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福州:治理有良方 水患變“水利”

由 臺海網 發表于 遊戲2023-01-17
簡介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聚焦民生所盼,開出治水良方,透過創新開展城區水系聯排聯調工作,最佳化城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變水患為“水利”,造福榕城百姓

福州有會所嗎

治理有良方 水患變“水利”

福州持續最佳化防洪排澇,破解“逢大雨必澇”之困

閩水湯湯,奔流不息。一條條河流逶迤盤繞在福州大地,滋養萬物,潤澤著這片千年山水福地。

水是福源,卻有隱憂。獨特的地形與水文格局,也給福州帶來了汛期

山洪入城、閩江漲潮頂託及地面雨水入河等困擾。積水內澇,一度成為這座城市的“沉痾宿疾”。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聚焦民生所盼,開出治水良方,透過創新開展城區水系聯排聯調工作,最佳化城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變水患為“水利”,造福榕城百姓。

福州:治理有良方 水患變“水利”

晉安河直排閩江通道工程紅星排澇站。(市聯排聯調中心供圖)

全“面”統籌

汛情排程“一呼百應”

今年5月~6月,面對近2個月的持續性強降雨,福州排程湖體及河道預排預洩騰出庫容,水庫持續掛閘,未出現重大汛情事故或大面積內澇;

去年8月,颱風“盧碧”攜暴雨來襲,透過減少及停止生態補水、城區水體預排預洩、錯峰調蓄等排程,城區經受住了考驗……

過去幾年間,不論是面對大雨連綿,還是颱風天的暴雨突襲,“一呼百應”的統籌排程讓福州面對汛情考驗的能力不斷攀升。

然而,時鐘撥回5年前,福州與大多數城市一樣,治水也是“各自為戰”——水庫、湖泊、調蓄池等分屬市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委三大部門,協調不便、溝通不暢成為排程之困。

如何破題?福州的答案是:創新。

創新機制,從“九龍治水”到統一作戰——

2017年3月,福州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建立水系聯排聯調機制,成立聯排聯調中心,實現涉水三大部門、五個單位的緊密聯合,以一套預案、統一排程,將治水工作“一竿插到底”,發揮“1+1>2”的整體效益。

誰去幹?誰監督?誰裁判?曾經的職責不清難題在聯排聯調機制下有了答案。在此基礎上,福州還構建全過程考核體系、“多水合一、網廠河一體化”管理機制,實現系統治水。

數字賦能,從“治水”到“智水”——

福州建成水系智慧排程專案,為全國首個城市級水系科學排程系統,透過運用物聯網、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打造感知檢測預警的“眼”,預測預報、排程決策的“腦”,以及自動化控制的“手”,實現“眼、腦、手”並用,對城區1000多個庫、湖、池、河、閘、站實現智慧、精準管控。

自2018年啟動建設以來,系統已基本覆蓋福州中心城區400平方公里的範圍,為城區預測預報和排程決策提供輔助。

統一作戰有“大指揮”,監測排程有“大局觀”,自福州探索實行聯排聯調機制以來,城區排水防澇應急處置效率提高了50%,庫湖河調蓄效益提高了逾30%。

福州:治理有良方 水患變“水利”

多“線”齊發

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

靠江臨海、內河眾多、溪流源短流急……長期以來,這樣的自然條件是福州水患壓力所在。

為護江河安瀾,福州統籌推進主要流域防洪工程建設,補短板、解難題、織水網,在加快構建“上截、中疏(蓄)、下排”的城區防洪排澇工程體系過程中,悠悠福水與有福之州見證著彼此的變遷。

去年8月,颱風“盧碧”期間,暴雨突襲,旗山湖作為福州大學城防洪排澇工程的重要配套,充分發揮蓄洪排程功能,強降雨期間沒有一所高校遭遇明顯內澇。

旗山湖是福州第一大綠色生態景觀湖,除了迷人的湖光山色,旗山湖節制閘工程還承擔蓄水、分流及排澇功能,設計最大排水流量達每秒254立方米,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建成後首次迎戰颱風便彰顯其實力。

近年來,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榕城大地接連鋪開——

告別彎繞,排得更暢。2019年6月,晉安河直排閩江通道正式通水,新開闢“入江路”長932米,能把原先2個小時“彎彎繞”的旅程縮短為45分鐘,光明港上游和晉安河口水位有效降低,為城區汛期排洪再添利器。

大肚能容,蓄得更足。2021年6月,晉安湖調蓄工程開閘匯水,成為福州市城區調蓄庫容最大的生態湖,汛時可“空”出近117萬立方米的“肚量”用於蓄洪,該片區原本不足10年一遇的防澇標準,一躍升至20年一遇。

另闢新路,山洪不進城。當前,在江北城區,山洪防治及生態補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正加快推進。這是福州市城區最大水利工程,建成後,可利用截洪壩將水透過排洪支洞匯入主隧洞,再從浦口、魁岐兩個出口排出,為主城區北部築起“防水圈”。

上調下防,庫堤結合,疏擋並舉,滯洩並重。系統化的水利工程謀劃讓全市江河防洪能力和主要城區排澇能力大幅提升。

近五年來,福州市成功抵禦20個颱風和多場強降雨帶來的影響,南臺島外江,螺城泵站、水閘防洪,江北城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至200年一遇,中心城區其他區域達到50年至100年一遇,縣級城區達到20年至50年一遇。

各“點”攻克

改變帶來幸福生活

去年,颱風“盧碧”過境暴雨期間,福州城區僅有3處積水風險點出現明顯積澇。

從曾經的“天上下雨,地上淌水”,到如今的“大雨不內澇、中雨不積水、小雨不溼鞋”,福州治水患取得的成效,不僅依靠統籌排程與興修水利的大局,同樣也來自對細節的把握。

2016年以來,福州市制定“一點一策”個性化施治方案,結合歷次颱風、暴雨期間的實際情況,梳理總結出城區47個易澇點。

針對各易澇點“病灶”,多部門“把脈問診”——地勢低窪、雨水設施標準低致積水,就合理設計坡度、建設線性排水溝;瞬時雨量超雨水管網設計能力致積水,就沿線增設排口……透過個性化施治,最大限度實現路面雨水收得準、送得快,確保路面少積水、不積澇。

除了平日未雨綢繆,每逢強降雨,這些易澇點也成為應急搶險人員的網格化“值守點”。聯排聯調中心12支黨員突擊隊,攜帶“龍吸水”大型抽排裝置、高揚程泵、動力站等組成“排水軍團”,奔走一線。

如今,城區東二環泰禾廣場、建新北路、梅峰支路等47個易澇點已告別積澇。

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福州還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老舊小區改造,為群眾帶來福音。

“以前一下雨就有積水,這些年好多了!”林阿姨所住的瑞城花園過去常發生路面積水、管網破損等問題。

2018年,該小區被列為福州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改造小區之一,集中實施了雨汙分流、綠化提升、路面修復、配套完善等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其中,綠植成蔭的雨水花園、彩色透水路面等讓小區居民免去積水之困。

透水混凝土全面“入駐”,鋪設植草溝和滲透管……在瑞城花園、東山新苑一區等老舊小區,排水不暢、雨汙混接、內澇積水等短板一一補齊。

近年來,福州市267個海綿城市試點專案全部完工,涵蓋38個老舊小區改造、28個新建小區、34個公建專案、5個工廠、9條市政道路、4個大型綠地公園、12條河道及52。2公里城市管網,消除易澇點5個,透過源頭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結合,城區防澇排澇能力持續提升。

精彩回眸

2016年,《福州市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發。

2016年,福州以第一名成績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2016年,江北城區山洪防治及生態補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全面動工。

2017年,福州市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正式成立。

2017年,排水管網排查、改擴建工程全面展開。

2018年,城區水系科學排程系統建設正式啟動。

2020年,全面排查、修復、改造全市超2500公里的雨汙管網。

2021年,聯排聯調中心被中組部、住建部列為“全國市長班”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現場教學點。

2021年,福州水系智慧排程專案獲評“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賽區)能源和環境大獎”。

2022年,福州城區水系科學排程系統專案獲評“2022地理資訊產業優秀工程金獎”。

(來源:福州日報 記者

林瑞琪 吳樺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