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由 雷科技 發表于 遊戲2022-10-15
簡介如今市面上不少中高階手機使用的電荷泵快充晶片,在今年上半年便加入了對UFCS融合快充標準協議的相容,而四家頭部廠商還會在隨後推出多款支援融合快充協議的充電器移動電源

電腦如何打出u這個音

要論近些年來安卓手機最大的升級點,除了螢幕重新整理率和相機的畫素外,那必然是飛漲的充電速率了。從早期的18W到前幾年的65W,再到如今的100W以上大功率快充。短短數年時間,我們將充電時長縮短到了十多分鐘,讓手機充電徹底和長時間等待說再見。

不過充電速率的飛漲,卻也帶來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因為公有充電制式存在的不足,目前國內廠商的快充協議普遍採用的是各家的私有制式,這就導致一部支援快充的手機,往往需要藉助原裝充電套裝才能達到所宣傳的充電功率,在此前雷科技進行的充電橫評中,某品牌手機在使用第三方充電頭時功率甚至低至5W,充電效率大打折扣。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圖源:電信終端產業協會)

不過,現在頭部廠商各自為政的時代終於要有所改變了。近日,根據國內媒體新聞報道,由中國信通院、華為、OPPO、vivo、小米牽頭,聯合矽力傑、瑞芯微、立輝科技、昂寶電子等多家終端、晶片企業和產業界夥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協議——UFCS融合快充協議即將正式落地。

根據官方介紹,UFCS融合快充協議旨在制定移動終端的融合快速充電標準,為終端使用者創造快速、安全、相容的充電使用環境。

問題來了,融合快充協議的發起,真的能夠解決私有快充氾濫,相容的通用協議功率普通不高的問題嗎?不妨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融合快充的來龍去脈

近些年來,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推動充電介面及技術的融合統一。

今年6月7日,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達成協議,將USB-Type C介面定為歐洲通用充電介面。該協議同時也關注到了快充充電速度問題,表示對於支援快充的裝置,要允許消費者使用相容充電器,能夠以相同的速度為裝置充電。

至於國內,根據工信部工作人員介紹,我國早在2016年就確立了統一手機充電介面和技術指標的國家標準。前段時間,電信終端產業協會還相繼釋出了多家手機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的《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測試方法》,為後續相關國家標準制定奠定基礎。

(圖源: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官網)

儘管所謂“團體標準”是標準領域層次比較低的一種標準,對企業來說只需要參考,並沒有強制要求的能力。但是這一系列相關標準的出臺,確實做到了讓智慧終端快充制式統一“有章可循”,讓不同品牌和廠家的介面卡與終端之間更容易實現高效快充和互融互通。

那麼在技術標準的指導下,目前融合快充發展到什麼水平了呢?

根據微博博主@數碼閒聊站爆料,即將落地的UFCS融合快充協議通用最高功率可達40W。根據橫向對比,我們可以推算出目前使用融合快充充滿一塊4500mAh電池需要50-60分鐘,儘管和市面上已經全面普及的65W快充仍有一定差距,但也算是在提高快充相容性上邁出了第一步。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圖源:數碼閒聊站)

從實際落地的情況來看,目前廠商們對推動統一充電標準展現出了較為積極的態度。如今市面上不少中高階手機使用的電荷泵快充晶片,在今年上半年便加入了對UFCS融合快充標準協議的相容,而四家頭部廠商還會在隨後推出多款支援融合快充協議的充電器/移動電源。

不過,在具體機型上,目前首批獲得融合快充UFCS認證的手機只有如下四款:已上市的iQOO 10 Pro、Mate Xs 2,和目前未上市的OPPO Reno9、Redmi代號K11R新機,其中只有iQOO 10 Pro透過系統更新正式支援融合快充協議,希望後面會有更多機型加入。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圖源:支援融合快充的iQOO 44W移動電源)

最後,根據《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規定,想要實現融合快充,充電裝置(智慧手機)、電源供應裝置(充電頭/移動電源)、連線線纜以及三者在快速充電系統中的互動系統均需滿足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才行,並沒有大部分網友設想的那麼簡單。

私有協議是罪魁禍首

現在看來,對於融合快充而言,“落地”其實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統一快充協議還面臨著諸多難點。

就拿通用快充協議來說,融合快充並非市面上第一款通用的快充協議。在此之前,包括USB-IF、高通、聯發科等組織/廠商曾先後推出過USB-PD、QC、PE這種通用的快充協議,然而國內廠商並不願意採用這些快充協議,而是選擇自行研發私有協議,最多留下18W、22。5W的通用快充支援。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圖源:USB-IF)

為什麼會這樣呢?個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兩點。

首先,早些年間,諸如USB-PD這類通用快充協議普遍採用高電壓、低電流的充電方案,需要手機端自己進行變壓,所以手機充電時會發熱明顯,而且功率越高發熱越大,只適合在散熱效能更好的裝置上使用。

在通用協議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手機廠商們紛紛走上了自研快充的道路。透過廠商自行研發的私有快充協議,配合上電池管理晶片的變壓能力,國產手機廠商很快進入了動態調整的階段,不但充電過程中的發熱明顯降低,而且快充功率更是節節高升。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肯定會傾向於選擇體驗更好的原裝充電器

其次,則是“生意”方面的原因。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圍繞開展商業授權也是一筆難得的生意,和蘋果的MFi認證類似。任何第三方配件廠商想要生產支援特定快充協議的配件產品,就必須向廠商繳納一定的專利授權費,當用戶量足夠大的時候,這便會成為一筆長久的收入。

手機統一快充標準落地:這麼近,這麼遠

(圖源:vivo商城)

正因如此,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這次融合快充標準落地,究竟是重蹈覆轍還是順利推行,恐怕也得打上一個問號,畢竟這是使用者體驗和廠商利益最大化之間的一次博弈。

個人認為,“求同存異”的原則或將成為融合快充標準普及的一個突破口。也就是說,手機廠商一樣可以繼續發展私有快充,但對於通用快充標準的效能和相容性一定要提升上來,同時在介面卡、資料線等配件方面也要進行技術同步。就目前看來,最高40W快充和5款周邊配件雖然不算亮眼,但也算是邁出紮實的第一步了。

不論如何,融合快充標準的落地,對消費者來說是個莫大的好訊息。如果幾家廠商能夠打破固有技術思維定式,遠離無意義的內卷化競爭,適配產業生態的長期發展需求。也許在未來幾年,我們就能在不同手機上體驗到相同的快充技術,而且相互之間還能夠良好相容,徹底擺脫對私有充電協議的束縛。

而現在,還是讓我們期待“一個充電頭走天下”的局面能早日到來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