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市井與雅緻,混合在三千米長的小馬路上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2-01-12
簡介這個地方,距離錦江飯店僅僅兩三百米,1972年尼克松到訪上海,還去了鉅鹿路菜場,很有可能是從茂名南路轉入小浜灣鉅鹿路菜場的,這裡並不是鉅鹿路菜場最經典最市井的地段,但是菜場兩邊的民居建築,算得上是最有體面,最拿得出手的

餈毛團哪裡的好吃

市井與雅緻,混合在三千米長的小馬路上

上海有大馬路有小馬路,有上只角有下只角,有老洋房有石庫門,有洋氣十足有市井濃郁,但是很少有一條馬路,並且是很短的小馬路,混合了石庫門的鮮活與老洋房的深邃,濃縮了市井生活的嘈雜與客廳文化的雅緻,薈萃了社會底層的眾生與“上海製造”的大師。這兩個極端的“上海”,同生於一條小馬路上已是不易,而且這兩個極端的“上海”,都因為極端而著名,連美國總統都造訪過。這樣的小馬路,在上海,好像沒有第二條。

這條小馬路,叫做鉅鹿路。你會想到愛神花園,四明村,景華新邨,你會想到鉅鹿路菜場,鉅鹿路一小,你會想到朱屺瞻賀友直鄔達克,你會想到乒乓球的世界冠軍,你還會想到西端老洋房的遺產傳奇,你是否也想到東端(也有西端)些許石庫門和舊屋的窗上,封上了一塊刷了紅漆的夾板,夾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拆”字?

這一條僅2290米長的小馬路,充滿了傳奇。只是,這些傳奇是有時代感的傳奇,大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妙:自1907年開路至40年代末,在鉅鹿路還叫做“巨籟達路(rue ratard)”時,西端便是上海的上只角,但是之後的漫漫40年,東端的鉅鹿路唱起了主旋律,直至90年代,西端的鉅鹿路又一次將上海氣質漸漸彌散開來。可以這麼說,鉅鹿路的名氣是分地段也分年代傳揚的。在同一條鉅鹿路上,不同年齡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階層的人,走的不是同一條鉅鹿路。

我們這一代人的鉅鹿路記憶,差不多都是從鉅鹿路菜場和鉅鹿路一小的乒乓球開始的。

不久前,有朋友給我看一張馬路菜場的照片,要我猜猜是哪一個菜場。還用得著猜?一定是鉅鹿路菜場,而且我還很自信地確定了這一張照片的具體方位。看著照片,好像就吹到了冬天菜場排隊的西北風,就感受到了喧囂和擠迫,就嗅到了冷氣帶魚的腥臭;尤其是春節前的人軋人,每一個菜攤都在排長隊……如今許多的懷舊文章都在追述貧窮時期的苦中作樂,但是這樣的聲音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當年菜場披星戴月的排隊,重要的不是苦,而是樂,是樂中有苦,排隊軋鬧猛是有樂趣的。如今網紅帶來的排隊,不是也很長的?只不過是為了一杯奶茶一隻青團,可以排隊幾個小時,很難用值得或者不值得來界定,因為在本質上,排隊好玩的事情,具有強烈的自娛自樂特點。

如今我又走入這一段鉅鹿路,不免覺得它很寂寥。菜場沒有了,那一個全世界著名的乒乓球搖籃鉅鹿路小學也沒有了,要知道當年是真有“搖籃”的——菜場小菜攤的水泥(磨石子)板,清晨小菜場賣菜,收市後一番沖洗,就成為了小學生的乒乓球檯。這一個搖籃搖出了好幾個世界冠軍。中國女乒前主教練陸元盛,就是從小菜場水泥板上打乒乓而後稱霸的。

與鉅鹿路菜場相輔相成的是這一段的民居,這才是區分鉅鹿路東西兩端的最顯著的衡器。

巨興裡,高福裡,同福裡,晉福裡,福海里,厚德里,三益裡,楊家弄……這一條條弄堂的名字,滿是市井氣韻,既求福求豐,也立德,也體現了“里弄”的建築風格,大多是老式里弄房子,石庫門居多,也有些別樣的新式里弄房子,起名字的時候就不與“裡”為伍,比如大德邨,特秀坊。一大片房子都有些年頭,也有些來頭,還有些時代聞達曾經居住,但是最普遍的居民是藍領階層,也就是曾經的“勞動人民”。他們雖然學問不多,喉嚨汪汪響,鄰里間也時有齟齬,但是勤勞、厚道,他們的心願就像所居住的弄堂名字一樣,他們就是典型的上海老弄堂的主人。偶爾也有某某家的兒子考上了大學,四通八達的活弄堂裡,有得可以鬧猛了。

市井與雅緻,混合在三千米長的小馬路上

瑞金一路東首的鉅鹿路上,有一家點心店。這是我小時候喜歡跟著母親去買菜的理由,我相信這一條理由也是當年所有孩子跟著大人去菜場的理由。雖然也被母親指定在一個菜攤前排隊,母親去別的菜攤搶購,但是勞動常有所回報,在菜場走了很長的路,排了很久的隊,終於走到這一家點心店。這一家點心店不是大餅油條攤,有糕團生煎饅頭。大約地處小菜場,價錢是便宜了點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餈毛團:飯糰裡面是肉餡——在那一個糧食憑票肉也憑票的年代,餈毛團的誘惑更加多元,比肉饅頭更加好吃。小時候只管味道好不好,並不在意它的店名,後來文革了,肯定改了紅色的名字。很多年後才知道它的原名:北萬新,也是有年頭的老店了,在1930年的上海地圖上,北萬新就已經在這裡賣餈毛團了。

從東向西,過了瑞金一路的鉅鹿路,仍舊有菜場嘈雜、弄堂歡鬧的混合,但是市井氣息明顯地淡了。這一段鉅鹿路有兩個轉折點,先是楊家弄,再是小浜灣。過了楊家弄,菜場便沒有了生氣,再轉過小浜灣,石庫門少了,新式里弄房子多了,小洋房也有了。2004年,樑子拍了一部電視片《房東蔣先生》,是獲了獎的。片中梁先生就住在鉅鹿路305弄的小洋房裡,具體方位是在鉅鹿路靠近茂名南路。梁先生真是一個老克勒,一生沒有上過班,終生未有娶過妻,守著祖上的洋房度日,守著年輕時的小開派頭做人。後來洋房終於拆了,後來這個地方是一個鑽石地段的樓盤,名曰:凱德茂名公寓。再後來,有訊息說,梁先生走了。這個地方,距離錦江飯店僅僅兩三百米,1972年尼克松到訪上海,還去了鉅鹿路菜場,很有可能是從茂名南路轉入小浜灣鉅鹿路菜場的,這裡並不是鉅鹿路菜場最經典最市井的地段,但是菜場兩邊的民居建築,算得上是最有體面,最拿得出手的。

以茂名路為界限向西走,鉅鹿路從市井走向了雅緻,從石庫門走向了洋房,彼時也從勞動人民走向了高階職員和“資產階級”。茂名南路到陝西南路這一段的鉅鹿路,恰是這兩端生活狀態的過渡。有洋行,有醫院,有石庫門,有花園小樓,諸多建築都保留下來。地段不同了,文化也不同了,於是弄堂的名字也不一樣了。梅賦裡,採壽裡,明德里,存厚坊,四成裡。有一條弄堂,名曰巨籟村,這是唯一還保留著巨籟達路路名元素的弄堂,也是鉅鹿路上自東向西第一條“村”弄堂,上好的弄堂上好的居住條件,實際上就是“邨”的格局。“邨”的民居可以用村來表示,但是“村”的格局絕不可以以邨自居。

最雅緻、最文化、最高冷也曾經最寂寥的鉅鹿路,就在陝西南路到常熟路這一段。為什麼是最寂寥?很長一段時間,足足有40年,常人知道的鉅鹿路就是小菜場和鉅鹿路一小的乒乓球,這一段鉅鹿路很少有人知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可以成為市井坊間的談資,拆了一幢房子全世界都知道了。寂寥的原因,因為在這一段鉅鹿路上,“資產階級”還有買辦洋行曾集束式地在馬路兩邊鋪陳,50年代後這裡自然冷落;或者是獨棟小樓,或者是一代文化人云集的弄堂,或者是深宅大院,戧籬笆密封,大鐵門緊閉;很少店家,沒有公交車,也就少了路人。一直到90年代開始,西端的鉅鹿路才漸漸地被人知曉它的底蘊、它的文化和它的價值。

(本文編輯朱蕊)

欄目主編:伍斌

文字編輯:朱蕊

圖片編輯:笪曦

推薦文章