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楊輝:微觀世界的“追夢人”

由 中國僑網 發表于 遊戲2022-11-30
簡介現在,楊輝是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的執行主任,在蘇州創新叢集建設和發展中,他正帶領團隊讓創新跨越“死亡谷”

專家模式克腦怎麼打

楊輝:微觀世界的“追夢人”

受訪者供圖

中國僑網蘇州6月22日電 題:楊輝:微觀世界的“追夢人”

作者 周建琳

楊輝,是微觀世界的“追夢人”。從2006年開始籌建蘇州奈米所,播下一顆“種子”到如今取得豐碩成果,楊輝見證並參與了全過程。現在,楊輝是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的執行主任,在蘇州創新叢集建設和發展中,他正帶領團隊讓創新跨越“死亡谷”。

播下“奈米”的種子

蘇州工業園區若水路398號,這是中國科學院蘇州奈米技術與奈米仿生研究所(簡稱蘇州奈米所)所在地。這裡也是蘇州奈米產業發展的第一顆“種子”,楊輝是播種人之一。

“頂天立地”是蘇州奈米所16年來發展的關鍵詞。楊輝介紹,蘇州奈米所建成後,一方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做強基礎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圍繞蘇州發展奈米產業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產業資源。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蘇州奈米所這顆“種子”已成長為奈米產業的繁盛“森林”。從研究所到企業、再到公共技術平臺,環環相扣,推動材料創新系統能力日益增強。如今,蘇州工業園區已發展成為全球八大奈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2021年,園區奈米產業產值超1000億元。

“前沿新材料產業是系統性工程,不要怕‘慢’。”楊輝認為,培育前沿新材料產業叢集,市場需求導向和科技推動導向缺一不可,不能只求短期效益,還要依靠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才能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從科技界到產業界全鏈條貫通。這正是蘇州奈米所作為產業“源頭”的意義所在。

從建所到離開時,過往的十多年,於楊輝而言是在困難中前行,但也收穫成功的喜悅。“如果只能說一件在奈米所期間最有成就感的事,那就是奈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建設完成。這是世界首個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奈米領域大科學裝置。”楊輝說,從最初的設想到建成,是振奮人心的,但也是艱難的。

讓創新跨越“死亡谷”

2020年6月30日,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成立。楊輝開始新的征程,被任命為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的執行主任。

聯合其他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科研機構、高校開展協同攻關,共申報各級各類縱向專案10餘項,獲批科技部專案3項;“固態奈米孔DNA測序儀”專案榮獲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優勝獎;3D視覺晶片、分子束外延裝置等7個專案成果獲專家一致認可,獲評重大創新成果……姑蘇實驗室成立兩週年之際,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已經啟動的28個專案,是結合了我們的戰略規劃、學科規劃和企業需求遴選的,選擇重合的部分立項。”楊輝說,“這其中,既有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前瞻性需求專案,也有尋求突破戰略‘卡脖子’問題的技術專案。姑蘇實驗室聚焦在材料,堅持材要成器、器要能用。不能只侷限於做材料,而是要能做成器件,最後一定要有用!”

科技創新領域,國際上普遍存在創新“死亡谷”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這也是姑蘇實驗室著力探索突破的一個主要問題,如何把“死亡谷”變成“機會谷”。

為此,姑蘇實驗室設計了一個新的專案執行模式——成果交易前置。企業“帶資進場”,實現科研活動的多元投入,提前確定研發成果的買家,在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搭建橋樑,將創新死亡谷變成創新谷。

作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以及新型研發機構,姑蘇實驗室將“成果交易前置”,這既能激勵產業界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將資金投向定向基礎研究領域,也能檢驗科技專案是否具有產業化前景。正如楊輝所說:“企業願意帶著資金進來合作,共擔風險,才證明這個專案是真正有用的。”

新賽道呼喚新擔當

2022年1月5日,蘇州“新年第一會”——蘇州市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叢集發展大會召開。“創新叢集是什麼”“蘇州要怎麼幹”,一下子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話題。

“蘇州‘新年第一會’對姑蘇實驗室寄予厚望,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楊輝說,在創新叢集建設和發展中,姑蘇實驗室將全力“組織運動會,組建接力隊,跑好第二棒”。

“組織運動會”,即用不同的機制靈活地容納各類創新組織方式和各環節的創新;“組建接力隊”是針對重大任務組織好創新鏈上下游各方的優勢力量建立攻關團隊,按照需求解決創新環節的問題; “跑好第二棒”是實驗室聚焦最強能力,在定向基礎研究領域攻關克難,攜手創新鏈各環節,引領創新發展。

劍指產業創新叢集建設,蘇州正以更大的格局視野謀劃人才工作。身為蘇州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楊輝表示,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叢集建設,蘇州有人才優勢。目前姑蘇實驗室透過定向攻關專案、設立院士專家工作室和前沿探索專案等多種方式,精準引進包括歐美高水平大學教授、傑青等高水平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團隊30多個,共引進副高階以上高層次人才103人。引進戰略科學家及其團隊,在高原上築起高峰。

“人生為一大事而來。”今天,楊輝依然奔跑在科研路上。從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系,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生,從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支立方相氮化鎵基高效LED,在國內率先研製出氮化鎵基紫光、藍光和綠光激化器,再到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支高效砷化鎵基量子阱鐳射器……回望自己一路走來,“60後”的楊輝總愛提及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他被公派到德國學習,那段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感覺腦子一下子開竅了。”楊輝笑稱。

在出國潮正盛時,楊輝義無反顧回到國內,帶領中科院團隊對第三代半導體的相關課題進行研究。直至如今被任命為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的執行主任,一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壯志青年如今已有了白髮,但楊輝對科技事業努力奮鬥的情懷始終沒變。他說,要繼續做一個“愛做夢”的科技人。(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