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由 探微心理 發表于 遊戲2023-01-20
簡介隨著VR等新的技術在心理學認知研究領域的運用,多方面多技術的結合,更有利於全面系統深入的瞭解情感虐待與忽視兒童的執行控制加工的認知以及神經機制

偏側忽視指什麼

兒童忽視對個體的成長髮育、情感行為和社會認知存在著近期或長遠的不良影響。目前,國際上對兒童忽視的定義

為:

由於疏忽而未履行對兒童需求的滿足,以致危害或損害了兒童的健康或發展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既往對忽視的研究多將忽視作為兒童受虐的一種形式或者型別,透過對以往關於情感受虐兒童的行為研究報告進行梳理發現,童年期遭受到情感虐待的兒童,其學業成績、記憶能力、抑制控制能力以及情感辨別能力都會受到損害

雖然其情感辨別能力受到的損害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恢復,但其他幾個方面還沒有資料顯示其損害是隨著年齡的發現可以恢復的。

由於形式上將忽視劃歸為虐待的一種亞型,多數學者通常將忽視與兒童受虐在一起研究,認為忽視是兒童受虐中的最常見現象之一,並沒有從根本上很好的區分。

隨著對兒童忽視危害的認識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完全將忽視認同為虐待的一種形式,或者直接將忽視等同於虐待進行研究,是欠妥當的。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透過對忽視的深入研究發現,忽視和受虐發生的前提、特點及造成的後果均有不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忽視作為獨立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更傾向於認為忽視是一種獨立於虐待之外的實體。

關於兒童被忽視的型別,不同的領域或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如有學者將其分為身體忽視、情感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安全忽視和社會忽視。也有學者認為還應該包括或細化為營養忽視、衣著忽視、素質訓練忽視。

國外對兒童忽視的干預研究,從社會生態學的角度觀察,以及解決家庭內部存在或潛在的忽視問題出發,把個體在社會生態環境中表現的危險行為和技能缺陷作為干預的目標,將在社會生態環境中對兒童產生影響的個人均作為干預物件。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同時,還透過神經電生理學、神經影像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從不同角度探討被忽視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被忽視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研究和干預提供客觀依據。相對於兒童受虐,目前在國內,兒童忽視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

我國學者對兒童忽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中學生、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研究;多對忽視的分類,表現及常見的預防和干預措施進行探討,或對忽視與心理彈性、孤獨感以及誘發的相關行為問題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更多地集中在對忽視的干預層面,從心理學角度的個人行為治療干預,逐步轉向從公共衛生角度宏觀的社會行為方面。較少對童年期有忽視經歷的個體進行追蹤研究,探討忽視對其在注意、記憶等認知方面的影響機制。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而對被忽視兒童認知功能的研究對被忽視個體的行為調節和干預有著重要的意義。

抑制功能,即在個體執行某項認知任務的時候,能夠抑制住與認知任務無關刺激的能力,也就是一種取消已經形成的習慣反映和制止住不恰當的無關動作的能力。

此前測量抑制功能的任務方式有,

Stroop

Simon

Oddball

flanker

Go/NOGO

任務等。

情緒

Stroop

正規化是最初的

Stroop

正規化的變式,這種方法是用情緒詞作刺激,讓被試對詞的顏色進行命名

要求被試在命名情緒詞或中性詞顏色

任務相關資訊

的同時忽略詞語的意義,以被試的反應時為指標來研究情緒和認知之間的關係。

這種方法假設相關情緒詞會導致較高程度的啟用,因此有較高程度的干擾,情緒刺激的衰退期長於中性刺激。這種顏色命名反應時的增長可能由多種機制引起,如對詞義加工的抑制困難,對詞義加工的迴避,注意偏向等。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Wentura

Rothermund

Bake

的研究中,使用

50

個消極和積極詞彙,每個詞彙隨機用藍、紅、綠或黃色寫成,結果發現,被試對積極詞的反應時高於對消極詞的反應時。

綜上所述,研究者們採用行為學、腦電、磁共振、

PET

等不同的技術,從各個層面以及角度試圖對情感受虐兒童的執行控制認知過程的大腦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

但至今為止,對比情感忽視兒童智力、忽視因子、及利用情緒

Stroop

任務、對被忽視兒童認知加工的研究還是十分有限,尤其是對於認知控制的研究更加少。

兒童時期一般從出生到

15

週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徵及規律,進一步將兒童時期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學齡期。教育心理學中通常將學齡期分為學齡初期、學齡後期。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學齡期兒童容易發生對學習生活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基於此,本研究透過選取不同層次學校學齡後期兒童研究。

分析其情感被忽視狀況,並透過瑞文推理測試和情緒

Stroop

任務,推斷其是否存在智力、注意偏向的差別,為兒童情感被忽視問題提供理論研究和參考依據。

一、

兒童忽視與情感忽視的關係

目前對兒童忽視通常分為:情感忽視、身體忽視、安全忽視、交流忽視。其中,情感忽視是指父母沒有給予兒童應有的愛,缺少對兒童情感需求的滿足,忽略了對他們的精神情感的關心和交流。

Straus

認為,情感忽視是父母不能及時和孩子交流情感,疏忽孩子的情感需求或沒能給孩子足夠的父愛或母愛。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二、

兒童情感虐待與忽視的不良影響

國外研究發現,童年期情感忽視經歷與吸菸、藥物濫用、酒精濫用、試圖自殺等青少年健康相關危險行為顯著相關。

此外,國外研究還發現,情感忽視對兒童存在多方面不利影響,如青春期抑鬱、焦慮、自殺意念、不良性行為等。

國內研究者有同樣的發現,如於宏華

發現童年期的情感忽視是強迫症發病的危險因素;情感忽視也會影響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有研究顯示情感忽視可負向預測青少年的心理彈性,何玉瓊等研究發現兒童期情感忽視負向影響安全感的形成。

在許多案例中,虐待造成了永續性的傷害:例如,情感虐待伴隨著兒童在學校的低自尊、撒謊、品行不端和學習成績不理想;在極端的案例中,它有可能造成犯罪行為、攻擊和謀殺;在另一些案例中,遭受情感虐待的兒童變得沮喪、消沉。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兒童虐待造成許多消極後果的原因是,受害者的大腦因為遭受虐待而產生了永久性的改變。例如,童年遭受虐待可能導致成年後杏仁核與海馬結構縮小。由於涉及記憶和情緒調節的邊緣系統過度興奮,虐待帶來的恐懼也可能導致大腦產生永久性改變。

即使在有情感虐待史的成人中,也發現了父母的情感虐待可能會導致左側海馬體積減少和胼胝體結構的改變。以往研究表明,情感怒帶兒童的工作記憶以及注意水平會受到顯著影響。

三、

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普及,社會各界對兒童情感虐待與忽視問題更加關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雖然情感忽視對兒童的長期影響並不低於虐待,但公眾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對兒童情感忽視的關注仍相對較少,尤其在兒童情感忽視的認知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

因為情感忽視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造成的結果不容易被直接預見,故對影響兒童情感忽視的因素尤其是危險因素,進而構建風險評價模型重要的意義。

研究者們採用行為學、腦電、磁共振、

PET

等不同的技術,從各個層面以及角度試圖對情感虐待兒童的執行控制認知過程的大腦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

例如,

MRI

結果初步揭示了虐待兒童在大腦執行控制系統(包括前扣帶回、前額葉皮質等)、情緒系統(包括杏仁核、島葉等)在完成執行控制任務時都存在功能的異常,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受虐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矯正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情感忽視水平的兒童,在情緒認知功能方面有何差異?

但相比較

MRI

研究的豐富來說,至今為止,利用腦電技術對情感受虐及忽視兒童認知加工的研究還十分有限。

尤其是對於認知控制的研究更加少,然而腦電技術由於其高時間解析度、無創、價格便宜等特點,其在對於認知過程的精細研究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深入瞭解情感虐待與忽視兒童的執行控制加工過程認知以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作用。隨著

VR

等新的技術在心理學認知研究領域的運用,多方面多技術的結合,更有利於全面系統深入的瞭解情感虐待與忽視兒童的執行控制加工的認知以及神經機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