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羅振宇:知識的價值是人呈現自我的尺度

由 極客公園 發表于 遊戲2022-11-29
簡介這是人和知識一定會呈現出來的價值尺度,為什麼我們不去做粉絲、網紅,一些可能會賣的很好,但是一定低價值的那些內容,是因為我們知道,知識的價值絕不僅限於銷售,被聽、被學習

知識價值論是誰提出來的

羅振宇:知識的價值是人呈現自我的尺度

摘要:羅振宇說,我們從來不說「知識付費」,我們做的是「知識服務」。

羅振宇從後臺踱步到舞臺中央用了不到三秒鐘,卻收穫了整個下午最密集的掌聲。

這的確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氣場,他語速均勻,臺下上千人漸漸地點滅了手機螢幕,仰頭傾聽起來——就像是羅振宇的每一次登臺。

得到提供知識服務。羅振宇曾將其描述為「一種新的學習工具」。在這個工具之中,知識經過選取、解構、壓縮、再構、包裝這一整套重新生產流程,以更易獲取和吸收的形態交付給普通使用者。

也許現在的得到,距離羅振宇自己曾經描述的「把人類歷史上所有知識都重新生產一遍」還有很長距離,但他的確在這個越來越忙碌、需要不斷跨界獲取知識的時代,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終身學習解決方案,填補上了這個巨大的市場空洞。

像是活字替代了竹簡、CD 替代了黑膠、感光晶片替代了膠捲,得到和未來的後繼者,也將替代之先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知識傳播路徑與模式。

「『知識付費』,我們公司從來不用這個詞。」羅振宇說,「不敢說它特別敗壞,但是至少是對這個行業的一個誤解,我們自己用的詞叫『知識服務』。」

這是羅振宇對自己在做的事情、這個新的社會分工,下的新定義。 ■

羅振宇:知識的價值是人呈現自我的尺度

以下是羅振宇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的演講全文(經過極客公園編輯):

除了跨年演講,我現在越來越不敢在公開場合下講話。第一是太容易被黑,更重要的原因是隨著創業往前走得越深,你就知道自己的思考和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況脫離得越厲害。你其實是紮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面,看到自己以為看到的真相,所以越來越不敢把自己想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怕耽誤別人。

但是,今年因為極客公園的活動越辦越有聲勢,已經成為大家必須要往上擠一擠的講臺,我說我還是來聊一聊,張鵬給我出了一個題目,你就講講得到 APP 到底是個什麼物種。

是個什麼物種?說實話,我的商業經驗和商業視野都不足以做出這個判斷,可能我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經歷,還是值得分享的,我是一個不懂商業的人,大家知道幾年前,我算是從網紅起家,做內容,然後也不懂技術,一直走到了今天。得到 APP 在整個市場當中的氣息也是怪怪的,那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的?我下面講十分鐘左右的話,送給那些完全不懂商業但又想在商業裡有所作為的人。

最近我聽說有個小圈子裡的人給我們得到 APP 了一個特別高的評價,

說這是最後一個網際網路產品

。我說此話怎講,我挺高興的,他們說是這樣的,從我們原來的分析看來,

可以線上化的東西都已經被線上化。但是大家突然忘了,原來還有嚴肅內容這塊沒有線上化,所以他們在這個意義上稱為最後一個網際網路產品

那既然是網際網路產品,我們要遵循很多它的規律,比如說你需要流量、你需要轉化率、需要客單價,你需要運營,但是說實話,我們公司從創始人到整個員工隊伍,其實都不熟悉這套打法。

當然,事後一看,這可能是一件特別幸運的事兒,如果我們熟悉這套打法,可能這個產品壓根就走不出來,各位想,得到 APP 是創生於兩年之前,兩年之前的流量已經貴到什麼程度,無論你是把它看成是一個內容應用還是音訊應用還是教育產品,還是媒體產品,無論在哪個領域,都絕不可能誕生一個新的還能盈利的成規模的網際網路產品了。

那為什麼它能走出來?在答應鵬總來極客公園的時候,我想可能有 4 個關鍵詞,我們來複個盤,這 4 個關鍵詞聽起來是一個大白話,但是我保證,今天說的是真話。

羅振宇:知識的價值是人呈現自我的尺度

第一個是「效率」

我們總在想一件事情,一萬年來人類的經濟、文明、商業,是在往哪個方向推動,我覺得最重要的尺度和方向,就是效率的不斷提升,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釋為成本的不斷下降,這是一個不變的總方向。

所以今年多人都說一個事兒叫知識付費,我們公司從來不用這個詞,我們覺得這個詞,不敢說它特別敗壞,但是至少是對這個行業的一個誤解,我們自己用的詞叫知識服務

什麼意思?知識付費這個詞暗示了一種方向,就是把原來不需要付費的東西給圈起來,標上個價格給賣出去了,這當然不是生意。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會存在一種生意的趨勢是逆效率的、逆成本降低的。如果這個人只是個藝人,錄了幾節音訊課程,因為用粉絲的非理性購買,原來是免發放的現在就收費,這就是和我理解的商業演進方完全不一致。

我們做的事情是什麼?在得到 APP 裡,你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個網紅、任何一個自帶流量的人,我們關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我們透過跟他一起打磨知識和學習類的產品,有沒有在提高人類知識交付的效率,降低知識交付的成本。我可以不懂網際網路經濟,網際網路的技術,但是我懂得這一萬年來人類的規律,這就是我死死把住的一個東西。

所以為什麼薛兆豐老師的《北大經濟學課》賣了 23 萬份,他並不是著名教授,很簡單,因為原來上北大的成本高得嚇人,原來你要去北大聽一節經濟學課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們在這個方向上推動了人類知識交付的效率進步。這是我們做的事情死死扣住的一點。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懂網際網路,沒關係,那我們就扣住更長遠的東西,一萬年來一直在奏效的東西。

接下來是「分工」

如果你學過一些經濟學的話,你會知道有兩句話是放在一起說的,「分工產生效率,協作導致繁榮」。效率和人類的分工往往是一個牌的正反面,所以,我們透過什麼方式去推動知識交付的效率?

仍然回到人類一萬年來的基本規律,這個階層來看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推動分工,過去幾年,我們這個行業裡面也在講,知識共享經濟,你原來是幹這個的,那你能不能講個課,叫知識變現,到我們這個行業裡來變個現?對不起,這個觀點我也不同意,我認為它不是正義,一個好的生意一定伴隨著一個標準,就是它是在推動人類分工,因為這家公司的存在產生了新的行業、新的生計、新的生存方式,這一定是落實在你的協作者的生活形態中的,如果一個行業是讓原來的人只是多了一個兼職和變現的手段,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新的行業。前兩年大家那麼熱衷於談 Uber,結果怎樣?那些兼職當 Uber 司機的人,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幹煩了不幹了,第二種是專業的下來幹滴滴司機。

所以,推動分工和推動效率,我認為這是一件事情,很多人說得到 APP 裡面的老師是精品課程,這個誇獎我就愧領。但是它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是我在想盡辦法促成這些老師成為專業的知識服務者,所以我們上的課程特別少,我們不會一下子上一千個付費專欄,這不可能,因為我沒有能力讓我的老師掙到足夠養活,讓他過上有尊嚴生活的錢,我就不可能促動他進入新的社會分工。

所以我們內部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潛在的心法,這個課程上線以後,這個老師如果我想把他推動成專業的知識服務者,一年我能不能給他創造淨收益 100 萬,如果我們有這個把握了,我們才會上線該課程。我們掙多了錢不重要,這家公司變得成立的唯一原因,是他擁有一個穩定的且以此為生計的協作夥伴網路和群體。

所以推動分工,是我們看待這家公司價值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並不是我們想做精品,而是精品只能來自於專業分工。我從來不認為知識是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的,

知識的交付是一門手藝,而所有手藝的精進只能來自於專業,我不相信天縱奇才這回事,這是我們第二個底層的密碼

然後是「價值」

大概一年多前,有一次我們開完會,跟脫不花一起往辦公室外面走,我們倆互相突然就說了一句話,原來沒做公司的時候覺得做公司的人滿口都是大詞,為社會貢獻價值等等,特別討厭,等做了公司、創業走到一定的程度,你會發現原來這些事兒都是真的。

為社會貢獻價值不是說說而已,如果你不為社會貢獻價值,不把自己的心思和資源鉚釘在這個詞上,你事實上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這可能是很多創業者的體會,我作為後到者,領悟的也比較遲。

我們一直在思考知識的價值,怎麼把它更好地開發出來,是我們上面上的課程越多,越來越像是一個線上的終身大學,給大家更多知識的交付,這就是產生價值嗎?不全然,2018 年,我們會開啟另外一個維度的知識價值。

羅振宇:知識的價值是人呈現自我的尺度

舉例來說,剛才我在後面休息室跟一個品牌在溝通,說有沒有可能,比如說一個大學生剛上學,他沒錢,買得到裡的產品覺得很貴,你願不願意把得到上的知識產品以你品牌的名義發一份價值灌輸單擬給他,只要他這個時候學了得到上的某一門課,是在你的清單當中的,將來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四年後,等他上班了,有錢了,他買你品牌的產品,這筆錢可以抵用嗎?第二種可能:如果他按照你的價值觀的釋出,學習了這個課程並且通過了考核,你願意不願意因為得到給他生成的一個學習履歷,直接讓他進入你們公司的面試呢?第三種可能:如果你願意這樣做,會不會有銀行出來願意給他提供這筆貸款呢?

我們瞭解一個人,實際上就是三個維度:

維度一,你有多少錢、房,這件事大機率會由芝麻信用幹掉;維度二,你哪單位的,你爸是誰,你認識誰,這件事大機率會由騰訊這樣的公司幹掉;維度三,但是,我們總還想了解一個人的第三個緯度,就是你和資訊關係是怎樣的,你學過什麼?正在學什麼?學習的能力怎樣?怎樣被評測?怎樣被顯性化?

這是人和知識一定會呈現出來的價值尺度,為什麼我們不去做粉絲、網紅,一些可能會賣的很好,但是一定低價值的那些內容,是因為我們知道,知識的價值絕不僅限於銷售,被聽、被學習。知識的價值實際上是未來人呈現自我的一個尺度。2018 年,這個方面我們會做很多嘗試,我們會找到一批品牌企業,和我們一起啟動這個程序。

說到頭,就是一家企業的存在創造價值,這好像不是這個時代任何新技術驅動的事,這是一萬年來,人類文明的總規律。

講完了上面三個關鍵詞,第四個東西就出來了,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很無恥的把這個詞稱之為演算法,什麼是演算法呢?我不相信有什麼真實的叫客觀規律,我只相信我堅守的一套原則、一套和真實世界互動的原則,然後用這套原則不斷地感知來自真實世界的反饋,不斷地修整自己,

在一條長長的坡道上,對自我進行改進,並把大量的協同者捲入由我創立的系統,我把這個東西稱之為演算法

給所有沒做過生意,但是又想在創業市場上搏一把的人,我覺得過去三年,我的創業經歷其實只證明了這一條,就是去他媽的技術趨勢、風口,那些東西咱們學也來不及了,咱們能學的就是一萬年來從來不曾變過的幾樣東西,做生意,要為社會增進效率、推進分工、提高價值,僅此而已。

握著這個演算法,然後找到一個長長的坡,我們就有可能滾出一個大大的需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