、墨、色。或“積”或“破”,隨心所欲。“目的性”是畫者選擇筆墨技巧和形式的唯一依據。

當思路明確了,前進的方向也就明確了。找對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不斷的實踐。簡單說就是一個字——畫。一直不停的畫下去,就像黃賓虹積墨一樣,不斷累積,直到量變引起質變。

· 作品欣賞 ·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一

38×66cm

紙本水墨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二

38×66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三

66×38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四

66×38cm

紙本水墨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五

38×66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六

66×38cm

紙本水墨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七

38×66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陝北寫生八

50×50cm

紙本水墨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一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二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三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四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五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六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七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八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九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印象十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一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二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三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四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五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六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林州寫生七

50×50cm

紙本設色

2021年

聶紅濤陝北的山 I 微展覽NO.67

聶紅濤

1978年生於北京。2003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06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劉進安現代水墨工作室同等學力班。2007-2015年在北京市紀委監察局工作。2016-2020年,進修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劉進安現代水墨工作室高研班。現居北京。

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客座教授

山西師範大學 特聘教授

山西省中國畫學會 理事

首都師範大學現代水墨研究所 研究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