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民族器樂藝術如何實現傳承與創新協同發展|爭鳴

由 音樂週報 發表于 飲食2022-05-18
簡介在有新法的基礎上傳承,進而探索其個性的現代融會,是劉雯雯近年來獲得業內外褒獎的關鍵原因,而其傳承卻不守舊的觀念,又為其民族器樂新發展提供了新的魅力

如何繼承和發展民間藝術

民族器樂藝術如何實現傳承與創新協同發展|爭鳴

民族器樂藝術如何實現繼承傳統和創新現代的協同發展?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尤其對那些有著深厚民間基礎的器樂樂種來說,它的每一次創新都是突破舊觀念破繭成蝶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劉英首演朱踐耳創作的《天樂》與鄧建棟首演王建民創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成為業界的熱議事件,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時而還有爭議出現,究其原因,就是傳承與創新問題的集中碰撞所致。

今天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兩次事項中的演奏家、作曲家所呈現的新作都可謂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探索,四位音樂家都成為名家,其作品也都成為經典。但在演奏技藝和創作技法都進行了極致探索的今天,新時代的音樂家又如何再行突破呢?我以為,還要從傳承與創新兩個維度協同發展,才能為民族器樂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予以新的推進。

11月7日於上海舉行的題為“黃河謠”的劉雯雯嗩吶專場音樂會,再次將這一話題推至臺前。音樂會中有五部新作品,其中有四部是劉雯雯首演:徐堅強創作的《大開門》在此次音樂會上首演,李博禪創作的《百年涅槃》在音樂會20天前剛剛首演,關峽創編的河南派《百鳥朝鳳》與劉雯雯自己改編的爵士樂風格的《日與夜》於2017年在墨爾本藝術中心和悉尼歌劇院首演,周成龍創作的《黃河謠》是由劉雯雯的老師劉英首演。音樂會中展現了新的嗩吶演奏家對傳承創新的新銳探索,尤其體現了協同發展之策是近年來傳承創新的新趨勢。

從傳承來看,有著深厚家學淵源的劉雯雯取法於父母與導師的技術與涵養,將其傳承由內而外個性地外化。劉雯雯的父母都是有著至少八代以上的傳承歷練,導師劉英也來自民間班社,《百鳥朝鳳》中模仿家禽鳴叫之聲的處理就是來自於劉雯雯母親的建議。而作曲家關峽則以雞爪是民間“鳳爪”的說法啟發了劉雯雯,意在激勵她在民間聲響的新探上樹立信心。

《黃河謠》將黃河中游民間的大嗩吶音色音響納入其中,尤其是將人情冷暖的溫情音色加以強調,大小嗩吶聲響的並置處理是民間聲響與民俗風情的集中顯現。《大開門》中採用了大量婺江流域民間嗩吶的曲牌及戲曲音調,尤其將民間曲牌中的嗩吶身份進行集中顯現,使民間嗩吶之聲顯示出特性的色彩。《百年涅槃》將民間嗩吶中的長音演奏特技進行了多樣形態的顯現,突出了嗩吶作為民間吹管樂器的身份及個性。在有新法的基礎上傳承,進而探索其個性的現代融會,是劉雯雯近年來獲得業內外褒獎的關鍵原因,而其傳承卻不守舊的觀念,又為其民族器樂新發展提供了新的魅力。

從創新來看,經過紮實現代學科培育的劉雯雯以豐富而個性的技藝賦予五部作品以新的光彩,也使她為作曲家的藝術目標提供了創新的可能性。《大開門》中傳統嗩吶聲響在交響樂隊對話之中不斷變化,大開大合的聲響新態,不僅時刻吸引著觀者的注意力,也使嗩吶協奏曲的戲劇性對比獲得觸動心扉的藝術效果。《百鳥朝鳳》中的吹奏技術以綜合運用之法,實現了聲響或暢達或阻礙的新型效果,進而使得河南派嗩吶聲響展現出爽朗、憨直的詼諧聲響,與任同祥等前輩名家所展現的山東派《百鳥朝鳳》有所不同。《百年涅槃》和《日與夜》為新型曲風,尤其在前者中,劉雯雯以嗩吶巨大聲響反差實現了時空的情感宣洩。她在音色上時而模擬西方的雙簧管、小提琴,時而顯現民族的笛簫、琵琶等色彩,這樣的技術處理創新了嗩吶演奏技藝,並以“創新有度”的理念將其學術性探索盡展開來。

“夫志存當高遠”(三國·諸葛亮《勉侄書》),當前的民族器樂發展要有開闊的視野,要在創作和表演上探索發展的空間。其表演藝術發展要以新作品為基礎,要在演奏技藝上有對應性策略。這樣的處理既需要傳統聲響與技藝的依託,使人對其樂種的身份有明確的認同,也要有現代聲響與觀念的新探。新時代語境下的民族器樂要走出園囿,才能為人民大眾帶來願意親近的新品。

王安潮/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